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中原——黃河大三角地區

最初的中原——黃河大三角地區

今天,我們說到中原,絕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河南,河南就是中原,中原就是河南,這時候就會有陝西和山西的朋友出來說,我們也屬於中原,甚至河北的 一部分人也會出來說我們這裡也是中原,也許他們說的都沒有錯,中原作為地理和文化概念,也許從來都沒有統一過,從原始社會時期一直到近現代 ,中原的概念在不同時期一直都在發生著變化,


最初的中原——黃河大三角地區


即使在同一時期,不同的人眼中的中原也是不一樣的。

今天我們就從地理、氣候 、資源等幾個方面分析的 最初的中原可能會是哪裡?

我們不妨把時間放到原始社會到大禹治水這段時間,那時候的黃河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潮溼,嵩山以東的光大地區可能是一大片的黃河灘塗,並不適合人類居住。這樣 以來,在 嵩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在那時候 絕對不會使人們眼中的中原地區。

我們再把目光從嵩山往西看,依次是是伊洛河平原、大秦嶺山脈、渭河平原,在大秦嶺山脈中段的北部有一座山叫華山。

華山之名,與我們華夏民族有著很深的淵源,也許是我們華夏民族的的華夏就是來源於華山,或者當時的 華夏民族把華山奉為華夏族的神山,而取名為華山,誰先誰後已很難說清了。但不管是哪種說法,都可以看得出,最早的華夏族祖先就是從華山以及大秦嶺的山林中走出來的。而華山之所以被奉為神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面對著一條大河——黃河。那時的黃河在我們華夏族祖先的眼中,是震撼的,是不可侵犯的,是第一無二的,更是無可取代的,所以,那時的黃河被稱為大河或者直接就是河水。

剛剛 從原始社會進入是氏族社會,從狩獵民族進入農耕民族的華夏先民們,這時候 還沒有中原的概念,隨著華夏先民族群的不斷髮展壯大,活動範圍組建擴大,與周邊的其他族群也就難免的產生了衝突、交流與融合。組建在華山腳下的渭河谷底一步步的強大了起來。

隨著人口發展,但糧食產量卻非常低,華夏先民就需要不斷尋找新的可以種植糧食的土地,於是,勇敢的人就開始在黃河干流和支流上向不同 的 方向出發了,到更遠的地方尋找肥沃的土地。

一部分人,沿黃河而上,逐漸發現了運城盆地、汾河谷地,一直到達了壺口;

一部分人,沿黃河而下,發現了伊洛河平原 ,一直到達了今天鄭州以東地區;

一部分人,沿渭河而上,開拓了整個渭河平原地區。

不知道經過多少代華夏先民的不斷開拓,華夏族 終於開始在渭河平原 、運城盆地、汾河谷底、伊洛河平原地區發展開來,這其中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大發現 ,就是今天山西運城的鹽湖。也正是這個鹽湖的發現,正式奠定了後來中原的基礎。

鹽湖的發現,有了足夠的鹽分的攝取,讓華夏先民徹底變成了以農業為主的民族。也帶了周邊其他部族的不斷爭奪和他族人口的不斷匯聚……

運城產鹽,渭河平原有可以生產 出足夠的糧食。後來隨著河圖洛書的出現,洛陽又成了能夠接受上天旨意、上通天神的聖地。

自此,鹽湖、渭河平原、洛陽,這個黃河大三角區域,由於氣候溫和適宜,資源豐富,又可以上通神明,就成了周邊各部族爭奪的理想之地,周邊部族人口開始大量彙集,逐漸就成了天下人嚮往的中意之地,也便成了天下的中心,慢慢就開始稱為中原。

於是也就有了炎黃之戰、蚩尤之戰,都是為了爭奪這個區域的控制權,其中對鹽湖的控制更是重中之重,皇帝之後,歷代統治者,包括夏商周三代都會派專門的部族世代守護鹽湖。

大禹治水 ,疏通河水 、淮水流域的河道,使廣大的黃淮地區能夠有更多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生產 逐步開始向東擴展。隨著氣候的變化,黃河下游地區的灘塗也變成了更多的可以進行農業生產的平原。

周公營建東都洛邑,定洛陽為天下之中,稱洛陽為中國,自此之後中原開始以洛陽為中心,

東周遷都洛陽,自此中原基本上就變成了今天河南省範圍之內的區域了。但此時渭河平原的地位也同樣重要,一直到隋唐,關中地區一直都是建都的首選之地。隋唐之時,由於關中人口大量增加,渭河平原已經不能承載更多的人口了,農業和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東南地區了。隋唐大運河的開通 ,使傳統的中原地區開始依賴東南地區運來的糧食和物資。

運城的鹽湖雖然從未間斷產鹽,但是隨著海鹽的大量內運,運城鹽湖的戰略地位也下降了不少。

宋以後,經濟和農業的進一步東移和南移,元代開通京杭大運河,中原作為一個文化和地理概念,也進一步被淡化。那種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氣概,也只能留在歷史的長河中迴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