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小銜接,老人沒文化。媽媽是去工作還是全職在家比較好?

悠然驛站


掙錢的機會可以隨時有,但是孩子的成長卻只有一次,我覺得幼小銜接階段還是媽媽陪在孩子身邊比較好。


說一個身邊人的故事,大寶的班裡面就有這樣的一個小男孩,爸爸媽媽都在北京打工,而孩子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每天放學就看見爺爺奶奶一起來接孩子放學,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這個男孩子的奶奶曾經說:“沒有辦法,只能靠孩子自己了。”

雖然爺爺奶奶在生活上面對於孩子的照顧很好,但是在學習上面對於孩子的管理卻存在很多的不妥之處。



首先,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


我們都知道幼小銜接階段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孩子再入小學之初養不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那對於之後的學習都是一個阻礙。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拖拖拉拉,書寫不認真,上課不集中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在小學階段如果沒有正確對待,那對於孩子以後的學習都是一個隱患。

其次,孩子學習問題的解決。


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面遇到了自己不會的問題,爺爺奶奶又沒有辦法解決,那孩子自己可能就會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也有可能自己利用手機查找答案,那就養成了自己不動腦筋的壞習慣。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認真對待學習。一旦造成這樣的後果,用多少錢也很難改變。


再次,孩子性格養成的弊端。


爺爺奶奶對於孩子大多都是寵愛的,但是他們不會關心孩子的內心成長,當然也不會洞察到孩子的內心心理變化。所以如果媽媽沒有陪在身邊,孩子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很多問題就無法解決,比如如何和同學相處,如何和老師相處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自卑,缺乏自信,當然和父母的關係也會疏遠。

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所以我覺得還是先陪伴孩子。


我是森琳媽媽,兒子是森森,女兒是琳琳。教師出身的我集老師和媽媽於一身,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做一個智慧媽媽!一起分析孩子的問題,一起陪著孩子長大。喜歡我記得關注我喲!

森琳媽媽愛說話


我的回答是媽媽陪伴幼小的孩子成長最好。

心理學中強調,三歲以內,在媽媽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和人際關係,這個安全感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自信心。當然如果條件允許陪伴到6歲更好。



心理諮詢師慧姐


孩子的教育不是每分每秒

孩子的教育是“我做給你看”

孩子的教育不是每分每秒的陪伴。大家都說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我不是很贊同。我認為適當的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我們總認為孩子是我們的一部分,需要每時每刻跟我們待在一起。然而做全職媽媽,稍不留神就會變成外表邋遢目光短淺的怨婦。特別是養女兒的媽媽。你的形象,你的行為。深深的影響了自己的女兒。雖然你給他讀了很多書。但是你用自己的一生告訴他女人要為孩子犧牲。那麼她即使再高的學歷,最終也會成為一箇中日怨言的家庭主婦。夫妻雙方都要為家庭犧牲,但是不能犧牲全部。你要有自我孩子才會有自我。你全部犧牲孩子也會全部犧牲。用你的成功告訴孩子讀書是多麼的有用。讓他用第二視角來體會成功的快樂。

老人沒文化是孩子的辨別能力好機會

孩子一生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導師。有好有壞,參差不齊。你可以為他選擇,但是你不能選擇全部。這時就需要孩子有一個能夠辨別好壞的眼睛。則奇優學,則其惡改。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老師全部都是正面教育。有的卻是反面教材。讓孩子能夠發現一個人的好。也能明白一個人的壞。

活到老學到老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是全心全意為孩子著想。而且老人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閱歷。他雖然不能教給孩子豐富的知識。但會教會孩子有一些你想不到的東西。

愛不是每時每刻的陪伴。教育也不是片面的教育。希望你去工作,去綻放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