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夏,農村農諺俗語說“立夏不下,高掛犁耙”是真的嗎?

新大風歌


我來自農村,有一定的農業經驗,這個問題我能回答好。

咱先說明日立夏。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第7個重要的節令,它代表著春天結束,夏天到來,從這一天起,氣溫會一天比一天高,古時候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行迎接夏天的儀式,祈求整個夏季風調雨順,作物豐收。

其次說說農村農諺。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國家。在從事農業活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農村農諺。農諺的流傳十分久遠,內容涵蓋農、林、漁、牧等。但從狹義上講,有關農業生產的農諺佔比較大。因為大量的農村農業諺語集中在土地、肥料、季節、氣象(風雨)和二十四節氣上面。

二十四節氣在部分地區又被成為二十四節令。令就是命令,農諺中一旦包含有節令,就是一種指導農業生產的命令。按此令生產,有條不紊,逾越違背則會得不償失。例句:小雪到大雪,種麥嫌晚些。意思是說在這兩個節令之間播種小麥,已經有點晚了,因為播種期的延遲,影響了種子的發芽和第二年分櫱的數量,造成作物的減產。那麼什麼時候是正確的小麥播種時間呢?農諺指令的是“白露到霜降,種麥不慌張”。

問題的重點來了,立夏不下,高掛犁耙。在立夏這一天沒有下雨,這有點奇怪,節令為什麼非要強調這一天下雨呢?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制定二十四節氣時,依靠的是對氣象、氣候、溫度和動植物的變化規律進行長期的跟蹤觀察,考慮對農作物有何種影響,並把兩者結合起來,擬定口訣,口口相傳,從而造福子孫後代。同時又選定一種可以代表這個節氣的自然症候,做為正常年景的預判推測,反之,則視為小年,節令症候異常將導致作物減產或發生旱澇災害。例句:驚蟄田蛙鳴,驚蟄桃始華。這是代表驚蟄節令的兩個症候,蛙鳴可以預判自然溫度變化正常,桃花零星的開放預估今年果木豐收。

那麼立夏的症候沒有顯現會怎麼樣呢?在立夏這個節令前後,北方大部分地區將要播種的作物是花生和玉米,這時候就需要一場透墒雨,以利於翻耕土地,種子也要需要合適的發芽溼度,在立夏這一天,即使象徵性的有場小雨,未來幾天很大可能有足夠的雨水可用。倘使真如提問中那樣,立夏沒有雨,那就請遵照節令行動吧,犁耙高高掛起。從立夏到夏至這段時間不會有雨水從天而降的。這一現象預示,農作物播種延遲,作物產量下降。

上面綜述的為二十四節氣和農村農諺指導下的農業生產活動。它是我國曆史上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無奈之舉。我們國家在建國後一直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目前,我國耕地灌溉面積已經達到10.2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高居世界第一位。所以你根本不用擔心有雨沒雨,水利灌溉系統已為農業生產的豐收,打下了堅實的保障基礎。


文化課


時間過的還真快,一轉眼就進入5月份了,今天是5月4日,也是五四青年節,明天是5月5日,也就是我們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節氣,過了立夏節氣後,也就開始進入夏季了,這時天氣也就開始慢慢的變熱了,像我們這邊這幾天的天氣就開始轉熱,白天的氣溫都有30幾度了。在農村裡,一般有節氣時,老人就會說一些有關節氣的農諺,就如立夏節氣到了,這時就會有人說"立夏不下,高掛犁耙",那麼這句農諺是什麼意思呢?



立夏節氣時,農諺"立夏不下,高掛犁耕",說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也就是說在立夏節氣前後的這幾天時間裡,如果沒有下雨,田間的土壤比較幹,如果這時要進行翻地、犁地來播種,如土壤較幹,沒有雨水,那麼,一般是會影響到種子的生長和發育。



比如我們這邊的農村,春季時基本上都是在挖春筍,特別是清明至穀雨的這段時間是春筍生長最快最多的時候,這時我們基本上都是在忙著挖春季,那麼,種植那些瓜果蔬菜和水稻的時間一般就會往後推遲一點,一般也是到立夏前後的這段時間裡再來種各種瓜果蔬菜和育水稻秧苗,所以,立夏節氣這幾天如有下雨,那麼,是有利於地裡農作物的生長和發育的。



我們這兒的老人說,如果立夏下雨,那麼後面的雨水一般是比較充足的,一般是不會出現乾旱的現象,這樣就有利於瓜果蔬菜和其它農作物的生長,我們這兒今天還是大太陽,氣溫也高了,今天有33度,看了下天氣預報,明天是有雨的,希望明天的雨給我們帶來好收成。


農友君


明天是5月5日,也是今年立夏節氣開始時間,至於民間關於立夏的農業生產和氣象等方面的民諺說法,在過去靠天吃飯、傳統農業生產的歲月裡似乎很常見,例如我們這邊種植小麥,會有說法“立夏前後連陰天,又生蜜蟲又生疸”,其中蜜蟲就是小麥蚜蟲,而“疸”則指黃疸,即小麥鏽病。另外也有說法“立夏前後天干燥,火龍往往少不了”,這裡“火龍”是指紅蜘蛛,也是一類常見農業蟲害!而至於題主這裡所說農諺,其實與過去立夏前後下不下雨而預測今年收成好壞有一定關聯,因長期生活經驗總結,或許會有一定合理性,下面結合所瞭解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立夏不下,高掛犁耙”。這句農諺意思是說:如果立夏節氣不下雨的話,可能預示今年雨水少而比較乾旱,則不利於農作物生長,自然容易歉收或絕收,因而農戶也就沒必要再下地從事犁地、耙地等農業生產活動了!事實上,這句老話並非所指農戶已完全放棄農業生產活動,而是農戶不看好今年的年景或糧食收成的一種自我調侃之話,但過去畝產糧食低,一家人口數量又多,若沒有足夠糧食是吃不飽飯的,因而農戶往往不得不搶種、搶生產、搶收穫!

說到“犁耙”,這是傳統農業生產中常見的農具,其中犁是用來把地翻開的,而耙會有很多釘齒,可以把土塊弄碎,並起到平整土地作用,也可以用於聚攏、散開柴草、秸稈或小麥等穀物糧食。事實上,犁耙在以前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都比較常見,例如北方旱田會通過犁耙耱來完成耕作活動,而南方水田則通過犁耙耖完成耕作,但隨著現代農業發展,使得農業生產活動越來越簡單化、機械化,而對於靠天吃飯的依賴性也越來越低。



而話說回來,關於立夏節氣是否下雨,其實農戶這會兒打心理還是希望下雨的,但陰雨天也不要太頻繁,例如我們這邊到了四月底至5月初都會忙碌澆灌小麥二水和打藥防治病蟲害,畢竟這時天氣越來越熱,麥田墒情容易不足,而小麥生長已處於孕穗期前後,對於水分需求量大,不過,此時雨水過多容易造成光照不足,病蟲害影響加重,所以說,雨水多少的確可以影響農作物生長和農業生產成本!不過,在往年立夏節氣前後,我們並不寄託於老天是否下雨,還是多以人工澆灌方式進行,這樣更利於穩產保收!

總而言之,這句農諺對於現代農業生產已經意義不大,但還是可以作為過去人的一種經驗常識借鑑,以此預判今年農業生產的年景好壞和雨水是多是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農戶預判氣象變化後適當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以上僅為個人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