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解 第19篇 孔子提出五點“仁政”施政標準,今天都在用

《論語》漫解 第19篇 孔子提出五點“仁政”施政標準,今天都在用

《論語·學而》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國學”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這仍舊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國學”譯本。

因為此章最後一句“使民以時”中有個“民”字代表了百姓人民,很多“國學”譯本就把前一句“節用而愛人”的“人”解釋為與“民”對立的官吏臣僚,說孔子愛的不是人民,而是官僚。魯迅先生也曾說孔子是替權勢者管制民眾出謀劃策,孔子就此被貼上政治標籤擺到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在階級鬥爭時代,孔子的下場自然就不問而知了。

立場大於事實,文字獄莫不由此產生。

暫把孔子的立場放一邊,先來看看事實。孔子說,領導者治國有這麼五點:敬事守誠;取信於民;節約財政;愛護人民;不誤農時。這既是施政標準,也是治國者應有的修身法則。

敬事守誠。領導者在其位必謀其政,盡職盡責,勤政務實,此為敬其事。

取信於民。官員敬其事,則樹立政府公信力,獲得民眾擁護。民眾擁護則民心安定、社會和諧,此乃信於民。如今網絡時事眾口懸河、滔滔如流的海量評論,有多少無不事關公信力的探討關切。

節約財政。財政稅收取之於民,節約財政支用既是減輕納稅人負擔,也是積攢國家財力。過去的“精兵簡政”,現在的政府公費節減、公務員編制壓縮、政府採購招標、稅收減免等等,就是不傷民財的現實例證。財稅的收取與支用,哪一件都事關民眾心理的向背。

愛護人民。敬事、立信、不傷民財本來就是愛惜民力,注重民生之舉。

不誤農時。我們幾千年來都是以農立國的農業社會,過去無論戰爭、建造宮殿陵寢、官賈宅邸,還是興修水利、路橋民生工程,都需大量徵調人力。工程、尤其是戰爭徵調勞力時,錯開季節時段,不耽誤人民耕種收割。這既是國家財政積累、護民養生之需,也是安定社會、民心所向。無論古代現代,戰平兩時,在大型機械出現之前的時代,動不動幾十、上百萬的調動勞力,一干幾年、幾十年,那宏大的規模自是社會力量的見證,也是既傷力又傷財的見證。能夠

“使民以時”,最足以體現治國者智慧和仁心

不要說在孔子那個時代,拿到今天來看,這五點都是為政者最基本的德政要求,也是民眾最仰望的清明政治,都是很淺顯的道理。縱論中外歷史,要真正做到這些,實際上很不容易,需要為政者極具有極高的道德認知和施政能力。所以宋儒程伊川也說孔子“此言至淺,…若推其極,堯舜之治亦不過此”

古人言必稱三代,堯舜禹被認為是歷史上德政水平最高的時代,此後便“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雖未必完全客觀,但是足夠說明孔子言論的根本性。至於說這只是為權勢者謀劃,顯然是曲解孔子、小看聖人了。聖人心懷天下,目極千秋而有此綜論,不可管窺而偏廢之。

就算“節用而愛人”愛的只是“官吏臣僚”而非民眾,也不必就此打上“階級立場”烙印而加以抵制批判。須知一個隱性邏輯,客觀上官與民並非先天對立,治國者根本無須在官與民之間選邊站隊。愛官與愛民,在治國者而言應是一體兩用,並不矛盾。極簡樸的至理:

沒有良好的公務員隊伍,何以治國安民

孔子此論依舊是教人行修身之道,居上位者所應秉承的做人學問。拿到今天,就是政府領導、企業管理者帶領團隊所需的基本哲學思維——仁政的邏輯和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