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得天獨厚的鋰資源優勢

◎程仁舉/文

鋰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性礦產,近年來備受各國關注,先後被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明確列入關鍵礦產名單。

近年來,受益於全球新能源汽車及鋰電儲能需求的快速增長,澳大利亞鋰礦山開發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據Roskill報告,澳大利亞是2018年全球最大的鋰礦產品生產國,佔2018年全球產量的53%。但隨著供給端產能過剩和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潮,鋰精礦及其下游產品價格在近兩年呈現斷崖式下跌,澳大利亞鋰礦山開發面臨嚴峻考驗。

2019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開展“全球鋰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與評價”研究,重點開展了澳大利亞鋰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與評價。

一、開發利用現狀

經調查,截至2019年12月31日,澳大利亞已建成和在建的鋰礦山共計8座,均分佈在西澳大利亞州,包括已建成的Greenbushes礦山、Mt Marion礦山、Mt Cattlin礦山、Pligangoora(Pilbara)礦山、Pligangoora(Altura)礦山、Bald Hill礦山、Wodgina礦山和在建的Mt Holland礦山;目前在產的礦山有5座,分別為Greenbushes礦山、Mt Marion礦山、Mt Cattlin礦山、Pligangoora(Pilbara)礦山、Pligangoora(Altura)礦山;關停2座,為Bald Hill礦山和Wodgina礦山。此外,澳大利亞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個處於不同勘探階段的鋰礦項目。

目前礦山開採的鋰礦石均為偉晶岩型鋰輝石,主要伴生元素為鉭,部分含有鐵和錫等元素。其中,Talison 鋰業公司的Greenbushes鋰礦的Li2O平均品位最高,為2.1%,其餘礦山的Li2O品位分佈在1.0%~1.5%之間。截至2020年2月29日,8座鋰礦山共計探明鋰資源量10.1億噸(摺合LCE 3539.16萬噸),探明鋰礦石儲量5.9億噸(摺合LCE 2115.82萬噸)。澳大利亞鋰礦山整體規模較大,其中已探明鋰礦石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鋰礦山有3座,分別為Greenbushes(1.33億噸礦石)、Pligangoora-Pilbara(1.08億噸礦石)、Wodgina(1.52億噸礦石)。

目前,澳大利亞8座鋰礦山中有4座有中資企業控股或入股,佔有的權益資源量為744.35萬噸LCE,佔8座鋰礦山總資源量的21.03%。而美國雅寶一家企業在澳大利亞佔有的權益資源量為902.8萬噸LCE,佔8座礦山總資源量的25.51%,高出全部中資企業4.48個百分點。截至2019年年底,澳大利亞鋰礦山總設計產能為342.5萬噸鋰精礦/年,而受部分鋰礦山擴大產能剛完成以及減產、關停影響,2019年澳大利亞鋰精礦實際產能約為180萬噸。其鋰精礦產品除了供國內下游鋰鹽廠使用外,主要銷往亞洲。目前,澳大利亞鋰礦選廠主要採用浮選工藝、重介質工藝及聯合工藝。產品主要以Li2O品位為6%的化學級鋰精礦為主,附帶少部分Li2O品位為4%的技術級鋰精礦以及伴生的鉭礦物,鋰輝石選礦回收率在60%~70%之間,生產的鋰精礦產品整體質量較好,但選礦回收率整體偏低,綜合利用水平一般。

總的來看,短期內,澳大利亞仍將是全球最大的硬巖型鋰資源生產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鋰資源供給國。

二、思考與建議

1.優化國外鋰礦合作勘查開發佈局,提升鋰資源多元化供給能力。

目前,國內鋰業相關公司合作勘查開發的重心主要在澳大利亞鋰輝石礦,過度集中必然會削弱抗風險能力。因此,建議國內主管部門積極引導,國內企業積極參與,依託“一帶一路”建設,重視亞歐地區和非洲地區鋰資源合作勘查開發佈局,如塞爾維亞、津巴布韋和剛果(金)等近年來新發現的鋰礦資源,提升我國鋰資源多元化供給能力。

2.關注國內鋰資源開發,有效平衡外部市場波動。

在鼓勵企業開展合作勘查開發的同時,也要重點關注國內鋰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目前,國內鹽湖鋰開發面臨諸多難題,短期內難以有效提升產能。近年來,隨著自然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多個地質勘查項目的持續支持,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等單位在我國川西地區已發現多個大中型鋰礦,且相關選冶技術也已獲得一定突破。

鑑於國家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川西地區地理位置等因素,川西鋰礦石開發技術難度必然大於澳大利亞鋰輝石礦。因此,需要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持續合作攻關,進行相關技術升級和儲備,充分調動國內鋰資源的有效供給能力,有效平衡外部市場帶來的鋰資源價格波動。

3.通過技術與設備創新帶動生產工藝升級,提升礦山整體競爭力。

從目前已開發的澳大利亞鋰礦山的資源狀況和礦權狀況來看,國內鋰業相關公司在澳大利亞有一些優質鋰礦資源的合作,但開發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同一地區,決定鋰礦山運營成本高低的關鍵因素在於採選技術的先進性。隨著採選技術升級,特別是選礦工藝的優化,產品回收率和伴生組分的綜合利用率將大幅提高,從而降低現有礦山生產成本,幫助企業在此次寒冬中生存下去。因此,建議相關企業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現有選礦廠的技術創新與升級上;通過技術與設備創新帶動現有生產工藝升級,降低礦山單位鋰精礦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促進企業良性發展。

總的來看,只有充分利用好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加強技術與設備創新,才能保障我國鋰資源的有效供給。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