還記得5年前隨身帶現金的日子嗎?回望“十三五”建立的數字中國


還記得5年前隨身帶現金的日子嗎?回望“十三五”建立的數字中國

2020年第20期《中國經濟週刊》封面

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已經達到35.8萬億元,在GDP中佔比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7%。

預計到2020年底,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口將超2億。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孫冰 | 北京報道

“十三五”這5年,中國數字經濟御風踏浪,蓬勃發展。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已經達到35.8萬億元,在GDP中佔比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7%。特別是今年的疫情當中,數字經濟成為有效疫情防控、有序復工復產和快速復甦經濟的重要基礎。


從5年前“十三五”規劃中所做出的頂層設計,到今天中國經濟的“數字”含量已超三成,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創新發展和高質量增長的新動能,建設“數字中國”的目標正在離我們越來越近。


回望“十三五”,成績斐然,數字經濟的發展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飛速發展,不僅推動著各個行業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移動支付逐漸普及,出門再也不用帶現金和銀行卡,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通信辦公……人們工作生活中的各種需求,都可以通過一部手機輕鬆搞定,而且手機和資費都在變得越來越便宜。


藉助數字化手段,從生產端到銷售端,即使遠隔千萬裡,再大的生意也可以線上達成。中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等金融普惠難題也正在破題,夫妻店、小菜攤都變身為“碼商”,從而激活了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和基本盤。


數字技術也在打破社會鴻溝力促公平,遠程醫療讓山溝溝裡的農民,也能得到三甲醫院名醫的會診;在線教育大大降低了優質教育資源的獲得門檻,既能促進教育公平,又能滿足個性化需求;貧困地區和低收入人群通過低門檻的電商創業,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越來越高,數字政務讓老百姓可以足不出戶,線上辦妥。疫情期間,各地政府和企業藉助數字化手段進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這套“中國方案”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新興的技術帶來新的商業模式,也增加了就業創業機會。來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底,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口將超2億,而且數字經濟每100個就業人口裡,72個為升級原有就業,28個為新增就業。


消費者端的數字化正在倒逼生產端的數字化,數字化工廠大範圍興起,工業互聯網和智能製造讓中國製造轉型升級,變身“中國智造”……


如果說5年前,人們只是感受到數字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便利;5年後的今天,這些“日常”的背後,是數字經濟帶來了新業態、新動能和新機遇,而未來的“數字中國”也將會是一幅更加美麗的圖景。

政府工作報告裡的“互聯網+”,推動數字化浪潮席捲中國

2016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下稱“十三五”規劃)正式發佈,其中第六篇《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中指出,牢牢把握信息技術變革趨勢,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動信息經濟發展壯大。

2016年9月,在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上,中國作為主席國,首次將“數字經濟”列為G20創新增長藍圖中的一項重要議題,並倡導簽署《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

在這份倡議中,對“數字經濟”的定義是: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其實,早在2015年,“互聯網+”就被首次寫進了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隨後,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互聯網+”行動計劃,被最高決策層和各地方政府、各政府部門強力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數字技術開始與傳統經濟創新融合。

“互聯網就像我們這個時代的電一樣,過去有了電,能讓很多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有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每個行業都可以拿來改造自己。互聯網已經成為所有行業新的‘工具’和‘生產力’。”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如是解讀他理解的“互聯網+”,而2015年他提交給兩會的建議,正是把“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

企業家的呼籲、專家的論道、資本的急切、股市的熱捧、媒體的分析和民眾的討論夾雜在一起,“互聯網+”迅速成為被寄予厚望的巨大風口,也讓中國經濟充滿了新的未來想象力。互聯網+零售、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政務……從“互聯網+”到“互聯網x”再到“+互聯網”,一波波產業熱浪,風起潮湧。

2017年,數字經濟首次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指出:推動“互聯網+”深入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再提“數字經濟”,但前面的動詞從“促進”變為了“壯大”。

