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研學旅行普遍變成了研學旅遊

旅行與旅遊的含義不同,旅行的目的不一定是旅遊,比如你到某地開會,途中就稱作旅行,其旅行的目的是開會,而不是旅遊。研學旅行的目的是研學,而研學旅遊的目的不是,其實質就是披了“研學”外衣的旅遊。把研學做成了旅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此,以我的體會,談點粗淺看法:

一、開展這項工作經驗不足,此項工作還處於探索階段。

自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發文,要求開展這項工作以來,各地各學校,亦步亦趨嘗試著把這項工作慢慢開展起來,也有一些地方和學校至今未起動這項工作。從2017年春季到2019年秋季,三個春秋,六次活動,為研學旅行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至少邁出了第一步,但遠未達到研學旅行的目的要求,這項工作還處於“初級階段”。

二、學校隨旅行社“指揮棒”走的現象是常態。

在目前多數情況下,研學旅行活動的環節,是先由旅行社提供線路、方案,再由學校在這些方案中選擇。由旅行社提供的方案,很難脫出“旅遊人”的思維,使最後的方案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新版的“春秋遊”。

三、多數校學校還未來得及真正重視這項工作。

對於這項工作,不少學校為圖省事,把任務直接交由旅行社完成,而不重視研學旅行內容的深化,隨旅行社“折騰”,完成任務了事。

四、校企結合,才能製造出研學旅行的優質“產品”。

學校要切實將研學旅行做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學校各類教學科研小組基礎上,成立研學旅行科研小組,同時吸收旅遊行業有關人員參與小組活動,這樣才能制定出有“營養”的研學旅行方案。

目前,研學旅行工作還處於“初級階段”,需要改進的地方非常多,期待學校和旅行社密切合作,共同研究,把研學旅遊變成真正的研學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