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

——秋葵媽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父母“哭窮”,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媽媽,可以買蝦嗎?好久沒吃過了。”

前兩天去超市採購時,看到一對母女正站在海鮮區,小女孩戴著口罩,雙眼滿是祈求地看著媽媽。

媽媽看了看價格,拽住女兒的胳膊便往旁邊走:“還吃什麼,那麼貴,家裡都沒錢了。”

小女孩被媽媽拖著走了很遠,還時不時地回過頭,委屈地朝著蝦的方向望去。

媽媽卻來到食品區,一把接一把地將試吃的糖果揣進口袋,手指上碩大奪目的鑽戒,被糖果的斑斕奪走了光彩。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這段時間情況特殊,超市的食物價格普遍有些上漲,但一頓蝦一餐肉,顯然也不會讓家裡捉襟見肘,“窮”到揭不開鍋。

但對著孩子“哭窮”,似乎成為很多父母必備的技能。

我想起小時候,只要買點東西,媽媽就會反覆強調“省著點”、“別浪費”。

在很多人眼裡,這種精打細算“窮”過活的性格,才是真正會過日子的典範。

殊不知,這種窮活一生,不斷對著孩子“哭窮”的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失敗的教育。

父母教導孩子節約不浪費,精打細算過日子無可厚非。

但是“哭窮”過度,只會讓孩子在貧窮的包裹下,越過越心窮。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心窮”的孩子

內心有著無法彌補的匱乏感


很多父母向孩子“哭窮”,是希望孩子能勤儉,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但是,一味地“哭窮”,操作不當是會引起反噬的。

前不久,“父母摳門會導致孩子自卑嗎?”的話題,被推上了微博熱門。

有個網友說,自己小時候買一包10塊錢的餅乾被罵浪費;


吃一頓肯德基,父親會強調:“我們都捨不得吃,就給你一個人了”……

有次,他特別想要一個30元的蜘蛛俠玩具,思考許久,最後還是忐忑地向父親開口。

可是父親卻只是拿出自己的數碼相機,給他和玩具一起拍了張照。

父親不會知道,看到照片,孩子並不會開心,而是會誅心。

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哪怕得到了,也會在父親“哭窮”的綁架下,有著深深的罪惡感。

內心患得患失,產生極度的匱乏感。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曾提出:


長期處於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會慢慢被環境所影響,逐漸形成一種比窮更可怕的稀缺心態。


曾經越缺乏、越得不到的東西,現在就越想要。

不少在“哭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都會拼命地彌補那個曾經孤立無援的自己,買下整箱的辣條、成堆的玩具、無數的娃娃……

並不是長大後的自己有多喜歡,而是為了填補兒時內心的遺憾。

沒有被滿足的孩子,就像被抽走水分的海綿,內心始終是匱乏的。

心靈始終蒙著一層自卑的陰霾,在匱乏感的泥淖裡,無法自拔。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哭窮”的父母,養不出大格局的孩子


有人說,錢真的很重要啊。

沒有錢,你就沒有生活的底氣;

沒有錢,你就沒有選擇的權利。

可是,我們還有一句話,人窮志不窮。

要知道,比貧窮更可怕的,就是心窮。

每次看到父母帶著孩子逃票、慫恿孩子貪小便宜,還得意自己省錢了的新聞,我都忍不住揪心。

父母的模樣,藏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心裡撒下了一粒種子,在某一天破土發芽。

俞敏洪曾說,斤斤計較、愛佔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我們很難在一個庸俗的家庭裡面,發現一個孩子有著高雅和清純。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前兩天,黃智博的名字突然出現在微博熱搜。

但卻不是因為他的選秀藝人的光環,而是因為一起口罩詐騙案件。

身為娛樂公司練習生的黃智博,沉迷玩樂揮霍無度,開銷的大部分也是由姐姐承擔。

當他通過網絡進行詐騙時,他忘記了不辭辛苦為自己付出的姐姐,也忘記了等著手術費治病的父親。

大半輩子貧窮的家人,希望他能出人頭地,卻忘記了教他為人的根本。

再光鮮的外表,也無法遮住心窮的事實。

心窮到極致的人,往往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哪怕給他再多的錢,也無法改變他的人生。

父母為了省錢,從小對著孩子“哭窮”的教育方式,實際上扼殺了孩子心靈富足的可能,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胸懷與格局。

很多時候,窮,無關乎你銀行卡里的餘額,而是一種心態。

哭窮的父母,養不出高眼界大格局的孩子。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被滿足的孩子,從不需要“哭窮”


很多父母,都是在上一輩的“哭窮”中長大,哪怕現在家裡經濟水平並不差,但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卻如影隨形。

要想孩子不再心窮,父母就要做到不再“哭窮”。

1. 坦誠家中的真實情況,孩子才會信任

“我可以買XXX嗎?”

面對孩子的請求,不管家中經濟水平如何,很多父母都會以“我們買不起”來搪塞。

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反溺愛》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人到中年的安妮突然失業,她和丈夫商量後,當著孩子面宣佈了這件事。

並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可能短時間會受到影響。

明白家中情況的女兒,主動減少了自己的活動開支,甚至連最重視的萬聖節活動,也自願縮減費用。

心理學家福格蒂曾說:

對孩子說實話,其實還有更深一層含義——表示你和孩子可以一起面對難題。


孩子也會明白,只要他們想知道真相,就可以信任你。


貧窮並不可恥,也不需要用“哭窮”,激勵孩子去體諒父母。

向孩子坦誠、與孩子共同面對困難,何嘗不是一種教育呢?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2. 與其“哭窮”,不如富足孩子的內心

楊絳先生的父親楊蔭航,曾在《申報》上發表了多篇振聾發聵的評論,同時,也非常注重孩子的成長。

楊老先生曾說,他的子女沒有遺產,他只教他們能夠自立。

他認為只有多讀書,多讀好書,才能給孩子充盈的內心、明智的頭腦。

而楊絳在父親的教誨下,一直熟讀書籍,淡泊名利,最終成為一代大家。

只有通曉道義、清醒明智,才能做到真正的內心富足。

這些寶貴的品質,可以讓他們無論面對何種境地,都能無所畏懼,擁有絕地反擊的能力。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3. 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一切

朋友上學的時候,父親不幸遭遇車禍,暫時無法工作。

失去經濟來源的家,頓時變得拮据起來。

全職在家的母親變得忙碌起來,不得不出去做些短工增加收入,但母親始終沒有抱怨過一句。

那時朋友參加的辯論賽,要在省會舉行決賽,已經獲得資格的朋友卻打算放棄,因為生活開銷需要自理。

媽媽知道後,語重心長地對朋友說:“家裡的錢夠用,父親的醫療費也不成問題,但是,錯過了比賽,你會後悔的。”

朋友說,家裡當時挺難的,但是媽媽的話,給了她前進的勇氣。

孩子能體諒父母,是父母最大的驕傲。

但是大人的難,自有自己的辦法,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安心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2個字

父母猶如一面鏡子,他們不卑不亢,自然不會出現卑躬屈膝的孩子。

他們樂觀向上,孩子身上也會散發著光。

和孩子坦誠家中的境況,是為了讓孩子直面真實的生活,擁有拼搏的本能;

充盈孩子的內心,是為了讓他們更有生活的底氣,擁有逆境翻盤的能力;

不和孩子“哭窮”,是希望告訴孩子,只要父母在,就可以給你撐起一片明媚的天空。

願每個孩子都能內心富足,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能常懷感恩的心,揚帆起航,向陽生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