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故事8:危机来临

李嘉诚的故事8:危机来临

危机

1973年,因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价格由年初的每磅6角5仙到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5元。塑胶制造业一片恐慌,如临末日。不少厂家因未储备原料,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本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为入口商垄断。其实,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还不是石油危机,国外塑胶原料的出口离岸价只是略有上涨。主要是本港的入口商利用业界因石油危机产生的恐慌心理,垄断价格,一致提价。又由于炒家的介入,把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

在这场关系到香港塑胶业生死存亡的危机中,身为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挺身而出,挂帅救业。此时,李嘉诚的经营重点已转移到地产,收益颇丰,塑胶原料危机,对长江整个事业,影响并不大。李嘉诚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公心和义务。

在李嘉诚的倡导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其中还有非潮籍塑胶商。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入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对方不予理睬。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很快达成交易,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这种形势下,其他原料入口商不得不降价。

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从此烟消云散。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有惊人之举。他从长江公司的库存原料中,匀出12.43万磅,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硬胶原胶,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

在危难之中,受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先父在世时,曾与李嘉诚谈论过道家的朴素辩证法。

执本港塑胶花牛耳的李嘉诚,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塑胶厂遍地开花,塑胶花泛滥成灾。据港府劳工处注册登记的数据,塑胶及玩具业厂家,1960年为557家,1968年增加到1900家,1972年则猛增到3359家。该行业的就业人员,由1960年占全港制造业劳工总数的8.4%,增加到1972年的13.2%。据估计,该行业的厂家,有半数以上是塑胶花专业厂和兼营塑胶花的。

长江拥有稳固的大客户,销路不成问题。可有不少塑胶花厂家销路不畅。竞争变得日益残酷,终将对长江产生不利影响。

塑胶花业的兴旺,除它自身的优点外,迎合了人们赶时髦的心理,不能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曾几何时,富人穷人,皆以系塑胶裤带为荣,到后来,渐渐鲜有人问津,人们还是觉得真皮裤带好。

塑胶花何尝不是如此,塑胶花就是塑胶花,不可能完全替代有生命的植物花。李嘉诚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种植真花。国际塑胶花市场,渐渐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在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生产塑胶花。香港的劳务工资与年递增,劳务密集型产业,非长远之计。

香港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原因一是生产过滥;二是欧美市场萎缩。虽未造成大灾难,更未直接影响长江,却引起李嘉诚高度重视。

李嘉诚决定未雨绸缪。

他的未雨绸缪,不是不断投资,强化塑胶业的竞争能力,而是顺其自然,让其自兴自衰。

除了那次石油危机,出面解除塑胶原料暴涨危机外,李嘉诚已基本不插手塑胶花事务。他的主要精力,放在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这是他蕴藏于心多年的抱负。与塑胶花相比,后者显得更重要,他实现了他的抱负,舆论给他戴上“超人”的桂冠。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商界俊杰。

无论李嘉诚的事业发展到如何庞大,获得的盛誉有几多,他永远不会忘记从事塑胶花生产的岁月。是塑胶花把他引入辉煌事业的大门,坚定了他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为他赢得创建伟业的第一桶金,更使他获得磨炼积累经验。

李嘉诚回首这段岁月时说:

“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彷徨。”

“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