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中國經濟走向何方 多位經濟學家建言獻策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危機正在經濟與金融體系中迅速蔓延,不少分析指出,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不同於一般的經濟減緩週期,是一場伴隨經濟衰退與大流行病的雙重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前就指出,新冠疫情引發的危機已經演變成為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面對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

4月29日晚,在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舉辦的“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挑戰與應對”線上研討會上,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關利欣等經濟學家、學者紛紛獻言獻策,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成為他們的共識。

最嚴重時刻已經過去?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29日10時(北京時間29日16時),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66276例,達到3018952例;死亡病例較前一日增加5376例,達到207973例。

在曹遠征看來,目前全球疫情呈現了多點爆發、即發性軌跡的特徵。在這種情況下,曹遠征說,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得有底線思維,要估計到最壞的情況會是什麼。

“一個國家中很多城市都開始爆發,這種狀況拉長了疫情持續時間,而且一波接一波,第一波在中國,第二波在歐美,會不會有第三波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出現?如果第三波出現,對中國的能源、農產品、原材料等,肯定會帶來重大的影響。這三波連在一塊看,可能今年內全球經濟都處在疫情衝擊之下。”曹遠征指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在重申“六穩”的同時,政治局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曹遠征分析,經濟政策的立足點已經不僅僅在考慮經濟增長問題,更重要是考慮保住經濟增長基礎問題,以此來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減少對社會的傷害。

“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出來後,GDP同比下降6.8%,大家對此還是比較震驚的,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專家之前的預測還要更悲觀。”曹遠征指出,對於中國來講,現在已經進入到常態化防控的階段,疫情衝擊最嚴重的時刻已經過去了,未來是恢復的階段,現在關注的是恢復的時間長短和恢復強度的問題。

黃益平也認為,現在國內疫情控制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如果沒有新的反彈的話,下一輪的問題就是重建政策。他指出,過去一段時間政府採取了諸多措施,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但目前政策相對比較欠缺的是對失業的救濟和現金的支付,這或許是可以完善的地方。

專家建議可直接發現金

曹遠征認為,短期來講,中國的GDP必須維持一定的速度;中期來看,要建立應對型應急機制和應急體系,也就是滿足“六保”的需要,特別在糧食安全,應給予更多的關注;長期而言,擴大內需是最重要的,這就需要改革,尤其是農民的宅基地和集體土地入市應該成為突破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自3月以來,多地陸續開始發放消費券,引發廣泛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杭州、武漢、上海、深圳等80多個城市發放消費券,涵蓋絕大部分省份,累計拉動消費在百億以上。顯然,消費券是政府通過補貼方式來刺激消費、釋放消費需求的一種手段,但一些經濟學家則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黃益平坦言,各地政府在紓困措施方面做了很多,但是仍然有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比如怎麼樣直接把錢打到特別需要現金支持的中小微企業,比如是不是可以考慮對家庭、企業提供更直接的財政補貼,或者是現金的補貼等。

“消費是極其重要的,怎麼來刺激消費,我這裡想說,我們還是可以派發現金的,不要怕‘抄作業’,因為現金比起消費券而言,它沒有歧視性,既能緩解低收入群體的壓力,也助於國家脫貧攻堅。”張曉晶這樣表示。

在關利欣看來,現階段要根據市場變化採取短期措施進行消費回補,增強消費信心,同時加快傳統消費的回補,比如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餐飲和旅遊等行業;釋放新興消費的潛力,特別是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消費領域的應用;保障基本民生,增強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幫扶,增強對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

不過,馮俏彬認為,政府救助的政策,一方面是要有普惠性,另一方面是要有重點,這個重點就是受疫情嚴重的地區、行業、企業、困難群體,這也是中國國情和其他國家國情的差異,因此要防止西方發達國家出臺某政策,中國就純粹的跟著學的取向。

“有些國家的企業受到衝擊以後,政府就承諾收購企業的股權和債權,向他們提供資金,保證他們的資金鍊不斷裂,我們肯定也需要,但是我們有龐大的國有經濟,而且國有經濟居於的位置是比較核心的上游,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的經濟錨定效應比有些國家要更強。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收購企業股權債權的需要就沒有他們那麼強。”馮俏彬舉例說。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