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楹:金融or消費,兩種普洱茶的關係和發展


杜國楹:金融or消費,兩種普洱茶的關係和發展


從2012年6月20日,第一支尋茶小分隊上山開始,小罐茶已經7歲半了。


這七年多,我一直在觀察不同的茶、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行業。我也在思考跟咖啡、紅酒相比、跟其他消費品相比,茶可以借鑑什麼?跟手機等成熟製造業相比,茶業有沒有可借鑑的產品思路、營銷思路,甚至整個行業的發展思路?


我每年都會到雲南待一段,從昆明到臨滄,先去鳳慶,再去勐海。在中國的所有茶品類中,普洱應該是個極為特殊的存在。


當我們說普洱的時候,實際上是兩個普洱。一個是消費的普洱,一個是金融的普洱。很多人一上來就想搶著做金融屬性的普洱,我覺得方向搞錯了。沒品牌,沒建立信任,何談金融?


金融的普洱一定是建立在紮紮實實的消費普洱之上,才能成立。茅臺的金融屬性很強,但茅臺鎮的醬香酒金融屬性強嗎?沒那麼強。只有茅臺才強。我覺得普洱的邏輯也是一樣,一定做成強勢的消費,才能成為強勢的金融。



杜國楹:金融or消費,兩種普洱茶的關係和發展

杜國楹 | 小罐茶創始人、董事長


當你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消費品牌的時候,你在用戶心目當中建立了足夠的信任,你的金融屬性自然會出來。


我覺得在茶未來的商業化道路上,最主要的一定是消費品的茶這條道路。但是,如何做一個普洱茶的消費品牌,這是個巨大的困惑。需要耐心,當大活幹。


還有很多人想做消費的普洱,但缺乏消費品基因。普洱茶不缺發燒友,但發燒友的邏輯,解決不了可能高達90%的用戶的普遍困惑。如果加上潛在消費者,這個比例會更高。


杜國楹:金融or消費,兩種普洱茶的關係和發展

圖|歐巴非


什麼是發燒友的邏輯?有人總結叫“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絕”。我們尊重發燒友,他們的專業度是行業研發巨大的知識寶庫,我曾經專程拜訪普洱茶領域的各位老師、專家,受益頗豐。


但我認為,發燒友只是全部茶葉消費者中的少數派。大多數人,尤其是普通消費者,只想簡簡單單喝杯好茶,他們不需要也不想成為茶葉專家。咖啡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在喝星巴克的時候,會問咖啡的產地和烘焙方式嗎?並不會。今天的年輕人,天天排隊喝喜茶,你讓他和發燒友怎麼對話?


如果廣大年輕人不喝茶,普洱如何創新傳承、做大做強?消費類品牌,必須用專業解決產品背後的複雜,用戶只負責簡單享受。



杜國楹:金融or消費,兩種普洱茶的關係和發展

圖|歐巴非



事實上,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確實存在普洱茶垂直品牌的市場機遇,但真正好的普洱茶一定要做到消費者與品牌的信息對稱,講求科學,對用戶不遮蔽真相,僅僅靠信息不對稱來賺錢的生意註定無法做成真正的現代化品牌。


發燒友邏輯和消費邏輯再往深裡挖,其實是內部思維和外部思維之間的矛盾。內部思維,是從自身出發供給市場。而外部思維,也就是用戶思維,是先洞察用戶需求,再去滿足需求。


目前的普洱茶仍處於農產品時代,核心產區的茶樹是固定的,因此產量註定稀少。人們仍然在追求茶的原產地、追求山頭,這是普洱茶當前的市場困惑,也是整個茶行業面臨的困境。


或許,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對於用戶需求的把握。簡而言之,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茶,市場就應該提供怎樣的產品。從山頭出發,只能滿足部分用戶的需求;從用戶出發,每一個細分人群和場景都有機會。因為一個品牌不可能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不同需求需要不同品牌來滿足,這就給行業整體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間。每個需求都有機會成就品牌。


當然,從產地、品類思維變成用戶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個行業共同戮力前行。
想要讓更多人喜歡上中國茶,喜歡上普洱,必須要擁抱時代。茶葉的本質還應該回歸到消費上來,當代的茶文化離不開消費的文化,當代中國茶的發展也必然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只有讓更多人喝上中國茶,中國茶才能重新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