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路社區居民從自治活動“參加者”變為“管理員”

東華路社區居民從自治活動“參加者”變為“管理員”

11月8日一大早,東華小區住戶徐阿姨高興地來到東華公園小廣場。從此刻起,她將與其他70多位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老人一起,成為官渡區金馬街道東華路社區“先鋒管家”服務中心的一名“銀髮先鋒”。

“服務中心的成立,其實是對社區現有自治力量的一種整合。”東華路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曉玲介紹,作為典型的老舊小區,東華小區目前存在著老齡人口多、流動人口多、低保人口多、問題訴求多、物業管理繳費難等突出問題。社區多次嘗試引入物管企業,都以失敗告終。但同時,從全市首個社區自辦老年食堂、首個社區居民聽證會制度到首個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多年來,社區培育了良好的自治基礎。

東華路社區“先鋒管家”服務中心由社區黨總支牽頭,將社區原有的社工、社區黨員、樓棟長、居民群眾、志願者等自治力量、資源整合,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居委會的組織實施作用,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群團組織生力軍作用,居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讓居民在以往社區自治活動中的角色由“參加者”逐步變為了“管理員”。

徐阿姨是她所居住樓棟的樓棟長。以往她大部分的工作狀態就是“向社區報告”。但自從戴上“先鋒管家”的胸章,掏化糞池、清理樓道雜物……樓院的日常管理事務大部分就要由她組織居民商議決定。而社區要做的,只是幫助他們協調處理無法解決的困難,並從公共管理基金中撥付其必要的經費。

據瞭解,自今年官渡區全面推行“一核多維、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模式以來。金馬街道東華路社區積極探索構建“共治共享”的社區居民自治體系。初步構建起了囊括“一中心”(社區“先鋒管家”服務中心為中心)、“三制度”(協商共治制度、服務聯動制度、志願服務制度)、“兩社站”(社區為民服務站、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工作站)、“七項目”(好鄰居議事廳、3塊3伙食團、家門口福利社、志願者自管網、和事佬調解室、小太陽關愛堂、百花園文娛隊七個便民服務項目)的居民自治模式。通過不斷完善居民自治制度、搭建自治平臺、強化自治力量,逐步解決了“居民不願繳費,物業不願接管”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