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拼命工作,却摆脱不了“穷”

为什么拼命工作,却摆脱不了“穷”

进入社会后,年轻人们一开始都卯足劲力争上游,但是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时间很容易会让你看清现实:社会里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

明明工作的很卖力了,定的目标却没完成,攒钱也没攒够还得倒贴,小金库空空如也,整个人也心力憔悴,付出很多却成了瞎忙活。

一、

谈到赚钱这个话题,好像生活里人人都焦虑,职场上事事也都让人头疼,不少人给自己2019的关键词是:忙。

每天白天上班忙着发邮件、接电话、开会,下班了还得忙着写报告、写总结、做报表,周六日还要忙着陪领导见客户谈项目,忙的像陀螺,赚的还没去年多。

朋友圈看到为了提升自己阅读打卡的,你的业余时间却都用来处理工作;过年回家被催婚的你,从理想型被问到二胎问题,除了回一句“太忙”也找不到别的借口。

年后参加同学会,发现原来成绩远不如你的同学,现在自己创业成了老板,全款买了房和车,把所有时间花在工作上的你却在担心在30岁可能会出现的职场动荡。

经历了这些的你,也许会感叹命运不公,努力却做了无用功。或许你的确该停下来梳理,自己是不是陷入了“穷忙困境“。

为什么拼命工作,却摆脱不了“穷”

二、

“无目的的付出劳动,投入多产出少,每天都在被动的忙。”这是“穷忙族”们生活的常态,每天忙忙碌碌却成效甚少,既不见能力增长,也不见薪水增长。

但往往很多人却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穷忙,他们会把自己的忙碌归因于上班时长、工作强度以及那些生活中突发的小事。

有人忙忙碌碌却一直没有清晰的自我规划,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干脆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跟着别人一样的忙,几年过去了还是没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向。

有人在忙的过程中的确也赚到了钱,但他却一直存不到钱。每月的房租和止不住的买买买让他成为妥妥的月光族,严重的时候还得借外债扛到发工资那天。

“今年一定要攒钱!”、“这次的考试一定要考过!”每年年初都跟着立的flag却每年都达不成指标,于是“今年”成了“下一年”,“这次”成了“下一次”。

或许当你无法改变上班时长、工作强度,但你可以选择提高个人效率,学会从工作的细小事里偷时间。一天省出几个小时,你可以读书、健身,考虑下终身大事。

为什么拼命工作,却摆脱不了“穷”

三、

博恩·崔西在《吃掉那只青蛙》中教给我们一个诀窍:“10:90法则”。把工作前10%的时间用来制订计划、组织工作,实际完成这项工作时会节约90%的时间。

制定计划再行动,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却很少有人能把它贯彻下去, 不谋而动,是所有失败的原因。目标和计划越明确,越容易克服拖延症、迅速投入到行动中去。

松浦弥太郎说过:“最好的用钱之道,是把钱用在丰富个人体验和感受上。”一次次透支信用卡,这个月花下个月的,下个月还这个月的,一次赶一次,可不得越过越穷。

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收入-存款=支出。根据每个月的大概支出情况,工资到账后,强制储蓄,定存和强制储蓄虽然带不来太高的收益,但是却是保护好本金的最好的办法。

有了规划,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在理财规划时加上复利的作用,那么效果将会double。没有规划由着性子发展,估计也只能是穷忙族了。

为什么拼命工作,却摆脱不了“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