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2008年金融危機,被稱為“數十年不遇”,納西姆·塔勒布把它比喻為“黑天鵝”。

2020年尚未過半,我們已經目睹了更多、更大的“黑天鵝”:

  •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不到三個月迅速蔓延至一百多個國家,造成兩百多萬人確診感染、數十萬人病亡;
  • 石油價格閃崩,OPEC+未能就石油減產達成協議,沙特、俄羅斯為了搶佔市場,執意擴產增產,能源市場陷入大蕭條;
  • 金融市場海嘯,美國股市短期內連遭“熔斷”襲擊,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的牛市,引發多國股市、債市暴跌;
  • 全球經濟遭遇二戰後的“至暗時刻”,IMF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這是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引言:黑天鵝與人類的認知

“黑天鵝”是指有以下三個特點的事件:稀有性(不可預測),衝擊性(影響巨大)、事後解釋性

“黑天鵝”在人們通常的預期之外。在發生前,沒有預兆可供依循,而一旦發生,就會造成極端的影響。面對出乎意料的事件、突如其來的危機,人們往往會產生焦慮、緊張、甚至恐慌的情緒。

這時,人的本性會盡快為它尋找理由、編造故事,以使其變得可以解釋、可以理解——這個過程是大腦自動進行的,經常在我們意識到之前就已完成了。但是,倉促臆斷的理由,有時候會帶來自欺欺人的結果。

與此同時,有些人會炮製出一些看似合理正確的解釋,來迎合大家慌不擇路的心理。人們像洪水裡的螞蟻突然遇到漂過來的樹枝一樣,緊緊抱住不放。

當“黑天鵝”出現時,最好的辦法是,保持理性、審慎思考,切忌情緒化反應。

“黑天鵝”既反應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同時也是人類認知謬誤造成的結果。

世界的本質是不確定性(無法準確預測),而人類的認知往往依靠的是直覺而非理性。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從一般認知過程來看,人類通過感覺器官從外部世界獲取信息;經過神經中樞系統處理,對這些信息簡化、抽象、歸納,轉化成可以識別和記憶的信息,即概念、模型和經驗;人們根據這些知識,對身處的情景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通過判斷、決策和行動,實現自身的目的。

由於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和人類認知的有限性、非理性,人們獲取的知識和經驗是不完備的,由此形成的判斷必然存在偏差和謬誤。人類無法完全預知未來。


上篇:世界是“灰色”的系統

A> 黑白之爭

遠古時期,人類尚未登頂食物鏈最高的位置,整個世界是神秘莫測的一片混沌。人類沒有有效的認知手段,只能求助於神靈、上天的保佑。在人們眼裡,世界是“黑色”系統,猶如黑洞一般,完全無法瞭解。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髮展,理性認知打開了通向世界真相的通道。特別是進入近代以來,以牛頓經典力學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牛頓物理學描述的是“以人為觀測尺度”的自然世界,它是機械的、線性的、勻質的,在這樣的世界裡,一切都有規律可循、因而是可以完全預測的。我們把這些經過驗證有效的規律,稱為客觀規律。

在這個世界裡,所有的變量遵循正態分佈:以整體平均值為中心、高值和低值左右兩側對稱排列,呈現一種極簡的平衡和美感。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為了找到自然界的基礎規律,古典物理學舍棄了很多變量,儘管看起來很美,但它只是一個對自然規律的近似、粗糙的概括,主要特徵是“簡化”。

由於古典理論能夠正確描述和預測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做出完美解釋和預測,人們形成了兩種極端化的認知:

一種是,人類已經完全掌握了自然界的全部規律和秘密,世界上不存在人類尚未解開的秘密,人類是地球的主宰、萬物之王。尼采不無調侃地說,上帝已死。

另一種是,世界充滿了各種有規律的秘密,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而已。只要持續不斷地投入資源和人才,就能夠發現正確無誤的理論、揭開世界上的所有奧秘,就能夠對未來做出精確的預測,徹底消除一切不確定性。

