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90後離職率居高不下,這些問題你想過嗎?

為何90後離職率居高不下,這些問題你想過嗎?



一、國內企業90後員工現狀

90後,泛指從1990年以後至2000年之間出生的所有中國公民,由於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他們在思想觀念、工作方式、價值觀等方面都和70後、80後存在明顯差異。

尤其是企業管理的離職問題上。

近年來,90後走上社會並迅速成為職場的中堅力量。然而,這支生命旺盛的新隊伍,在工作中稍有不順心就會選擇離職,而且這樣的案例也在逐年增多,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給企業增加了巨大人工成本。

90後員工離職率持續升高的問題,已經成為多數企業管理的痛點。

據第三方統計機構對各個年齡段的職場人進行離職率調查,統計數據顯示, 70後平均每4年換一份工作;80後平均每3.5年換一次工作;90後更換工作的時間縮短為1.5年,穩定性出現波動;而95後徹底顛覆常規,他們平均7個月就換一次工作。

有關專家對90後離職原因做了分析總結,甚至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

例如:

90後是獨生子女,是被寵愛的一代,吃不了苦;

90後的父輩趕上改革開改的好時機,已為下一代創下優厚的生活條件,吃穿不愁,就業壓力小;

90後向往自由,過於自我,他們不喜歡被企業的條條框框制度所約束;

90後責任感弱,對企業的忠誠度低。

類似的標籤還有很多。但是,這樣的標籤並不完全貼切實際,因為這種現象只是在中國企業發生。相關機構每年對中國及其它經濟發達國家的職場人做調研測評,其他經濟發達國家地區並沒有出現因90後因生活條件好而頻繁跳槽的現象。各項數據都能夠說明,90後並非天生愛跳槽。


二、90後離職率過高的真實原因

90後離職率高的原因有兩大因素,一是企業內部因素;二是企業外部因素。

(一)企業內部因素

1、企業管理方法陳舊,未與時俱進

90年代初,70後是家庭的頂樑柱,上有父母要生存,下有弟弟妹妹要念書。70後為謀求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們會無條件服從企業領導的安排,被約束在條條框框的企業制度之內也不敢輕易反抗;而現如今,同樣的管理方法已經不再適用個性張揚的90後。

2、在同行業內,企業薪酬福利水平不具競爭力

90後這代人生活條件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他們在工作中除了看重個人的成長以外,另外一部分還是看重薪酬。如果企業薪酬水平低下,福利“雞肋”,那麼員工加速流失屬於正常現象;

3、企業沒有做好新員工入職“232”管理法則

員工入職“232”管理法則,指的是入職後的員工離職較為集中有三個時間段,即入職的第2周、3個月試用期屆滿及在公司工作了2年的老員工。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選、育、用、留”人的過程,眾多的公司經過分析比較,發現員工離職較為集中有三個時間段,即入職的第2周、三個月試用期屆滿及在公司工作了2年的老員工,這就是員工離職的232法則。

4、工作時間長,加班時間多

據悉,互聯網行業的加班現象較為嚴重,多數互聯網公司執行“996”工作制,為了趕項目進度,吃住辦公室的現象時有發生。另外,企業要求員工義務加班的次數過多、加班時間過長也是導致員工離職的誘因;

5、企業內部管理混亂

一些管理者素質偏低,管理方法粗暴、愛端官架子的作派令人生厭;企業領導喜歡給員工描繪藍圖、“畫大餅”,員工入職前後企業信息不對等;

6、新員工在公司職業生涯發展受限,晉升通道受到阻礙;企業效益不好,財務狀況不佳,負面消息四起也是導致員工離職的誘因;

7、HR部門對招聘把控不嚴,員工“寬進寬出”。

(二)外部社會因素

許鋒博士認為,90後離職率高的兩個外部社會因素,一是信息不對稱;二是求職成本過低。

70後所處的職場環境,信息單一且嚴重匱乏。那時外資企業對外宣傳招聘亮點是“工資高,發放準時,包吃包住,待遇好”。信息雖單一,但針對性很強。70後要換一份工作,須到人才市場去尋找招聘信息,辦理會員入場卡,或者利用業餘時間到工廠周邊四處打探招聘信息。70後想要成功換到一份工作,估計要花上個把月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就有很充足的時間來考量這信息的對稱性。

可以說, 70後所獲的信息量雖然少,但是卻很對稱。

90後大學畢業約在2010年左右,這個時間段正是中國互聯網雙創時期,移動互聯網信息比較火爆的時代,四面八方的信息鋪天蓋地充斥著整個網絡,信息嚴重過度。

例如,某些同學跳槽後,一般人只會說自己混得好,職位高,工資待遇很優厚,各方面都比原來東家好很多;還有一些離職創業的同學會吹牛自己一年獲多少盈利,公司已經有多大規模等等。

這就是信息不對等的表現。

互聯網信息發達有利有弊,利處在於信息量多,溝通快捷;弊端在於面對五花八門的信息,90後不知如何才能正確選擇,更沒有多餘的時間慢慢研究這信息真實度到底有多高?

