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整體是黃土覆蓋的山地形高原

朔州整體是黃土覆蓋的山地形高原,自然條件複雜多樣,過渡性質明顯。

  本市地貌輪廓總體上是北、西、南三面環山,山勢較高,中間是桑乾河域沖積平原,相對較低,呈倒“V”字結構。全市地貌劃分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個單元。山地面積為2816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6.5%;丘陵面積3648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4.3%;平原面積4163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9.2%。

  地勢形態朔州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部是洪濤山山脈,主峰大貝山海拔1947米;西南是管涔山山脈,主峰黑駝山海拔2147米;東南為恆山山脈,呈東北一西南向展布,主峰饅頭山海拔2426米(為本市最高峰)。朔州盆地區屬大同盆地,為一東北一西南向的長條狀的半封閉盆地,地形較平坦開闊,平行於桑乾河谷的地面坡度為1/800~1/1000,垂直於桑乾河谷方向的地面由近山1/200逐漸減緩至1/1200,盆地最寬處48.5公里。盆地高程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低點桑乾河出界處(懷仁吉家莊一帶)高程為970米。山區和盆地的相對高差約1000米左右。

朔州市整體是黃土覆蓋的山地形高原


  境內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0多座。主要山峰有:

  臥羊場 位於應縣東南部,屬恆山山系。在堯峪村北,與渾源交界。西北一東南走向,境內面積約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33.4米,為朔州第二高山。山裡有一洞,牧羊人在此避雨,且山腳下亦是經常臥羊的地方,故此得名。

  洪濤山 位於朔城區和山陰縣境內,呈東北一西南走向,屬陰山山脈,總面積353平方公里,周長57公里。山嶺縱橫,峰巒疊嶂,

  主峰大貝山海拔1947米。山上植物稀少,岩石裸露,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田總面積250平方公里,總儲量83億噸,是山西省煤炭資源重地,此外還有方解石、鐵礦石、高嶺土等。因山峰高低起伏似洪濤得名。

  翠薇山 位於山陰縣東南部,系恆山餘支,東連渾源縣,西至雁門關,南跨代縣,北接山陰盆地。總面積99.3平方公里。主峰饅頭山海拔2426米,為朔州第一高山。山脈走向由東向西延伸,以花崗片麻岩為主。山上植物繁茂,灌木較多,還有華北落葉松和樺木等。山坡上烽火臺間斷出現,是古代爭戰重地之一。因山上灌木類植物生長茂密青翠,故名。

  黑駝山 位於朔城區暖崖鄉和平魯區井坪鎮交界處,周長約15公里,主峰海拔2147.2米。山上有唐昭宗第三子李祁的墓,名為豐王古墓。過去交通不便,1990年暖崖鄉政府組織在此造林修路,開通了蘆家嶺一黑駝山 范家嶺環形公路,現可通汽車。該山高出相連之群山,百里處望之,皆見雲起西北,紫氣氤氳,又因此山高低起伏,好似駝峰,故名黑駝山,又名黑垛山。

  紫金山 位於朔城區東南30公里處,周長約25公里,主峰海拔2122米,山上灌木叢生,野獸出沒,為朔城區南部與寧武縣的分界線。此山生長一種名曰紫荊的落葉灌木,可入中藥,因植被得名紫荊山,後諧音為紫金山。

  兒女山 位於朔城區西25公里,主峰海拔1938米,周長約7公里,現基本綠化。山坡寬大,是發展畜牧的良好基地。沙棘滿坡,有待發展沙棘飲料系列產品。相傳過去人們來到這裡,從溝底往山上拿幾塊石頭就表示以後能養幾個兒女。現在山的主峰上有形狀像圓錐的一堆石頭,據說是行人路過此處扔石逐漸堆積而成的,因此取名兒女山。

朔州市整體是黃土覆蓋的山地形高原


  地貌類型根據成因及現代形態,自山區到盆地依次劃為:構造剝蝕(灰巖)中高山區、構造剝蝕(砂頁岩)及溶蝕(灰巖)低山丘陵區、衝洪積扇裙傾斜平原區和衝湖積平原區。

  1.構造剝蝕(灰巖)中高山區 主要分佈於洪濤山、恆山、六稜山等山脈構成的山區。出露地層為太古界桑乾河群、五臺群以及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的碳酸鹽巖。因受喜馬拉雅山期構造變動及新構造運動產生的強烈上升作用,區內基岩裸露,地形陡峭,溝谷深切,多呈“V”字型。

  2.構造剝蝕(砂頁岩)及溶蝕(灰巖)低山丘陵區 主要分佈於右玉一帶的石碳系、二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地層區,地表多經黃土覆蓋。因受地殼緩慢上升與長期的剝蝕作用,地形起伏不平,溝谷切割不深,多呈“U”字型,黃土沖溝發育,溝頂多呈渾圓形。

  3.衝洪積扇裙傾斜平原區 主要分佈於朔城區、山陰縣、應縣、懷仁縣的山前洪積傾斜平原區,屬剝蝕堆積類型。受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更新世後期盆地邊緣抬高,大小溝口洪積扇裙廣佈,即成現在地貌形態。地形較為平緩,坡度3度~15度。

  4.衝湖積平原區 主要分佈於朔州盆地中心,桑乾河、黃水河與恢河兩側,地勢平坦,坡高1度~3度,傾向各大河流,高程970米至110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