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說你都不聽?搞這個不行!農村老人為啥會這樣說?

:“搞這個不行,真的不行!娃兒你要聽話,我吃的米比你吃的鹽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啥事沒經見過,我勸你還是趁早打消這個念頭”

:“那,那咋就不行?人家鄰村的王大胖不是搞得挺好嗎?咋輪到我就不中了?”

:“你還嘴犟!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你還是多想想,可別由著性子去幹!”

以上是父子兩人的對話,父親老俞今年已經快七十了,是在農村土地上幹了一輩子的人,而兒子小俞則是經常外出務工的,地裡的活基本上沒怎麼幹過。

小俞夫妻打了這些工,手裡也有些積蓄,兩個孩子一直在家當留守兒童,作父母的心裡覺得很愧疚,又加上老爸身體不太好,就想回來乾點別的營生,既照顧了家裡的老人孩子又不耽誤掙錢,一舉兩得!

兩口子思來想去想搞養殖,學習林村王大胖養羊,可為啥老父親會這樣反對呢?明明人家搞養羊賺了錢呀!輪到自己就不行了呢?

咋說你都不聽?搞這個不行!農村老人為啥會這樣說?


其實老父親苦口婆心的勸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養殖業技術要求高風險大

眾所周知“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不管是養家禽:雞鴨鵝或是豬牛羊都是有一定技術要求,無論是消毒防疫或是飼料配比都有嚴格要求,不是咱們想咋搞就咋搞,想當然那可不行,一個小步驟的疏忽就可能給養殖帶來滅頂之災。

像我—朋友前些年搞養殖的確賺了不少錢,可是後來那一年規模擴展大了,因為防疫這個環節沒有跟上,一次就虧損了二十多萬。

二,市場行情波動大,增加了養殖風險

養殖這一行可不是你把它養好就成了,最關鍵的一點是銷售,是以較高的價格銷售才能獲利。而如何去掌控價格行情呢?這的確是一門大的學問。

就比如去年的豬價誰想到會漲那麼高,一斤二三十元,漲了兩倍!養豬戶笑得合不攏嘴,賺了個左兜鼓鼓右兜漲,走路都得意洋洋!而那些提前出欄的人把腸子都悔青了。

咋說你都不聽?搞這個不行!農村老人為啥會這樣說?


三,投入大,見效慢

養殖業如果要所發展就必須上規模。規模化、標準化再加上科學的餵養和管理才能賺到錢。而投入這一塊就需要一大筆資金,例如養一千隻蛋雞就要準備個兩三萬塊錢。

收效也慢,它不像路邊擺個小攤,東西賣完了,資金就回籠了,利潤也出來了,也許是一天更快的就一兩個小時。

養殖業不行,最快的像養肉雞,從養小雞到出欄最快的也需要四十五天。

四,養殖業糞便處理是道難題

養殖業中畜禽的糞便要求無害化處理。但是很多小型養殖廠因為資金和場地所限,糞便處理不到位,亂堆亂放汙水四溢,惡臭撲鼻,蒼蠅蚊子橫飛,不僅汙染環境也惹得民怨沸騰,造成鄰里不合。

又因為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環保這一塊抓得比較嚴,對養殖汙染零容忍,加大了處罰力度,使一些小規模的養殖廠因為沒有資金處理糞便而轉產或破產。


五,農村人家底薄,贏起輸不起,經不起折騰

起點低、家底薄這是很多農民朋友的現狀,畢競村裡一下子能拿出個百八十萬的人家還是屈指可數的。搞養殖投入又這麼大,弄不好賠了可咋辦?這事不太保險,還得跟家人商量商量。贏走輸不起弄不好就前功盡棄!整個家底都得搭進去!

思量再三,那是前怕狼後怕虎,既眼饞別人賺錢又擔心自己創業失利,真是矛盾。特別是老年人見過的事情多了,未免心裡擔驚害怕,這才苦口婆心相勸。

那麼養殖業在農村能不能搞?該怎樣搞?

小編以為農村的養殖業還是有發展前景的,尤其是食草類家畜的飼養在未來還是不錯的。

如何去經營呢?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適度養殖再規模化發展,掌握市場行情的波動方向,降低飼料成本,科學管理精心飼養,養殖戶抱團取暖走種殖、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的路線才是取勝之道!

農民朋友要從事養殖這一行,就要堅定信心,認真分析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對於農村老年人的意見既不能不聞不問一意孤行,又不能聽之信之貽誤養殖商機。

咋說你都不聽?搞這個不行!農村老人為啥會這樣說?


朋友們,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當然關注一下更好。

我是大江東流,聊農村能人,談發家之事,歡迎大家溝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