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所需盘缠从何而来

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许多寒门学子纷纷通过读书考功名改变了自己和后代的命运。正因为有这巨大的诱惑力,所以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不惜"十年寒窗苦",只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鱼跃龙门,无数的寒门学子刻苦读书,只为博得一个进京参加殿试的机会。

然而,进京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但要时时刻刻提防沿途发生危险,还要凑够进京所需要的大量盘缠,可是对于那些平民来说,无疑是不可能的,那古代考生的盘缠究竟从何而来?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所需盘缠从何而来

首先,地主们为了巴结考生,所做出的政治投资了。毕竟拉拢多个考生,比拉拢一个已有职有权的官员,所付出的成本低太多。一个商人或者地主,如果能够以不多的资本,投资多个考生,但凡是有一名能够金榜题名,自己的回报又何止百倍?所以在古代科举制之下,一旦能够获得进京赶考的资格,不管结果如何,都能够获得各方的青睐。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所需盘缠从何而来

其次,朝廷的资助。以明朝为例,会试每三年举办一次,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来自南方的学子,往往在乡试刚考完之后,便匆匆踏上进京旅程。而北方的学子由于路途较近,就不用出发那么早。

 对于那些来自南方的学子来说,为了进京参加会试,不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承担赶考所需的巨额费用,为了凑够路上用的盘缠,而那些赶考的学子,往往也会省吃俭用,把自己的身体搞得一塌糊涂。因此在考试前夕,很多学子都因病弃考。

朝廷为了给人才们一个公平的起点,就实施了一项举措,他们会给路途较远的学子发放路费补贴。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所需盘缠从何而来

赶考补贴的款项,考生可直接找当地布政使领取,在领取补贴的同时,还会被赠与一个火牌,考生可以凭火牌在沿路驿站领取马车一驾,马车上还插有"礼部会试"黄旗,在当时被称为"公车"。

那些来到京城的考生,还要面临住宿和吃饭的问题,据明朝的沈德符记载:在寒冷的冬天,京城的官员或者商贾们便会集资购置房产,建立供学子休息吃饭的"会馆",既解决了学子们的住宿问题,也加大了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趁机拉拢有真才实学的学子为自己所用。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所需盘缠从何而来

对于那些省试或制举落第者,还会给每个落第举子发放绢五匹作为回家路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