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文/嚴肅黑糖

《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梵高1890年畫作《嘉舍醫生的肖像》,1990年日本商人齊藤良平以8250萬美元拍下

第四期的《奇葩說》討論了一個辯題:博物館著火,你是救一幅名畫,還是救一隻貓。

辯論時李誕提到了蔡康永的一個觀點:藝術的價值都是人賦予的,越有價值的藝術品,背後越是有很多的故事。

這個觀點乍聽起來有點陰謀論的意味,但是事實上,藝術品市場的確就是“故事營銷”最成功的地方。

《蒙娜麗莎》最早引起普通人的興趣,是因為這幅畫在盧浮宮離奇的被盜經歷,這個如懸疑小說般的故事成功的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因此《蒙娜麗莎》失而復得的時候,大家爭先恐後的去看,看得多了,慢慢的就看出“好”了!

相信世上絕不缺少在技法、美感上超過《蒙娜麗莎》的畫,但是很可惜,那些畫的背後沒有這樣一個離奇的故事,幫助它成為傳奇。

《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達芬奇《蒙娜麗莎》

我們去逛美術館,聽講解員講畫,會發現講解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給我們講故事:要麼是關於畫的時代背景的、要麼是關於畫的內容的、要麼是關於作者的。

這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繪畫的技巧、用色、構圖、筆觸......而聽故事卻是人類共同的最基本的需求。

一個好的故事能成就一幅傳世之作,同樣,一個好的故事也可能成就一位畫家。

比如,文森特.梵高!

《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梵高1889年的《自畫像》

梵高的故事

搞藝術的大都有些怪異,比如畢加索、達利、馬蒂斯這些人。

但是梵高與他們不同,因為很多藝術家會故意作怪以彰顯不同,而梵高卻是如假包換的“神經病”。

用現代醫學術語解釋,梵高的病大概是:癲癇病+躁鬱症+急性間歇性卟啉病+美尼爾病。

梵高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年輕時一事無成的“神經病”,在27歲時突然要轉型當畫家。(反轉一)

誰知道,這個“神經病”居然真是個繪畫天才,他用了10年的時間畫出了近2000幅畫,每一幅畫都是心血之作,他的天才吸引了當時法國畫壇一位天才級別的重量人物——保羅.高更的欣賞。(反轉二)

但是,被誤解似乎是天才的宿命,這樣一個天才在生前居然只賣出過一幅畫!(反轉三)

不得志的梵高只能依靠他弟弟的幫助生活,弟弟不僅是他經濟上的援助人,也是他精神上的支撐。在弟弟的幫助下,梵高得以在人生最後十年盡情綻放自己的天賦,最後,在37歲“花樣的年紀”自殺身亡,而他一生的知己——弟弟,也如宿命般的在他死後半年逝世…..(離奇的經歷)

《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梵高1888年畫作《夜間的咖啡館》,現估值2億美元

“天才”的故事總是最能打動聽眾,“一個落魄天才的苦難的一生”這樣富有戲劇性衝突的標題必然自帶熱搜體質。

如果故事裡還有誠摯的親情和友情,就更容易觸動心靈,引起共鳴。

於是,人們一邊為這個可憐的天才喟嘆,一邊好奇:他究竟畫了些什麼?

結果,梵高死後不到十年,他的畫就轟動了整個畫壇!

“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的畫,並能夠通過我的畫感受我的內心”

梵高生前的夢想終於在他死後實現。

故事講到這,就有一個疑問:既然此時故事的當事人梵高、梵高的弟弟已經不在人世,那麼他的故事是怎麼被大眾知道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整個故事的幕後推手,梵高的弟妹:喬安娜.梵高。

喬安娜在整理丈夫遺物的時候,發現了大量的梵高的作品,和梵高與弟弟的通信,她沒有把這些沒銷路的畫拿去賣廢紙,而是把這些傑作和信件整理好,並且不遺餘力的宣傳它們。

這才有了我們後來知道的“梵高的故事”和“傳奇畫家”梵高。

可以說,喬安娜是梵高的伯樂、經紀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故事營銷”高手。

《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梵高1889年畫作《星夜》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梵高的畫特別在哪裡

那麼,大眾在聽完了故事,感動過後,還能在梵高的畫中發現什麼特別之處?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介紹梵高的畫,這個詞就是“強烈”!

