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的“吃饭”为什么叫过堂?僧人怎样吃饭?是谁提倡了佛教素食

过堂,佛门中的“吃饭”,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

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

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进餐前,须列队鸣磬念佛以进斋堂,供养后安静进食;食毕,唱诵结斋偈,后又列队鸣磬念佛以出斋堂。

僧众入斋堂进食,不着不贪,是为过堂。

在过堂前,会打板为记号通知集众用餐。

听闻打板,静肃列队,念佛进入斋堂,依序而坐。

佛门的“吃饭”为什么叫过堂?僧人怎样吃饭?是谁提倡了佛教素食

斋堂禁语,平心静气,食存五观,不可东张西望、挑食比较。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

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

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

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行堂添加,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

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

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

佛门的“吃饭”为什么叫过堂?僧人怎样吃饭?是谁提倡了佛教素食

现在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

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现已有改变,多数僧尼为了工作和学习,也吃晚饭,叫作“吃放参。

佛教本来不主张绝对素食,佛戒知识规定“不杀生”,并未规定“不食肉”。无论是佛教信徒所受的“五戒”还是出家的“沙弥十戒”和“比丘二百五十戒”,都未禁止食肉。所以,南北朝以前的佛教僧侣,一般都是吃荤的。

到了梁武帝,他决心要改变这一习惯,最后勒令僧尼一律素食。

佛教在西汉时传入中国,三国时出现了第一个出家的和尚。到了南北朝,佛教大为盛行,全国僧尼甚至达到了数百万人。

梁武帝大力提倡佛教,规定佛教是梁朝的国教。

在他的大力提倡下,梁朝境内到处建起了佛寺,大批人出家当和尚、尼姑,仅首都(今江苏南京)一地,就有佛寺700余所,僧尼10万余人。

佛门的“吃饭”为什么叫过堂?僧人怎样吃饭?是谁提倡了佛教素食

为了统治信教群众,梁武帝以皇帝的权威,下令在全国僧尼信众中实行素食制度。他一连写了四篇《断酒肉文》,以宣扬他的素食主张。

他宣扬只有素食,才能“远离地狱”,得好果报。梁武帝以教义取代戒律,强令僧尼们一律遵守,否则“当依王法治问!”

迫于“皇帝菩萨”的权威,僧尼们只好就范。从此,我国便形成了佛教徒(包括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一律素食的传统。

吃荤并不只是不吃肉,还包括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