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卻能穩定朝局300年

導語:

縱觀古代文明,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歷史的主題永遠是漢人。由少數民族所建立的王朝並不多,雖然金國以及遼國也曾一時輝煌,但它們實行的畢竟是區域性的統一,並未實行全國性政權。

真正實現統一的只有元朝以及清朝,清朝由滿人建立,滿人前身又是女真族,明末時期女真族崛起,不僅能征善戰,同時還有謀略,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充分吸收了漢文化,再加上女真族的特色,將漢文化發展到了最高度。

元朝由蒙古人建立,按理說蒙古人驍勇善戰,但元朝命運不過百年就被漢人推翻。滿人入關時,民族人口穩定在60萬左右,就算將滿蒙八旗聯合在一起,也不過多了20萬。而明朝時期人口一度達到1億以上,人口懸殊差距這樣大,為什麼清朝還能穩定300年呢?

雖然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卻能穩定朝局300年

清朝宮殿

強大的戰爭經驗

我們先來看一下戰爭,清朝從一開始建國到最後滅亡,大多數的時間都在戰場中度過,擁有了強大的戰爭經驗,也為清朝的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當時絕大多數的戰爭都是清軍獲勝,因此清朝收穫了很多領土,可以說清朝的面積在眾多王朝裡面都是最大的,因此被稱為東方巨國。

清朝時期的戰爭對手比任何朝代都要多,比如蒙古、明朝,李自成大軍以及後期的太平天國起義,他們都曾敗在清軍手下。古時是冷兵器時代,當時的清朝可以說是冷兵器之王,尤其清朝通過一些特殊手段打敗了遊牧民族。

要知道遊牧民族是整個漢王朝一直無法征服的,這也打破了千百年來無人能征服遊牧民族的"咒語"。如果不是最後敗在了西方諸強之手,清朝能延續的時間絕對不止300年。如果後期還有封建王朝的話,相信他們也會從清朝吸取更多經驗,有了這些經驗之後,其他強國也不會再對我們國家造成任何威脅。

雖然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卻能穩定朝局300年

清軍實力

籠絡人心

清軍打敗強大的蒙古之後,統治者通過聯姻方式籠絡了蒙古之心,在與李自成的戰役中也籠絡了很多明朝貴族,這些明朝貴族也為清軍所用,在對付南明時起到了非常堅實的作用,最後李自成大軍以失敗告終。

按照普通人的思路,敵方被打敗後,贏的一方肯定會特別開心,但清朝就沒有這樣做。不僅每隔一段時間給手下敗將立墓,同時歌頌他們的功德,並且讚頌他們對前朝的忠心,以此來收買人心。可以說這樣做所獲得的效果非常不錯,當時的百姓也不再頑強抵抗。

眾所周知清朝是滿人所建立,雖然是滿族,但不管是大臣還是帝王,都沒有歧視漢人的心理,做到了滿漢一家,這樣漢人的心也會慢慢歸順,也沒有人再去願意反抗清朝。

反觀元朝,元朝的滅亡很大部分原因在於蒙古人抬高身份所為,由此清朝也吸取了前人的教訓,在滿人與漢人的對待上做到了一視同仁,沒有任何特權給滿人。

比如當時民間發了旱災,帝王非常著急,想了很多辦法來賑災救人,帝王表示做好此事的人,不管是滿人還是漢人都會給予升遷,而做不好事的就算是滿人也會被革職。

一般來說不管哪個帝王對於武將都非常忌憚,而在清朝,如此重要的武將職位也可以由漢人擔任,也許這跟清朝崇尚儒家學說有很大的關聯,因此自然有很多儒生願意為朝廷效力。

雖然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卻能穩定朝局300年

李自成像

統治者能力

在清朝時期出現了很多名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努爾哈赤、康熙、張廷玉和曾國藩等,雖然他們不在同一個時代,但他們也發揮著自己不同的作用,為清朝的穩定貢獻出了一份力量,可見統治者的能力。

也許有人會說清朝後期也出現了昏庸君王,但縱觀清朝300年的歷史,除了清朝後期出現了腐敗,在前期,比如說皇太極或者康熙階段,他們都是非常有作為的君王。這些君王不僅吸取了前朝經驗,在治國方面有著強大的才幹,同時在皇儲問題上的做法也跟從前不一樣。

從前太子人選一般都是長子,但清朝時期不一樣,不再採用立長制度而是立賢制度,這樣做不僅給了有能力的皇子機會,同時也保證了國家的強大。雖然在當時也出現了奪嫡之爭,但後期帝王也對這方面的事情抓得非常嚴,使得皇子不再做出格之事,也杜絕了昏君的出現。

雖然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卻能穩定朝局300年

努爾哈赤像

軍事變化

清朝後期出現了一場規模非常巨大的農民起義,那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在此次起義上清朝與之周旋十幾年,可以說損耗了太大的人力物力。但在這次運動之後清朝卻還能統治50多年,這跟清朝的軍事制度有關。

到了清朝後期,統治者知道目前的軍隊早已不能抵抗外界,所以開始大量使用用漢人,尤其在軍隊這方面表現的非常明顯。在一開始清朝軍隊裡面最厲害的便是八旗軍,到後來八旗軍仗著自己驕傲的身份,不再進行嚴格的軍師訓練,戰鬥力一度減弱直到退出軍事舞臺。

由此軍隊變成了漢人綠營軍,後期綠營戰鬥力減弱之後又變成了淮軍以及湘軍,甚至到後來的北洋新軍。在整個清朝後期,大部分的軍事以及政治權力都掌握在了漢人手中,這才度過了辛亥革命時期。

雖然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卻能穩定朝局300年

清朝軍隊

結尾:當然除了這些之外,我個人覺得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糧食,民以食為天,古時候又是農耕經濟,所以農作物至關重要。而在清朝中後期出現了馬鈴薯以及紅薯,這些作物在當時得到了最大面積的種植。

糧食產量增大的同時,百姓就不會再餓肚子,雖然清朝時期人口在不斷增多,但有了土地有了糧食,在某種程度上也減少了災荒的發生。雖然當時也有農民起義發生,但縱觀古代歷史,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大多都是因為吃不飽飯而發生,而那時候的農民起義規模都非常小。

當然清朝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比如在後期閉關鎖國,導致民眾思想一度落後,慢慢與世界脫軌,在後期更與西方諸國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以及賠償銀兩。如果執政者的目光能長遠一些,或許清朝的歷史還能再延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