“‘互聯網+’是手段,數字經濟是結果,而網絡強國是目的。”馬化騰說。在他看來,從“互聯網+”到“數字經濟”可以看成是縱向深化的過程;從“數字經濟”到“數字中國”更像是橫向擴展的過程,由經濟擴展到民生、政務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從不同維度展開中國的數字化藍圖。

還記得5年前隨身帶現金的日子嗎?回望“十三五”建立的數字中國

數字經濟下一程:產業互聯網崛起

當然,數字經濟接下來最值得期待的還是與製造業的融合。畢竟,與第三產業相比,製造業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也是經濟增長的脊樑。

從2019年兩會開始,圍繞B端企業為核心的產業互聯網就成為高頻熱詞,並越來越廣泛地被認為是“互聯網下半場”,騰訊、阿里、百度、華為、京東……巨頭們相繼重注入局。

“大家過去用互聯網基本上都是消費互聯網,實際上還有一個後臺部分,未來消費互聯網會滲透到工業互聯網,實際上這也是目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要實現工業的數字化、信息化、科技化。”馬化騰說。他認為,在實體經濟領域,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可以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當然,產業互聯網的崛起重要推動力是2019年中國5G商用牌照的發放,這意味著中國成為全球首批邁入5G時代的國家之一。當ABCD(即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區塊鏈、Cloud雲計算、Data大數據)與5G提供的基礎設施相結合,會加速推動產業的快速迭代升級。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業務總經理劉松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說,“消費互聯網的高速增長期即將過去,下一波紅利將來自仍未爆發的產業互聯網,而這將會是一個比消費互聯網龐大得多的巨量市場。產業互聯網的體量可能會是消費互聯網的100倍。”

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最讓產業界激動的關鍵詞是新基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但它在客觀上也成為新基建的加速器之一。疫情下,電子商務、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無人技術、機器人、健康碼、直播電商等基於新型基礎設施的應用和服務,為打贏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甦經濟“兩場仗”提供了重要支撐,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推動新基建的重要價值和重大意義。

在劉松看來,數字經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而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保障。新基建一端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另一端連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同時提升供給側和需求側,是供需雙螺旋互動模式的整體升級。

“數字經濟”到“智能經濟”:數字中國的未來圖景

從全球視角觀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了全球47個主要經濟體的數字經濟發展狀況後發佈的報告顯示,這47個經濟體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8萬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5.4%,高於同期全球GDP名義增速3.1個百分點。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稱,數字經濟“逆勢上揚”,發展數字經濟是各國推動經濟儘快復甦的關鍵舉措,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潛力所在。而2019年,全球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39.4%、23.5%、7.5%,三大產業都數字化空間巨大,大有可為。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報告預計,到203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100萬億元,佔GDP比重將超過50%。

無疑,數字經濟的腳步還會繼續前行,數字中國的內涵和特徵也將會隨時代而改變演進。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認為,智能化是網絡化、數字化的歸宿,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數字經濟會進一步演進到智能經濟。一如互聯網經濟向數字經濟的躍遷,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的演進也勢不可擋。

“人工智能是一場堪比工業革命的大浪潮,它一定會徹底改變今天的每一個行業。從第一個階段的技術智能化到第二個階段的經濟智能化,再到第三個階段的社會智能化。”李彥宏說。

李彥宏以交通領域為例,他表示,交通行業的數字化帶來了交通運行效率的大幅提升,僅僅通過軟件的形式,就可以使得目前的交通效率提升15%~30%,由此帶來的聯動效應能夠使得整個GDP增加2.4%~4.8%。

而且,產業智能化除了推動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會讓人民生活的獲得感和滿足感明顯提升,比如堵車變少了,交通事故也變少了。“在未來5年內,中國的一線城市將不再需要對車輛限購和限行,中小城市就更不需要。因為科技可以大幅提升交通的效率,10年之內,擁堵問題就可以基本上得到解決。”李彥宏預測。

而這,只是智能經濟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在“數字中國”的未來圖景中,一定會有一個新世界,將今日的美好願望變成每個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責編:姚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