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說金庸的“幾宗罪”:噁心、俗氣、寫東西不過腦子

世紀之交的時候,文壇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已經很有名氣的王朔忽然炮轟成名更久的金庸。按金庸本人的說法,這是“

對我小說的第一篇猛烈攻擊”。

王朔說金庸的“幾宗罪”:噁心、俗氣、寫東西不過腦子

金庸

當時王朔寫的那篇《我看金庸》,確實非常兇猛,文中列舉了金庸的“幾宗罪”:

1. 噁心:以你筆下那些人的小心眼兒,不扯千秋大義家國之恨他們也打得起來。可能是我不懂,渴望正義也是大眾娛樂的目的之一,但我覺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個大原則,最噁心

2. 俗氣: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並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這麼個俗法

王朔說金庸的“幾宗罪”:噁心、俗氣、寫東西不過腦子

四大天王

3. 寫東西不過腦子:讀他的書我沒有產生任何有關人、人群的聯想,有如在看一堆機器人作業……這哥們兒寫東西也太不過腦子了

4. 讓別人誤會國人的形象: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這群人通過他的電影電視劇的廣泛播映,於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以為這就是中國人本來的面目

稍有判斷力的人應該都可以看出,王朔的這些說法說好聽點是血氣方剛橫衝直撞,說難聽點就是無理取鬧亂噴一氣。

王朔說金庸的“幾宗罪”:噁心、俗氣、寫東西不過腦子

王朔

比如王朔認為,金庸的小說把武俠和大原則結合在一起非常噁心。但其實我們中國的古典文學,向來就有通俗和崇高結合在一起的傳統。比如《西廂記》既講愛情故事,也講忠奸鬥爭,《牡丹亭》也是類似的。比如《平妖傳》既有神魔敘事,也有對善惡的分辨、對原則的思考。

金庸塑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俠形象,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本人的創新,用“噁心”去形容實在有些過分。更過分的是,王朔竟認為這些武俠形象會代替我們的真實形象,讓別人以為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王朔說金庸的“幾宗罪”:噁心、俗氣、寫東西不過腦子

大俠郭靖

類型小說中的人物,確實往往會失之於簡單,但這並不是金庸一個人的問題,也不是武俠小說這一類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類型小說都存在的問題。

我們還可以說很多反駁王朔觀點的話,也可以想到不少支持王朔觀點的話。但小新認為,對於王朔的這番言論,最值得思考的地方是:王朔那麼聰明的一個人,而且也已經有了名氣,他為什麼要用這種比較幼稚的方式批評金庸

如果說王朔這一行為僅僅是為了碰瓷金庸,那真的就太小看王朔了。當時的王朔其實已經名利雙收了,他不僅在主流文學界受到認可,還在文化消費市場也打出了一片天地。這個時候的王朔,真的不需要靠這種方式獲取名利。當然,王朔的這一行為也並不僅僅是率性而為。

我們注意到,王朔之所以攻擊金庸,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天龍八部》電視劇播得昏天黑地的時候……金庸迷們也不滿,說比小說差遠了。王朔這裡說的是1997版《天龍八部》,這部電視劇熱播的同時,還帶火了金庸的小說原著。按照王朔本人的說法,當時身邊有很多朋友向自己推薦金庸的小說。王朔這個人可能不太在意大眾的說法,但對身邊人的看法還是比較重視的。因此,他買了一套《天龍八部》原著來讀。

王朔說金庸的“幾宗罪”:噁心、俗氣、寫東西不過腦子

97版天龍中黃日華飾演的喬峰

王朔之前雖然也覺得“看瓊瑤是幼稚,看金庸是俗氣”,但也只是隱而不發,還沒到要大動干戈的程度。《天龍八部》的熱播可以說是一個導火索,它代表的是港臺通俗文化,並對內地文化消費市場造成了強烈的衝擊。

事實上,王朔說的“四大俗”,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和金庸都是港臺通俗文化的代表。王朔本人也不是精英文化的代表,他也俗。但王朔的俗,跟港臺的俗是不太一樣,他的那些“流氓詞彙”是有生活氣息的,是有現實土壤的。因此,他理直氣壯地說:

(成龍、金庸們)所能產生的藝術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們可以學習最新的,但精神世界永遠浸泡、沉醉在過去的繁華舊夢之中

王朔說金庸的“幾宗罪”:噁心、俗氣、寫東西不過腦子

王朔

或許,當時的王朔還意識到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在港臺通俗文化影響下,內地也將產生“四大天王”,產生金庸、瓊瑤,產生成龍電影。這或許會使文化消費市場繁榮,但不一定是好事。

事實上,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確實有了許多本土的流量明星、暢銷書作者,但這並不一定是文化之幸。世紀之交的時候,正是一個轉折點。如今,回過頭來看王朔當時對金庸的批評,它是幼稚的、不講理的,但卻又不是那麼的幼稚、那麼的不講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