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探索宇宙包括行星和除太陽之外的恆星
人類自從開展對地球之外的探究之後,就發現了多個除地球之外的行星和除太陽之外的恆星。特別是到了現在這個科技算是比較發達的時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就更深入了一步。發現了許多的地外行星和恆星。同時人類也在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戴森球的地外結構。
戴森球理論的提出及定義
1959年,美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曾是愛因斯坦的得力助手,他認為,任何技術文明對能量的需求,都是穩定增長的,如果人類能夠延續足夠長的時間,就必然有一天對能量的需求膨脹到要利用其母恆星全部的能量輸出,他認為此時就有必要建立能夠攔截和收集母恆星發出的所有能量的軌道結構,這個就叫做戴森球。
戴森球的作用域
戴森球是一種幾乎可以完全利用恆星能源的結構。這是一種龐大的結構,因為其是需要完全包裹恆星的,也就是要完全包裹太陽這等星球。如果擁有了一種類似戴森球的結構,那麼人類的能源就會取之不盡,並且能夠提供人類文明的發展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要知道能源是人類文明發展之中至關重要的東西,少了它,那人類文明就可能會停止不進。
疑似戴森球結構的發現
NASA的開普勒在2015的探測任務之中發現了一個類似戴森球的結構。一顆名為KIC 8462852的恆星有著怪異的光亮,當時科學家發現它的亮度有些古怪,會發生看似隨機的變暗現象。如果沒有這些古怪行為,這顆恆星應該是一顆普普通通的F型恆星,比我們的太陽略大一些,也稍熱一些,位於天鵝座中,距離地球大約1480光年。然而,當天文學家波雅江及其同事分析NASA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收集的數據時,他們發現KIC 8462852發生過幾十次奇怪的變暗現象,幅度最大的一回變暗了22%之多。也就是說這顆恆星的光亮被裹住了。由此,人類科學家們就猜測這會不會是一種戴森球結構呢?這會不會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所創造的戴森球呢?
科學家開始尋求其他的解釋。一些人甚至提出,這可能是外星智慧生命所為——確切來說,是一個戴森球遮擋住了它的一部分光線。所謂戴森球,指的是假想中高等智慧生命可能會建造的一種超大工程結構,環繞著一整顆恆星,儘可能多地收集恆星的星光,來為他們的高等文明提供所需的能源。
雖然這一些都只是猜測,但戴森球結構是完全有可能被製造出來的。因為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之時,所需的能源就會更多。如此一來,對於恆星的能源大量開採就必然會成為一件鐵事。
人類製造戴森球預測
那麼人類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製造出戴森球呢?科學家預測,人類必須要達到二級文明才可能製造出戴森球,然而,按照人類現在的文明等級計算還只是0.72級而已。並且這0.72級是在發展了起碼六千年左右的時間才達到的。如此預估,從0到1級,那所需的時間就是1萬年。從一級到二級文明的跨越,那估計也需要1萬年左右。
也就是說,人類要想製造戴森球,那就得需要再發展1.3萬年左右。到了那時,人類就會成為太陽系的霸主,就可以製造戴森球來包裹一個恆星,從而利用恆星的能源來發展自己。希望人類文明能發展到目前所知道的最高級別,三級文明。
人類到了三級文明就可以製造超光速的飛行器了,到那時,銀河系就必然會被人類征服。人類的身影就會遍佈銀河系。無邊無際的宇宙,人類雖然渺小,但是正是因為我們的渺小,我們才更應該去不斷的探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