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邯鄲之戰秦國慘敗,六國為何不趁機恢復元氣?

長平之戰時期各國疆域圖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秦國奪取上黨,太原和武安等多個地方。秦軍繼續圍攻邯鄲,趙國奮力抵抗、危在旦夕。此時,秦國對六國是虎視眈眈,大有吞併三晉、一統天下之勢。

【戰國】邯鄲之戰秦國慘敗,六國為何不趁機恢復元氣?

邯鄲之戰後各國疆域圖

邯鄲之戰,趙國軍民同仇敵愾,屢次擊退秦軍進攻。在勢氣的鼓舞下,平原君趙勝散盡家財支持抗秦,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毛遂自薦赴楚國求援,於是合縱有了新氣象。四國聯軍裡應外合,把秦軍打的閉關函谷,損失30萬。

於是,韓國收復了上黨,趙國收復了太原,魏國收復了河東,楚國則趁機滅了魯國。按照這個情形,六國應該有兩種方案。要麼選擇繼續合縱攻秦,奪回更多的領土;要麼就趁機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再次崛起爭霸。但是結果是六國火拼,秦國恢復了元氣,最終殲滅六國。為什麼六國沒有繼續團結合縱攻秦,或者暫止兵戈、休養生息呢?

【戰國】邯鄲之戰秦國慘敗,六國為何不趁機恢復元氣?

五國伐齊的惡劣影響

五國伐齊之前,秦國對六國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山東各國頻繁合縱抵禦秦國。但是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和燕國、齊國和趙國、燕國和趙國的矛盾被激化。再加上秦國佔領了宋國的陶邑,時刻武力監視齊魏兩國,齊國徹底倒向了秦國。

燕國受趙國威脅大,在長平—邯鄲之戰的時候,燕國選擇配合秦國偷襲趙國,結果和趙國結下了不解的仇恨。

【戰國】邯鄲之戰秦國慘敗,六國為何不趁機恢復元氣?

齊國和燕國選擇了親近秦國,對六國合縱是個極大的破壞,從此山東六國合縱時刻會遇到齊燕兩國的背後破壞。

秦國對外政策更加成熟

繼范雎的遠交近攻後,秦國又出現了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尉繚子。尉繚子是一位天才的戰略家,他高屋建瓴提出了“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的滅六國整體思想深受秦王嬴政的認同,其後秦滅六國基本上就是按這個步驟一步步進行。

除此之外他提出的“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也收到了奇效:齊國之所以袖手旁觀和齊國相國後勝被秦國重金收買有關;趙國名將李牧的死也和趙國相國郭開被秦國重金賄賂有關。

【戰國】邯鄲之戰秦國慘敗,六國為何不趁機恢復元氣?

六國君主昏庸謀臣無能

到了趙國後期,六國君主昏庸無能,缺乏前期的雄才大略,也沒有清晰的政治眼光。對秦國妥協,抱殘守缺、苟延殘喘成了對外政策的主流。朝堂之上也多為朽木,有志向有才華的謀臣都去了秦國。

燕王喜好大喜功,不顧燕國國力,頻繁的偷襲趙國,結果被趙國打的元氣大傷。

齊王建坐等滅亡,經過五國伐齊後,齊國實力一落千丈,再也沒有人稱雄爭霸的野心。

趙繆幽王昏庸無能,聽信讒言,殺了李牧,自毀長城,加速了趙國的滅亡。

【戰國】邯鄲之戰秦國慘敗,六國為何不趁機恢復元氣?

韓王安得過且過,時刻在秦軍的武力威脅之下,合縱又搞不起來,只能割地侍秦。

魏安釐王缺乏血性,雖然有個弟弟信陵君,也曾光輝一時,信陵君死後走向滅亡。

楚考烈王亂政頻繁,楚國末期也出現了王室血緣爭端,政局不穩,國力損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