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詩人泰戈爾為何中國那麼“火”?

文/清暑殿鏟史官

漢語文學中,翻譯成漢語的異域文學如果從漢譯佛教文學算起,到傳教士來華及清末民初“西學東漸”,兩千年裡漢譯異域文學作品可謂汗牛充棟,名列漢語出版物的異域作家更是數不勝數了。

這些異域作家在漢語文學語境的“競爭激烈”背景下,很多都湮沒在汪洋大海之中,但是其中偏偏就有如泰戈爾這樣的異域作家能夠脫穎而出,超越20世紀的風雲變幻,從民國一“紅”到今天。以至於在當前,無論是在大學通識選修課或者中文系世界文學必修課作品選讀方面,很多學生都喜歡選讀泰戈爾的詩歌。

百年裡,域外印度作家泰戈爾在中國能有這樣紅,應該說此類現象並不多,我們不禁要問,泰戈爾在中國為什麼這樣紅?

印度詩人泰戈爾為何中國那麼“火”?

一、印度與中國的地緣、親緣與文緣

泰戈爾是印度人,印度和中國具有地緣文學關係,由於漢譯佛教文學的影響,泰戈爾作品中出現的諸如“蓮花”、“龍王”、“紅塵”、“聖水”、“寶座”、“合十膜拜”等蘊含印度文化的意象,對中國讀者來說,眼熟而又親近,比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的“目光炯炯的雅典娜”、赫希俄德的農事教誨詩好懂很多。

同時他更是位熱愛中國的印度人,據說其祖父和父親都曾訪問過中國,父親對中國哲學有興趣,作家從小就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對中國心懷嚮往。所以他到中國訪問時曾在歡迎會上說:

“我此番到中國來,並非是旅行家的身份,為瞻仰風景而來;也並非是一個傳教者,帶著什麼福音;只不過是為求道而來罷了,好像是一個進香的人,來對中國的古文化敬禮”,“我不知道是什麼緣故,到中國就像回到故鄉一樣,我始終感覺,印度是中國極其親近的親屬,中國和印度是極老而又極親密的兄弟”。

他很同情當時的中國,聲援中國,批評日本的對華侵略。這位來自印度的世界名人對中國謙恭虔敬而又飽含同情的態度,不是高高在上或指手畫腳,不是事不關己的冷漠無情,自然切合中國讀者們的心。

印度詩人泰戈爾為何中國那麼“火”?

他很同情當時的中國,聲援中國,批評日本的對華侵略

他是和中國人面臨相似國情的印度人,印度歷史文化悠久卻又飽受外來侵襲,中國同樣如此。中國讀者在泰戈爾身上看見自己國家的影子,從泰戈爾的印度反思我們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國人經常拿印度來比較我們自己,而泰戈爾恰是最佳的比較媒介符號,這樣的符號在西方或非洲是很難找到的。

他是現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形象大使”,在古代從公元2世紀到7世紀先後有安世高、鳩摩羅什、菩提達摩、阿地瞿多等印度僧人來華傳教,而此後到現代就鮮有重要的印度文化使者來溝通中印文化交流了,即便是現在有漢譯普列姆昌德等印度現代著名文學家的作品,但在目前中國讀者視野裡,斷然是沒有別的印度作家能像泰戈爾那樣,成為易於瞭解現代印度文化的形象大使的。

印度詩人泰戈爾為何中國那麼“火”?

他是現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形象大使”

二、泰戈爾作品中的普世情思

泰戈爾的作品除了體現了他的才華,還宣傳了他的普世思想。

泰戈爾的作品很多,在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揮灑自己超凡的藝術才華,創作了大量小說、詩歌、戲劇、音樂歌詞、繪畫等作品,在他的作品或漢譯作品中,數量最多、名氣最大的還是詩歌。他一生創作了五十多部詩集,其詩集《吉檀迦利》於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詩張揚的是詩人對自由、博愛、哲思與國家覺醒的抒寫。在中國需要從古詩題材形式走向現代自由新詩,人的思想需要從千年束縛保守走向自由開放,國家有難需要走向新生的民國時期;在1949年以來中國仍然需要現代自由的詩,需要倡導博愛自由與開放而不是狹隘保守與封閉的當代,泰戈爾的這些詩歌,無論是寫作形式還是蘊含的作家普世情思,都不可避免地滿足了百年中國讀者內心的閱讀期許。

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普通讀者,這樣的閱讀需求自然產生相應紅火的文學市場,所以他的漢譯作品在華人世界經歷了百年反覆出版,至今未息。

印度詩人泰戈爾為何中國那麼“火”?

泰戈爾與愛因斯坦的合影

三、名人效應

從文學傳播的角度看,我們不能不說泰戈爾在中國的紅火也是成功的文學傳播案例。

泰戈爾本身就是名人,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名聞歐美日本,當時向歐美日本學習的民國知識分子,今天滿懷諾貝爾情結的中國讀者,自然難免青睞這位具有中印地緣情誼的著名詩人。

泰戈爾1924年4月12日至5月30日來華訪問,足跡遍及半個中國,發表演講,廣交名流,交往名人有末代皇帝溥儀、梅蘭芳、梁啟超、胡適、徐志摩等,孫中山給他發歡迎電報邀請其到廣州,陳獨秀等人發起對他的公開反對和批判。

1956年,中國總理周恩來在印度國際大學評價說他“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傑出代表。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的熱愛。中國人民也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的艱苦的民族獨立鬥爭所給予的支持。至今,中國人民還以懷念的心情回憶著1924年泰戈爾對中國的訪問”。

印度詩人泰戈爾為何中國那麼“火”?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這些中國20世紀名人和泰戈爾的交往與總體積極評價的擴散效應、支持與反對但總體正面的輿論爭議事件,不僅在當時掀起了所謂中國現代文學的“泰戈爾熱”,而且也對作家至今不被禁止也有護佑作用。

還有眾多名家翻譯如鄭振鐸、冰心、徐志摩、王統照等,眾多受影響的名作家如冰心、郭沫若、徐志摩等,眾多研究泰戈爾的名人如季羨林、馮至等,這些中國本土百年文學名人的傳播作用,當然有助於在漢語文學圈捧紅泰戈爾。

此外,泰戈爾的作品進入中國各級學校語文教材,不時舉行的泰戈爾研討會或誕辰大會,這些都是確保這位印度著名文學家深入中國讀書人心中,讓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和普通大眾無法忘懷的非常重要的文學傳播手段。

這,或許就是泰戈爾,這位異域作家在百年漢語文學版圖走紅的秘密吧。

印度詩人泰戈爾為何中國那麼“火”?

不能不說泰戈爾在中國的紅火也是成功的文學傳播案例

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覆!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