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新洛學”的領軍人物,而且還是位“強項令”


他是清代“新洛學”的領軍人物,而且還是位“強項令”

中國古代讀書人講求經世致用,在龐大的清學大師隊伍裡,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多。也就是說有的學者可能在某個領域有所斬獲,但處理起政務來未必內行。但也有例外的情況,比如清學大師武億,他不僅被梁啟超譽為“新洛學”的領軍人物,還曾因直犯權臣而被免官,是一位愛民護民的好官。

武億 字虛谷,一字小石,舊字老統,自號半石山人,偃師老城人。他是進士、吏部郎中武紹周的兒子。武億幼承家教,從小就酷愛讀書,行為不同於同齡人。“億生於京邸,少有異表,不苟嬉戲。八九歲,朱墨點定明代名人制度,第其高下,父驚愛之”,年十二,就能“遍覽九經、諸子,為文下筆千言”,塾師教他經史,能“舉疑義以相質難”。 後應童子試,偃師令見其文奇,拔擢第一。

不幸的是,武億未及弱冠,父母相繼謝世,使他“哀痛毀瘠,以讀書自勵”。由於“億父故清宦,官中外卅餘年,家無儋石儲”,武億又不問生計,衣食幾乎不能自給,又“值洛、伊暴溢,宅舍盡圮,億就高架木為小屋,讀書其中。嚴冬砍木,燒以禦寒,斧傷足,血殷不顧。倜儻負奇氣。” 後來參加鄉試,“乃由興漢走四川,沿夔巫以歸,攬其形勝。作《六國論》。旋居京師,從朱筠遊,益為博通之學。”

他考中進士後,被授予山東博山縣知縣。博山這個地方,山多土瘠,民不務農。地產石炭、石礬,燒作玻璃器皿,商賈輻輳。億“問土俗利病,免玻璃入貢,革煤炭供饋,裡馬草豆不以累民。”輕徭薄賦,惠及民生。他又創範泉書院,請當地優秀的讀書人來討論學理,倡務實學。在處理地方案件上也沒有積存。有來行賄他本人的,在門口徘徊不敢進。這事被武億知道的時候恰好打雷,武億就說:“汝不聞雷聲乎?吾矢禱久矣。”前來行賄的嚇得撒腿就跑。

正當武億治理博山效果很好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當時的大學士和珅擔任步軍統領事,不知聽誰說的山東逆匪王倫還沒死,派番役四出緝拿。“於是番役頭目杜成德等十一人橫行州縣,入博山境,手鐵尺飲博,莫敢誰何。”武億看到這幫差役到處擾民,如此豪橫就很生氣,下令都抓起來,並依法打板子。這批人就到處說武億敢打朝中權貴的人,早晚會連累上級。於是,武億的上級就免了武億的官,並沒有將實情報告給朝廷。


他是清代“新洛學”的領軍人物,而且還是位“強項令”

武億被罷官的消息傳開,當地人民“攜老弱千餘人走大府乞留“我好官”,不可得,則日為運致薪米,門如市焉。”把他免職的上司也被感動了,也出面為他餞行,並籌措路費。當時的大學士阿桂對此事說了句公道話:“按照朝中慣例禁番役出京畿抓人就不對,不應該問責制止他們橫行鄉里的縣令。隱瞞事實而彈劾強項吏,是顛倒黑白”。把武億比作西漢時的強項令董宣。但礙於和珅的權勢,也沒啥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武億被免官而去。

說完政績,再說說武億在學術上的貢獻。“億學問醰粹,於七經註疏、三史、涑水通鑑,皆能闇誦。”既罷官,貧不能歸,所至以經史訓詁教授生徒。他“勇於著錄”,有群經義證七卷,經讀考異九卷,金石三跋十卷,金石文字續跋十四卷,偃師金石記四卷,安陽金石錄十三卷。又有三禮義證、授堂劄記、詩文集等書,“皆旁引遠徵,遇微罅,輒剖抉精蘊,比辭達意,以成一例。”當時的一代儒宗朱珪稱億不愧是“好古遺直”。

武億的金石學研究是清代第一次商周文字研究高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研究成果甚至與民國"新漢學"具有某種內在一致性,可謂開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乃至歷史語言研究所商周研究之先聲。

在治經方面,武億的《經讀考異》是名作。他通過對經文歧異不一的句讀逐句進行闡釋,闡發了自己的經學研究成果。《經讀考異》為後世學者所稱讚,成為標點《十三經注疏》的重要參考資料。


他是清代“新洛學”的領軍人物,而且還是位“強項令”


在方誌學領域,武億也成果斐然。自1795以後,武億應邀先後主持嘉慶《魯山縣誌》《寶豐縣志》《安陽縣誌》3種地方誌的纂修工作。三志的發凡起例、人員組織,均由武億一人負責。整體來說,武億對地方學術的推廣和發展影響是巨大的。學者孫星衍讚譽他:“中州讀古書,崇經學,搜訪碑刻,備一方掌故,多自億為倡始。”

現存武億的一首題為《寄李文亭同年 》的詩,可以一窺他治學心路。“年少學鄉曲,動輒井蛙喜。側甕徒哺糟,食蔗未嘗旨。枵腹而嗷嗷,弄舌以齒齒。至言供儳說,其失均為鄙。”

武億於五十四歲時去世。去世之時,和珅已倒臺,皇帝想起他來,想召回重用,但為時已晚,只好追封了他一個“天官”的頭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