世界在人類眼裡變成“白色”的系統,完全可以認知,不存在“死角”和“盲點”。

然而,隨著人類對世界的研究不斷加深、拓寬,我們意識到,“白色”世界只是人類中心式的認知謬誤。真實的世界一個“灰色”系統,介於“黑色”和“白色”兩個極端之間


B> 灰色的實相

灰色系統的認知度,處於100%(白色系統)和0(黑色系統)之間,可以被認知,但無法徹底認知。隨著深入持續的研究探索,認知度將向整個“頻譜”的右端移動,但無法完全到達。灰色系統的特點是不確定性,這是世界的本質。

尚未被人類認識的未知世界,某種程度上與宇宙中的暗物質相似。天文學家根據現有理論推測,在宇宙中,除了可見的天體之外,還存在著大量無法觀測、不可見的物質,它們的質量佔全部物質總量85%,遠大於全部可見天體的質量。

與未知世界相比,人類已知的領域幾乎微不足道,就像可見光在電磁波譜中僅佔很小一部分。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在“灰色”的世界裡,過去的簡化模型已不能滿足需要,曾經被捨棄的變量被重新納入考量。而變量的增加,導致系統複雜度以幾何級數上升,不確定性也隨之顯著增長。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曾經被視為世界真理的牛頓力學,已經被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取代。

而且,社會生活中的很多現象並不是服從正態分佈,比如商品銷量、個人收入、人口分佈,往往是以冪律分佈為特徵。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在冪律分佈中,極端情形發生的概率,比正態分佈中要高的多。常見的"二八法則"、“頭部效應”,都是這個不均勻分佈的通俗易懂的表達形式。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往往會低估“黑天鵝”出現的概率。


中篇:人類的認知模式存在“缺陷”


A> 三重心智

在百萬年間的生物演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獨有的認知模式。認知科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將其分為三類,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 自主心智,即動物性心智,以直覺和下意識反應為特點,遇到情況會立刻做出反應。由於不佔用大腦認知資源(即通常說的“不過腦”),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容易被外部信息誤導,容易情緒化。擅長編造故事、尋找理由。
  • 算法心智,負責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有意識加工、處理,即通常所說的“智力”,包括計算、推理、分析、邏輯等等,由於速度慢、佔用資源多,大腦往往本著“節省能量”、“能省則省”的生物原則,把問題交給自主心智處理,造成斯坦諾維奇所說的“認知吝嗇鬼”和“心智程序缺陷”。
  • 反省心智,即是指理性思維,負責監督、檢視自身行為的合理性,統領上述兩種心智模式,對自主心智和算法心智進行控制和調整,防止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出現思維謬誤、行為偏差。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在這三者中,自主心智經過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力量最強大;而反省心智隨著智人出現,只有幾萬年時間,與前者相比處於弱勢。這導致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外部事件的反應都是通過自主心智進行的,有時是合理正確的,而在複雜的局面下則顯得盲目、衝動。

自主心智以效率優先,難以兼顧質量。它以“眼見為實”,我們看見的是自己“想看見”的東西,其他與此無關的一概捨棄——我們依據已有的經驗和規律,判斷哪些重要、哪些可以忽略。在那些被忽略的裡面,就躲藏著“黑天鵝”。

於是,為了快速作出反應(適應演化早期階段生存競爭),自主心智傾向於把現實作“簡化”處理,以降低信息含量。自主心智最喜歡有規律和模式化的認知內容。於是,人類發明了符號、後來演變為語言文字;遠古時期的神話,是人類探索和總結自然規律的勇敢嘗試,開啟了人類求知的先河。以神話為源頭,人類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規律和認知模型,包括藝術和科學。


B> 認知模式的缺陷

自主心智幫助人類在生存競爭中存活下來,但是在高度複雜的現代社會環境下,沒有用武之地的自主心智仍會延續原有慣性、自發啟動,如果沒有被反省心智成功壓制,就會導致人們出現不同類型的認知謬誤和偏差,例如:

  • 過度自信:我們在自以為擁有知識的領域容易自大,以為自己比實際上知道得多一些,或者以為我們已經掌握了全部知識。但有諷刺意味的是,過去的人們也曾有過完全一樣的想法,而在未來的人看來,我們極有可能很”白痴”。這種認知謬誤導致兩方面的不良後果,即高估我們的認識、低估不確定性,無形中放大了風險的影響。過度自信還阻礙了我們進一步獲取新的知識,進入新的未知領域。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 敘述謬誤:對難以理解的事情,我們善於編造理由或者故事,把對事實的解釋和事實本身混在一處,以使事實變得容易理解和記憶,然後產生一種錯覺,誤以為過去的事情其實很容易預測。“事後諸葛亮”是典型的敘述謬誤。