90後所處的職場環境是信息不對稱,信息量過度。

2、90後入職前後的信息不對稱

現在有些企業去做校園招聘,不論從企業宣講到面試介紹,很多招聘人員喜歡誇大企業本身,比如我們企業福利待遇優厚,晉升通道寬暢、我們企業伙食很豐富,365天不重樣,我們公司從來不需要加班,每天上班就很輕鬆,比在大學裡還舒服……

各種吹噓層出不窮。

然而, 90後入職幾個月後才發現企業現狀與在校宣講內容和不一致,存在很大的出入。當時領導們承諾的一切,有是有,但卻與自己無關,到最後變成美麗的謊言。

有數據統計,這種從天上到地下的心理落差,是很多90後離職後共同的心聲,他們有種被騙感覺,加上在工作中不開心,被領導罵了,思來想去,乾脆離職。

現在網絡信息發達,各類招聘APP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求職者只需要編寫簡歷群發,只要一收到面試邀請立馬參加面試。接到OFFER就立馬離職,甚至“裸辭”,可以說速度非常之快。

由於沒有經過考量的離職,90後跳槽後發現新公司和自己想象中的也不太一樣,於是又繼續跳槽。就這樣,90後工作的不穩定性,愛跳槽的現象就逐年增高。


為何90後離職率居高不下,這些問題你想過嗎?


3、企業如何去留住90後?

在各大學習論壇上,對於如何留住90後的文章層出不窮,要麼認為提高薪酬福利水平留人,要麼認為建設人才梯隊培養留人,可到最後也還是沒能留住員工。既然強制留人是留不住,那麼咱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法來試著留人。一是加大員工求職成本;二是使內外部信息對稱。

1、讓不對稱的信息變得更加對稱

企業做校園招聘也好,做社會招聘也罷,我們都應該遵循一個招聘原則,那就是儘可能地將招聘工作透明化,實事求事地介紹,不要過分誇大事實,把事實裹藏在包裝之下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我們在做校招聘或社會招聘宣講時,應當把企業好的方面向大家展示,把企業存在的事實也讓求職者知曉。比如,我們企業佔全國列強排名X名,公司經濟實力雄厚,平臺過硬,薪資水平居行業領先地位,公司的薪酬利有(待列舉),公司培訓人才模式是(概述)。但是,我們也有不足之處,公司管理制度要求嚴格,包括紀律、績效考核等,還要我們企業執行“996”工作制,加班時間比較多,任務繁重。

這樣讓90後根據企業招聘信息宣講內容進行一個客觀的判斷,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上慎重做選擇的決定。

2、90後入職工作安排,應循序漸進增加工作量

新員工入職後,企業應先安排充足的培訓時間,一般為7天左右。課程內容為歡迎儀式、企業介紹,公司制度和工作崗位職責等內容的宣講、崗前培訓、導師教學模式、試用期各階段情況追蹤。

由此一步一步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將90後慢慢拉入工作狀態中,慢慢融入企業,接受企業。

3、讓招聘成本更高、加大求職者求職的成本

有些HR長時間未完成招聘工作,用人部門又不斷催促。情急之下,多數人會降低招聘要求錄用,把並不符合招聘條件的人放在工作崗位上,一來其勝任力有限,二來穩定性不佳。

勉強錄用新人員,雖可暫時緩解招聘壓力,但從長遠的角度看來,這無疑是陷入“離了招,招了離”的重複招聘死循環。

所以,企業要降低員工流失率,就應加大求職者求職的成本。第一個是加大篩選難度;第二除了結構化非結構化面試辦法之外,還應加上各類測評工具,人員畫相;第三是進行候選人背景調查工作,不要輕易給候選人發Offer。

1、加大簡歷篩選難度

粗選簡歷,HR根據招聘條件、工作崗位要求進行篩選,把條件與招聘要求不相符的簡歷過濾掉,提高簡歷的匹配度;

細選簡歷,HR著重看核心數據(即:現任崗位、工作間隔時間、工作公司、教育背景、簡歷醒目點、簡歷格式);

精選簡歷,HR著重看候選人簡歷的主要職責和工作內容,用STAR法則框架簡歷內容;成功項目經歷和成就、管理幅度和經驗、存在問題與否定項。

2、面試測評

三步篩選簡歷後,進行面試環節。一般企業使用結構+非結構化、Star面試法面試方式,但是還是不夠深入瞭解一名候選人。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使用專業測評機構提供的測評工具進行測評,凡是與招聘崗位不匹配的候選人都不要勉強錄用。

3、不要輕易發送Offer

面試通過後,HR需對候選人進行相關的背景調查,期間與候選人保持聯絡。

我們輕易地給候先人發送OFFER,比如當天面試當天錄用的這種情況 。因為太容易得到手的東西,越容易不被珍惜。他們會感覺到,找工作很容易,做得不順心隨意撂挑子。另外記住一點,讓候選人等候的時間也不要超過15天半個月以上,這樣會與候選人擦肩而過。

企業降低90後離職率,一是使招聘信息變得對稱,二是讓招聘成本更高、加大求職者求職的成本。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