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系列报道(二)——儋州石屋村:红色经典打底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系列报道(二)——儋州石屋村:红色经典打底 村庄全域成景区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系列报道(二)——儋州石屋村:红色经典打底 村庄全域成景区

儋州城北两公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石屋村。半世纪前,这里创造出不可思议的财富神话:在胡松书记带领下,村民们开垦110多座荒山,围起1万多亩田洋,披肝沥胆求发展,创下大队集体存款100万元、粮食存量100万斤的“双百万村”。周恩来总理赞誉“北有大寨,南有石屋”。

如今,携带红色基因的石屋村,正在按全域景区思路打造整村。村两委左手谋划红色旅游,右手紧握高效农业企业,欢迎企业进村。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系列报道(二)——儋州石屋村:红色经典打底 村庄全域成景区

石屋村历史久远的村大门。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系列报道(二)——儋州石屋村:红色经典打底 村庄全域成景区

石屋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

富硒土地上稻虾共养

企业进村,村集体增收几何?这账得细细算。

“实践了两年,一亩地产值3.5万没问题!”海南稻虾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斌十分肯定。10月20日傍晚,在石屋村一处水田,工人们拎起地笼,鲜红的小龙虾活蹦乱跳,抓一只出来,张牙舞爪。这些小龙虾是漏网虾苗,在放养状态下自己长大,真正的养殖季在隆冬时节,赶在春节前上市。

海南稻虾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从事反季节小龙虾养殖,已在海南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石屋村于2019年初引进。一地多用,除了小龙虾,田里还种水稻,稻虾共育。

陈斌告诉记者,海南岛是一个天然大温室,尤其入秋后反季节养殖的小龙虾格外肥美,每年隆冬与初春养两季,瞅准内地养殖空档,完成“填空题”。而夏秋时节,内地小龙虾进入收获季时,海南的水田里只育虾苗不养殖。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系列报道(二)——儋州石屋村:红色经典打底 村庄全域成景区

毛湘峰说手中的这只小龙虾还需要再长长,肉质会更鲜美。

与石屋村合作,公司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租了村民150亩地。陈斌算了笔账,一亩一年产500斤小龙虾,按市场平均每斤68元出塘价计算,单单小龙虾养殖,每亩产值就在3万元以上。

此外,还有水稻。

“我们送检后发现,整个儋州就数石屋村土地富硒含量最高”,陈斌直言,稻田的产量每亩只有三四百斤,虽然不高却是纯粹的绿色无污染种植,“绝不能用化肥与农药,否则小龙虾无法生存。”这样的稻米,几乎全部销往内地,卖价极高。这是土地上的第二部分收益。

珍惜土地,陈斌带团队沿着稻田发展田埂经济,每个地块周边种满了金椰,挂果后每株可结果一二百个,又是一笔收入。

以上所有的土地收益,公司会拿出20%的利润上交合作社。租地农民为公司打工,在自家土地上劳作,每天还有100元有固定工资。

一笔一笔算账,石屋村民发现这是个致富项目。很快,村集体与公司合作面积将扩至500亩。

没有出租土地的村民,公司同样有合作的办法。

话至此,陈斌不禁感叹党的惠农政策“制定得细致,想得周到”。农户加入村集体产业项目时,中国农业银行会放出低息惠农贷款,根据每户征信,5至20万不等。“村民自己贷的款自己使用,公司提供虾苗,传授养殖技术,出塘后包销。此外,还会帮农户归还贷款利息,我们在保底帮助农户与产业对接。”陈斌说,为了鼓励企业培训农户,政府还会拨给企业一笔专门的培训资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合作社+农户,一通合作下来,农户贷到了款,每月有固定工资,每年有地租收益;合作社、村集体收取项目分红;企业手里有了地,项目有前途能挣钱,跟随的农户越来越多,公司租用的土地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皆大欢喜。

“小龙虾是内地发达城市的夜宵明星,只要你肯出力,养得出来,公司全部包销。”石屋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毛湘峰捏起刚打捞上来的小龙虾展示,“用山泉水养的,特别干净,味道鲜美。”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系列报道(二)——儋州石屋村:红色经典打底 村庄全域成景区

地笼里的小龙虾活蹦乱跳,奋力挣扎着。

请进来走出去

村企合作回报丰厚

石屋村在历史上因产业兴旺而闻名,改革开放以后,种植、养殖与劳务输出是石屋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半个世纪前村集体经济的盛世已成过去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蹚出一条致富路,引进“稻虾共养”项目,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此外,石屋村委会还请来两家企业进村合作,海南甘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着相思茶种植深加工项目进村。村集体投资50万元占股12%,年底分红,另外每年还能收取项目管理费近30万元;

另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九品莲花种植,双方现在合作面积是50亩,计划扩种至300亩。村委会组织村民以土地入股,村民每年每亩能收5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在7-10万。

不光请企业进村,石屋村还敢于走出去投资。去年,村委会投资67万元入股儋州美好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参与那大镇文化北路八街夜市项目,占16.67%股份。夜市160个摊位全部出租,村集体每年拿分红。

红色打底

村庄全域成景区

村企合作的产业在大力发展,有着红色基因的村庄也在发力,正在打造全域景区,名声在外的村庄更容易吸引流量。

“按照儋州市政府规划,市委党校要迁到村里来,占地150亩。我们决定围绕红色做文章。”毛湘峰告诉记者,“党校培训+红色旅游+胡松产业园”深度体验项目正在推进中。

他进一步解释,儋州市委党校每年培训1万人左右,村民家的空房就是学员宿舍、游客民宿。乡村深度游让大家感受红色经典,放松身心,开拓视野,感受田园风光,“有故事的石屋村,保证让大家来了还想来。”

石屋村委会请儋州市旅文局设计布置全村导览图,明晰游览路径;协调市旅游公司,引导游客前来参观。2019年,游客平均每天能达到800人左右。人流来了,村民的特色农产品不愁卖,今年蜜橘园内的7000斤果全部通过“采摘一日游”卖空。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系列报道(二)——儋州石屋村:红色经典打底 村庄全域成景区

一番猛火,刚出塘的小龙虾成为夜宵明星——麻小。

眼下,村里的生态观光农业项目正在招商,进村的三家企业支撑三大基地;荔枝园、蜜橘园、百香果园、圣女果园、菠萝蜜园、百果园组成六大采摘园。果园供旅客深度采摘体验,村民种的产品有销路价格还高。“村里正在积极争取省级政策性资金,用于扩大果园规模,将游客采摘体验经济做大做强。”毛湘峰说,村委会已与村民合作,成立采摘果园合作社。

不能满足眼前利益,想发展有后劲就要有长远规划。在国内知名农业产业专家的帮助下,村委会确定了石屋村产业发展的路径:以发展高效优质农业产业项目为核心,充分利用好林下、农田水系立体空间、热带生长时间长的优势和现代高科技农业手段,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形成综合效应。

融合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石屋村将运营权交给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公司,村委会提供物业保证,村民参与经营。这样的合作模式,真正做到企业有回报,村集体有收入,村民能致富。

迎接新时代,海南知名村庄、本就很有故事的石屋村再扬风帆。

来源:南海网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系列报道(二)——儋州石屋村:红色经典打底 村庄全域成景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