除了自主心智的問題,算法心智也會給我們帶來認知上的障礙,典型的是“心智程序缺陷”。心智程序是指我們習得的知識體系、思維模型、價值標準等等,以此作為判斷和決策的依據。

我們習慣於依據過去形成的認知判斷未來,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過去對世界的認識,科學理論、規律總結,固然增強了人類的能動性、改造世界為己所用的能力,但也形成了“路徑依賴”,過去的正確不意味著未來也必將正確。

在這個意義上,過去的經驗既是對世界本來面貌的簡化,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在偶然出現的“黑天鵝”事件上更為顯著。

除了經驗的侷限性以外,有一些錯誤有害的認知,會造成更大的“心智程序缺陷”,比如傳銷、邪教。


下篇: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黑天鵝”


世界是個灰色系統,認知模式存在固有缺陷,這看起來似乎對人類非常不利。但實際上,這恰恰反應出我們對世界和自身有了較之以往更為全面、準確的認知。

我們由此認識到過去的盲目樂觀,也意識到“反省心智”的重要性、對認知模式採取“揚長避短”的必要性。為了避免在高度不確定下的思維謬誤和決策偏差,要儘可能發揮理性的力量,這是我們關注這個問題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那麼,具體來說,身處“黑天鵝”滿天飛的時代,我們該怎麼辦?

1、認知升級

理解我們心智模式的特徵,通過刻意練習強化反省心智,遇到複雜、不確定的情況時,不要輕信直覺判斷;在重要的事情上,積極發揮反省心智的作用。事緩則圓,人緩則安。

多讀書、多思考,少看電視,少刷手機,遠離“敘述謬誤”的多發地。

向芒格學習,廣泛涉獵不同學科門類的知識,用多元化的思維模式升級心智程序庫,避免“黑白”二分式的簡單思維。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2、風險防範

我們無法預知風險何時到來,只有儘可能做好必要的準備,有備無患。比如,身體的安全和健康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平時注意鍛鍊身體、購置合適的商業保險;經濟上的獨立能力,提供了社會生存的物質基礎,有一技之長甚至一專多能,能增強我們對社會變化的適應能力。

在社會層面上,我們也應將重點放在風險處置和應對上,而不是預測何時會發生何種風險。

比如,相對於地震預報,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應急響應機制更為現實,房屋設計佈局規劃、建築結構和材料標準、防災自救宣傳和教育、災後疫病防治、傷病人員的救助保障、應急機制的演練等等。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國的醫療衛生體系、重大事件響應機制、防護措施宣貫、社會保障制度等等敲響了警鐘。我們唯一能夠確知的是,如果這套系統不加以完善,下一次疫情將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3、學習歷史

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學習前人應對“不確定性”的智慧。俗語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另一方面,歷史從來不會重複自己。究竟哪句話對呢?取決於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

世界的本質是複雜的、有灰度的。即使人類的知識已經積累到今天的程度,也只是滄海一粟。對於未知的世界,我們始終要懷有敬畏之心。妄自尊大就是自欺欺人。

4、調整心態

瞭解人類思維的侷限性(以及科學本身的侷限性),不意味著悲觀主義和不可知論,對不確定的未來產生恐慌心理。我們習慣了把目光盯著外面的世界,尋找各種規律、總結各種經驗。現在,是時候迴歸自我了。

摒棄機械、僵化的觀念,充分認識到不確定性才是世界的本來面貌,而人類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培養坦然、豁達的心態。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塔勒布在《黑天鵝》中總結道:

我們很容易忘記我們活著本身就是極大的運氣,一個可能性微小的事件,一個極大的偶然。


想象一下一個10億倍於地球的行星邊上的一粒塵埃。這粒塵埃就代表你出生的概率,龐大的行星則代表相反的概率。


所以不要再為小事煩惱了。不要再像一個忘恩負義者,得到一座城堡,還要介意浴室裡的黴菌。

在本質上來說,你、我,都是“黑天鵝”。

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為什麼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黑天鵝”事件卻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