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守長城的士兵,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正在和他國交戰,可悲!

紐約時報:清國東段長城觀察記

1858年10月23日

在一封來自上海8月2日的信中,有一段關於遊覽大清國長城有趣的描述,摘錄如下:

由於《天津條約》已經得到了咸豐皇帝的批准,法國公使葛羅現在非常渴望遊覽長城,並且希望從他親身觀察的角度來判斷如下說法是否正確,即長城是從遼東灣的人口處發端的。

7月11日早上7點鐘,這位公使在一群秘書和隨員的簇擁下,登上了“普雷吉特”號小汽輪。黃昏時,這艘三帆快速護衛艦到達長城附近。由於天氣不是特別晴朗,人們認為還是慎重一點好,於是他們並不太靠近海岸,而是讓這艘汽輪在近海處拋錨,錨地距長城大約有30到40裡格(英制長度單位,相當於5.4公里)的距離。

駐守長城的士兵,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正在和他國交戰,可悲!

清末對於遠洋而來的列強,長城已無用武之地,年久失修

第二天拂曉啟航。過不多久,長城就呈現在人們眼前。它看起來像是一條很長的、高度相同的建築,上面呈鋸齒狀, 從海邊開始穿越連綿群山構成的山脈,直到山下的平原。這條山脈的走向與海岸平行,但離開海岸有約一海里的路程。

再往前行進一個小時,人們就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長城的各種細節,它整個城牆和頂上的鋸齒(指城垛)、城堡以及下面一直延伸到了大海里面的防波堤。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了人所能夢想到的最如詩如畫的生動景色。眼前這片沿著海岸延伸的平原幅員遼闊,覆蓋著茂盛的綠色植被,座座村落掩映在樹林深處。遠方是一望無際的巍峨群山。

在漢人一側的長城腳下,可以看到兩處韃靼人露營地一頂頂白色的帳篷,他們的馬匹在四周自由自在地吃著青草。從漢人這邊看來,長城就像是一件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偉大工事,它戴著用青磚做成的鋸齒形的王冠,但現在卻因年久失修而顯得有些搖搖欲墜了。

從滿人一側看來則剛好相反,長城不過是用石頭作基礎,用磚石砌成的構築物。在沿著整個長城的城牆上築有方形的塔臺,彼此之間大約有兩箭之遙的距離,為的是在這兩個塔臺中的任何一個上面都可以射殺來犯之敵。

長城在兩道彼此平行的護坡堤保護下延伸到了海里,其坡度是如此之緩,以致從小船上下來的人可以輕輕鬆鬆地在堤上行走。海水相當深, 即使是最大的船隻,都可以行駛到離這個地點大約兩英里的距離之內,以後的觀光者應該從那裡登陸。但不巧的是,當時我們不知道這個情況,所以把船停泊在了一個不很容易登陸的地方。

駐守長城的士兵,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正在和他國交戰,可悲!

外國觀察家在清國時的手記

我們靠近海岸時,附近的清國村民立刻圍上前來看熱鬧。使團翻譯M.馬科斯和“普雷吉特”號的船長迪奧澤伯爵率先登岸,力圖與當地的管事協商使團登陸事宜,並想探明使團登陸是否會遇到阻礙。一位清國官吏騎著一匹白馬,帶著兩名騎兵,從他們的營寨來到這裡,詢問這些來自未知世界的人們想幹什麼。當得到我們翻譯心平氣和的保證之後,他答覆說:“沒問題, 可以登陸。”

當所有人安全上岸後,我們就徑直向長城走去。途中,我們不得不穿越幾條流向大海的溪流。後來,我們為了在不那麼潮溼的地方找到道路,行走路線被迫向內陸偏離了些。當我們接近長城時,發現韃靼人正在爬上他們的馬匹,並且可以從手勢看出他們相當激動。韃靼騎兵們兵分三路:一撥騎馬列隊站立在營帳前,由此切斷了通往長城的道路;第二撥在我們左方的深草從中時隱時現地行進;第三撥面朝我們疾馳而來。與我們碰面時,他們再次詢問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並且告訴我們說,他們不會讓我們繼續前進。他們說長官不在,而他們擔當不起放任我們靠近長城的責任。

駐守長城的士兵,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正在和他國交戰,可悲!

清末長城

當我們得知這些在首都門戶安營扎察的清國軍人們,竟不知道自己的國家一直與英國和法國處在戰爭狀態時,驚訝程度可想而知。什麼廣州事件,什麼大沽海戰,什麼停戰協議在天津簽訂,所有這一切他們都一概不知。

經過短時間協商後,他們同意我們繼續行進,我們以為已經克服了困難,然而還沒等走出三四百碼(一碼等於0.9144米),另一隊剛到的騎兵又疾馳而至,這讓我們感覺到最好還是別繼續往前走了。其實,我們的衛隊有12人之多,裝備精良,再加上我們自己佩帶的左輪手槍,本可讓那些韃靼人近身不得。並且,即或他們在旁邊,我們也能夠登上長城。但是,公使先生希望避免任何爭端,他不願意僅為了滿足純粹的好奇心而讓已方處於危險境地。

歷史百科

清朝統治者禁止漢人進入內蒙古和東北,實行種族隔絕,在遼寧和內蒙古修建壕溝,沿壕植柳,稱柳條邊。柳條邊是民族融合的倒退,是極其反動的措施,在一個國家內,漢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遼東自戰國時代的燕國起就納入中華版圖,明末的時候,遼東地區仍然生活著數百萬漢人,然而後來遼東漢人或被後金軍隊屠殺,或被強行遷出關外,禁止漢人進出東北。這一野蠻政策使得東北人口銳減,導致沙俄輕而易舉殖民東北北部,割走了中國1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直到民國時期,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用火車將大量人口運輸進東北,才避免了東北再次遭帝國主義國家瓜分的厄運。清長城是滿清政府的權益之計,相對粗糙且保存不多,作用單一,故而很少提及,更無法同明長城比肩。

駐守長城的士兵,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正在和他國交戰,可悲!

清朝長城分佈圖

文章內容摘自《帝國的回憶晚清觀察記》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