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廢物都去哪兒了?揭祕醫廢“從有到無”的全流程

在打進戰疫“加時賽”的黑龍江,每天產出近百噸醫療廢物,它們“出院”後都去哪兒了?24日,中新社前方報道組“全副武裝”,在牡丹江市跟訪戰疫“終極守關人”——醫廢清運者,先後在隔離點、定點醫院、處置現場,見證了醫廢“從有到無”的全流程。

醫療廢物都去哪兒了?揭秘醫廢“從有到無”的全流程

轉運人員在隔離點為轉運箱噴淋消毒 呂品 攝

“江河一脈”共戰疫:日產醫療廢物約9噸

醫療廢物都去哪兒了?揭秘醫廢“從有到無”的全流程

工作人員在轉運車前相互噴淋消毒 呂品 攝

綏芬河以“河”為名,牡丹江以“江”為譽,本是隸屬關係的兩座城市如今處於“江河一脈”共戰疫的時刻。除了收治從綏芬河轉院來的患者,牡丹江也要收運兩地隔離點的生活垃圾及醫院的醫療廢物。

按照“日產日清”的要求,黑龍江須日均處置醫療廢物近百噸,牡丹江須日均處置約9噸,其中包括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涉疫醫療廢物。在牡丹江,40多名清運者日夜與醫療廢物“疫路”同行。相較於前線衝鋒的“白衣戰士”,他們是嚴把最後一道防線的“終極守關人”。

戰疫“終極守關人”:日送400個週轉箱找歸宿

醫療廢物都去哪兒了?揭秘醫廢“從有到無”的全流程

轉運人員在牡丹江紅旗醫院醫療廢物暫存間收運 呂品 攝

24日清晨5時許,頂著中國北疆的“倒春寒”,轉運司機孫亞君和搭檔董民強出發了。口罩、護目鏡、防護服、防護靴、雙層手套……兩人整裝“鎧甲”,走進沒有硝煙的戰場。

9時許,他們在轉運一整車後,來到牡丹江又一處集中隔離點。孫亞君拎起一堆黃色塑料袋說:“這些是隔離人員丟棄的餐盒、水瓶、食渣等生活垃圾,在疫情期間都按醫療廢物處理。”

9時20分,中新社記者跟隨二人抵達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紅旗醫院。醫廢暫存間中碼著一摞摞黃色轉運箱,裝滿已經使用的防護物資、輸液用品、手術器械、術後殘物,以及床單、被褥等。

放下轉運車後擋板,兩人雙手抱起轉運箱,在轉交人員向箱體噴淋消毒後裝車碼垛,每個轉運箱都要重複同一流程。上車前,孫亞君和董民強全身消毒,“一天要走幾十個收運點,疫情至今被消毒多少回已經數不清了。”

80個轉運箱裝滿一車,他們每天運送5趟左右,將約400個轉運箱送至牡丹江市環達醫療廢物處置有限公司運營的醫療廢物處置中心。

醫療廢物“終結地”:高溫粉碎掩埋無害化處理

醫療廢物都去哪兒了?揭秘醫廢“從有到無”的全流程

轉運車倒進醫療廢物處置中心的隔離區 呂品 攝

一輛輛轉運車停靠在廠房中,孫亞君將車倒進隔離區。處置中心的工作人員將轉運箱碼放到提升機中,緩緩上升的醫療廢物被倒入巨大的圓形艙室內,“這是一臺旋轉式高溫蒸汽消毒醫療廢物處置設備,360度無死角為醫療廢物消毒。”

經過高溫、粉碎、掩埋,醫療廢物走完了無害化處理的全流程,轉運者和處置者也完成了這一趟的使命。孫亞君告訴記者:“我們要趕去下一個收運點了,從大年三十接到命令,到現在一天也沒休息過,和家人也只是遠遠地見過一兩面。但這個崗位總要有人堅守,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醫療廢物都去哪兒了?揭秘醫廢“從有到無”的全流程

高溫蒸汽消毒醫療廢物處置設備在工作中 呂品 攝

性格靦腆的董民強也在分別前開起了玩笑:“誰心裡能不害怕呢,誰的家人能不擔心呢?但俺們都是東北人,心大、膽大、不說怕。”隨後他又有些感慨:“那天往返300多公里去綏芬河,卡口的執勤交警向我們敬禮說‘辛苦了,謝謝你們’,當時我真要掉眼淚了……”

作為醫療廢物轉運清理全流程的“指揮官”之一,牡丹江市環達醫療廢物處置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兆軍說:“疫情之前,我們每天處置醫廢約5.7噸,現在提升至18.5噸。人員增派到40多個,轉運車增至10臺,轉運箱增至近5000個。雖然滿負荷運轉,但所有人都任勞任怨。”

每天21時左右,經過約15小時的作業後,這些戰疫“終極守關人”收車返回駐地。孫亞君沒有心力跟想念他的妻子通話,董民強也沒有精力關心兒子的功課,他們說“閉上眼就能‘秒睡’”。牡丹江的夜色如水,再過不久他們又要出發了。中新網記者 王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