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文化人”怎麼不火了?

"於是可能在某個微雨的夜晚,一盞寒燈,二三飲者,在觥籌交錯之後突然安靜下來,悵然若失,只聽窗外風穿夜林肅肅山川一時寂寥"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裡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臺北的交通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

這個“文化人”怎麼不火了?

上面這些優美的句子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些都節選自一位女作家的作品,那個曾經為我們高中生涯語文閱讀理解帶來心理陰影的女人——龍應臺

然而近幾年來,她和她的作品幾乎很少被人提起,再也沒有從前的熱度。這一切都是從那句有名的脫離現實而沒有邏輯的口號:不在乎大國崛起,只在乎小民尊嚴開始的,自她在香港大學的演講《大學問:一首歌,一個時代》由於夾帶私貨引發爭議後,她的一篇回應文章《大河只是大河》又迅速引爆輿論,然後她的風評就急轉直下,引發了大陸文壇對她的一次全面解構,進一步揭示了她優美文字背後不堪的一面。

這個“文化人”怎麼不火了?

夾帶私貨的確容易遭人詬病,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還是臺灣文人狹隘的視野和擺脫不了的島民心態以及她自己的家庭背景帶來的認知偏差導致她的作品難以在飛速發展的大陸找到生存空間。

臺灣島民文人的侷限性

對於臺灣這樣的一個政權以及其下的人民來說,輝煌已然遠去。他們厭倦了宏大敘事,因為他們曾經在蔣的宏大敘事之下為復國付出了巨大的無用功,產生了無數的血淚。到了某一天,社會思潮終於反撲,“夠了,就這樣吧,我們就是個小島,我們也只能到此為止了。”

這個“文化人”怎麼不火了?

在這樣的臺灣,並沒有多少空間能留給雄心壯志。在大陸,儘管有很多人嘲諷“星辰大海”,說他們無視民間的無數疾苦和問題,但大多數人並不懷疑“星辰大海”的可行性。而在臺灣,豪情萬丈只會被送進精神病院,現實中並無實現的可能。小確幸佔據主導是必然的。

臺灣的民主化過程,也是“偉大”的退場過程。在此過程中,以及在此之後,臺灣受歡迎的文化思路會是什麼,這不言自明。

但是大陸並不一樣。不管願意不願意,這個國家的人口、面積和自然資源都會將任何“我們辦不到”的理由全部否定。當民眾要求這個國家更加富有、更加先進、更加強大、更加幸福的時候,當民眾要求這個國家要有最先進的科技、最強大的工業、最高級的教育、最完善的醫療的時候,沒有人有任何藉口說這做不到。

這個“文化人”怎麼不火了?

當大陸民眾夢想大陸也能造大型客機,集結全國之力,大型客機就造出來了。當大陸民眾抨擊“為何圓珠筆頭都不會造”,一個大部分人從未聽說過的公司投入重金就把這事情解決了。大陸要做電子商務,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世界最大。所有做到的,都彷彿是理所當然,所有尚未做到的,都彷彿是一種恥辱,都是前行的動力。“就算我們暫時落後,我們也並不比任何人差。我們必然能實現偉大的事業,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這才是一個高速發展期的大國的主流。

這個“文化人”怎麼不火了?

超級工程:建設中的新北京機場

敢於擁有偉大的夢想,敢於為之付出集體的巨大努力,這是大國國民的福利。小國之中,並無偉大抱負的實現空間。

臺灣島民曾經也是有夢想的,然而長期屈居一隅之後只會逐漸泯滅。多年以後那片狹小土地上的先到者與後來者們終於都承認偉大夢想全無實現可能,開始聚焦於小確幸,聚焦於每一個人的悲歡離合而唾棄集體奮鬥。這樣的民間氛圍自然揀選出了相應的文化人物。結果其中的一些文化人物卻以為小確幸天然就該戰勝偉大夢想,還試圖把這些傳授給戰勝者。

對著一群可能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算是最敢於夢想敢於奮鬥(而且最終必然不乏成功者)的一部分人說,“偉大夢想什麼的都是鬼扯,細小生活才是真諦”,必然會觸發逆反心理,像香港那次齊唱《我的祖國》就是一次非常文明卻又非常直接的反擊。

出身導致認知偏差

自1840以來,中國就有這樣一種人:高級華人。。

他們歷來是沒有經歷過慘痛的,所以她們所見所聞,總是不免帶著夢幻。

什麼國呀,家呀,跟她們有關係麼?對於一個高級華人來說,她的國無論是世界第一,又或者是世界倒數第一,和她們關係也沒有太大的妨礙,你看在美國的高級印度人,很在乎印度是否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至多,不過是和朋友們多了一點談資而已。

所以她們某種程度,是自由遷徙者,她們如此熱愛文明,如此具有包容之心,以至於在她的國最慘痛的時候,她也總能摒棄與侵略者的前嫌。不要以為她有什麼大愛,只是這個國在經歷再大慘痛的時候,她也不曾有過切膚之痛罷了。

這個“文化人”怎麼不火了?

所以她們總是在屠殺之後,迫不及待的跳出來,代表了低級的華人,對侵略者輕描淡寫的說,不打緊,不打緊,我並不恨你。

沒有痛,哪裡會有恨呢?

然後她含情脈脈的告訴大家,世界如此美好,她和她祖輩的經歷,如此的有趣,她熱愛這個世界,熱愛每一個人,甚至是在日本兵身上,也總能發掘出許多有趣的故事。她的文筆,總是帶著刻意的憐憫,可是,你細細去看,又很難和她引起共鳴,噢,如果你明白了她的出身,你就會明白,這是一種看似小確幸,卻又恰恰是高級華人那種特有的高高在上。

這個“文化人”怎麼不火了?

日本人到了中國,她們的祖輩們,照例押運著貨物暢通無阻,即便有可惡的日本兵想要刁難她們,這也是不打緊的,她們是黑白兩道通吃的人物,總有辦法連兇殘的日本人都不得不禮讓她們,所以她們從不會有所謂國破家亡之痛,即便在多艱難的歲月,她們總會有各種朋友,這些朋友中,有德國人,有美國人,甚至有日本人

她們總有退路,在大清的時候,皇帝和她們共治天下,大清亡了,軍閥們也總是尋她們合作,德國人佔了山東,要尋她們合作,日本人取代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也總是尋她們合作,抗戰勝利了,國民黨也總是尋她們合作,即便到了最艱難的時候,她們總會有出路,能去香港臺灣,或是去美國,又或者去德國。

高級華人就是這樣的啦,她們在哪裡,都不會經受歧視,恰恰相反,她們所接觸的,都是高級外國人,與他們談笑風生。

所以對她們來說,大國崛起於她們是沒有意義的。

但是我們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不是高級華人,我們和這個國家是血脈相連的,這片土地經歷了任何動盪,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對祖輩所經歷的一切,都能感受到刻骨之痛,我們無法原諒那些曾經的加害者,我要大國崛起,是因為我無法忘記過去。我們害怕我的子孫,經歷這些過去。

這個“文化人”怎麼不火了?

三十歲以前的龍應臺,是最好的龍應臺,她的文字細膩優美,有著治癒人心的奇效。

三十歲以後的龍應臺,開始慢慢脫離她創作的初衷,帶起了有色眼鏡。

出任“文化部長”的龍應臺已經徹底撕下了她溫情脈脈的面具,扭著她歪到不行的屁股,夾帶私貨,宣揚她逼仄的格局,自然就被內地飛速發展的大時代所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