1、用色

這個“強烈感”首先體現在他的用色。

梵高特別喜歡用“對沖”顏色,藍+黃,紅+綠,或者用淺黃做背景來襯托黃色的實物,總之,都是一般畫家不敢嘗試的用色方法,但是這種別人畫起來可能“很傻”的顏色,在梵高的畫裡卻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和諧。

《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向日葵》黃色背景、黃色向日葵,花瓶上藍色的簽名,一切都很梵高

2、筆觸

提到梵高的畫就不得不介紹他獨一無二的筆觸。

梵高應該是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科班訓練,所以他的筆觸看起來“不羈”且“厚重”,就像是直接把顏料擠到畫布上一樣,看起來就很“費錢”。

但是梵高獨一無二的“費錢”畫法,卻讓他的畫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立體感和生命力,彷彿所有東西都要掙脫畫布、走出來。

《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厚重筆觸勾勒出的向日葵花瓣,十分的立體

3、扭曲

梵高生命中的最後幾年和好友保羅.高更鬧掰,“瘋狂”的梵高因此“瘋狂”的割掉了自己的一隻耳朵,從此以後他就徹底瘋了!

“瘋子”梵高在這一階段創作出了一些列著名的“瘋畫”,比如著名的《麥田裡的絲柏樹》、《星夜》和《麥田裡的烏鴉》。

這些畫裡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扭曲的,樹木、天空、山脈、麥田,一切似乎也都“發了瘋”一樣的扭曲、變形,像一個巨大的漩渦一樣,要把一起吞噬……

《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麥田裡的絲柏樹》扭曲的樹、扭曲的天空

為什麼要看梵高

想象一下,如果不知道梵高的經歷、他的“神經病”,他的“瘋狂”,我們去看他的畫會是什麼感覺?

一定是“莫名其妙”。

因為常規賞析油畫的角度,什麼構圖、光影、線條……在梵高這裡統統不適用。

如果交給一個美術考級老師評判,他的畫就像一個業餘的門外漢一樣——技法上完全不過關。

很多偉大的畫家都認為繪畫應該只畫眼睛看到的東西(包括保羅.高更),但是梵高卻覺得繪畫裡應該適當的加入自己的想象。

這就是對於不瞭解梵高的人來說理解他的畫最難的地方,因為梵高畫的是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一個瘋狂的“神經病”的世界。

《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梵高的《黃色小屋》,1888年,在這裡,梵高和唯一的朋友高更決裂,並割掉了自己的一隻耳朵!

我們“正常人”都習慣了用左腦生活,我們習慣了理性的看待客觀世界,我們人格的座標體系建立在生活經驗和慣性認知之上,然後我們用這個座標去衡量世界,與他人達成協議。

但是每個生命的原始衝動不會消失,那些執著、瘋狂甚至自毀性的對生命的悲觀念頭不會消失,它們只不過被壓抑在理性之下,在潛意識裡時沉時浮。

有時我們會覺得孤獨,是因為當那些原始衝動浮出水面的時候,它們找不到自己的座標。

這時,梵高幫你撥開理性,讓你的潛意識遇見了自己,所以你震撼、感動、悲愴、滿足,因為在那一刻,你不再孤獨。

你的所有的非理性的”瘋狂“想法都有人懂得。

這個人就是梵高!

《奇葩說》:“故事”可以賦予藝術價值嗎?讓梵高來告訴你

梵高《紅色葡萄園》,1888年,梵高生前賣掉的唯一一幅畫

所以,梵高的成功是單純的因為他的離奇的故事嗎?

當然不是!那些故事只是幫助我們理解了梵高的內心,然後我們再透過他的眼睛看世界,看到的卻是我們自己。

因為故事只是為我們打開了欣賞藝術品的一扇窗而已,真正決定藝術品優劣的是藝術家為我們呈現的窗外的世界

參考:

  • 歐文.斯通《梵高傳》
  • 岡本.太郎《今日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