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名動京城三蘇之一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是張鵬翮撰蘇姓宗祠用聯,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蘇軾,父子三詞客指蘇軾一家眉山三蘇祠,三蘇即蘇洵、蘇軾、蘇轍(蘇軾為兄)。從中足以得知蘇軾的名氣。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名動京城三蘇之一​​志大才疏的蘇軾,他的生命的起點是眉州。而這個文壇巨匠,光彩照人的蘇東坡,他的生命的起點卻是在黃州。當然,蘇軾是一隻蛹,而蘇東坡是一羽蝶。這種蝶變是在黃州完成的,而促成這種蝶變的​。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名動京城三蘇之一​他小時很用功,其父蘇洵教育,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少年時進京應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歎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名動京城三蘇之一​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治平二年(1065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