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管理有效的必備放大鏡,從放大的視角看問題

工作是一面明鏡,微觀盡頭,千人千面。那些被公認為模範的員工,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鑽問題的“牛角尖”,做小事的“大文章”。這種庖丁解牛的細節功夫,往往能突破工作的慣有維度,從微觀視角精確定量,解剖宏觀問題的根骨弊病,逐個擊破以通“經絡”,對問題進行“降維打擊”。長此以往,便練就了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真功夫,進入事業的快車道。

對“無關緊要的小事”選擇性忽略,是人腦的一種保護機制。然而,一人忽略是毛病,眾人忽略可能就是滅頂之災了。1941年12月7日凌晨3點42分,一艘美國掃雷艇在檀香山港前發現一個幽靈般的潛望鏡,在當時戰爭陰雲密佈,美日關係詭譎的背景下,應該是足以讓美國駐守海軍嚴陣以待的一件“小事”,不幸的事實是,四個小時後,密集的轟炸幾乎移平了美國太平洋艦隊駐紮的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就是忽略細節的“蝴蝶效應”,每念及此,我便提醒自己,放大、放大、再放大,直要看到寧靜表面下的“山雨欲來”!


職場:管理有效的必備放大鏡,從放大的視角看問題


誠然,工作上,我們遇到的大多數問題都很小,小到好像一粒沙,在眨眼間就能夠從指縫滑落,而且多數情況下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但正是這種時刻,卻體現了截然相反的個人工作作風和學習態度。“解剖麻雀”是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和藝術。具體是指通過深入研究具體典型,從中找出事物的規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方寸之中,便是乾坤。所謂明察秋毫,正是這個道理。

時常苦惱在崗位上,站位不高、視野不廣、格局有限,對於事情過程把握能力有限,於是拼了命地想站得再高點、步子再大點,結果卻是南轅北轍。沒有根基的一味拔高,結果往往是好高騖遠、紙上談兵。倒不如俯下身子,抓住一件件小事,“解剖麻雀”,通過不斷的熟悉事務的“筋骨脈絡”,不斷的增長見識。還記得中學課本中有《核舟記》一文,講的是明朝匠人王叔遠用一個核桃就能雕刻蘇軾乘舟遊赤壁的雄景,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於毫末之中關大千世界,便是細節功夫,便是放大的好處。

又回到看待問題的角度上來,真正的能力,絕不是忽略和漠視,而是一種放大的能力,一種透視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看待的問題便是立體的,可以從多種維度,找到並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發生的根源。今年工作會中強調抓住“嚴格、落實、細緻、快速、創新五個關鍵維度”也正是這個道理,只有把問題放大,才能看得清,問題出在質量、速度還是態度上。解決問題,才不至於眉毛鬍子一把抓。

當然,放大問題,是指提升個人修為的一種方法,而不是凡事苛求他人的一種藉口。“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遇到矛盾時君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孔子說君子能“內省不疚”、“過則勿憚改”,認為君子能夠不斷反省自己,通過修身完善自我修養,砥礪自己的品格。放大問題來看,對自身苛求是好事,對別人問題吹毛求疵,抓著小辮子不放,就未免顯得過於不雅了。

凡事從放大的角度看待,整體上來講是一種方法論,對於青年人經驗不足等問題,應該是強基固本的一劑良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