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農村公益電影騙補 村民監督不可少

農村公益電影是國家實施的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全國各地都在推行。然而,電影放映中,竟有人打起“歪主意”——通過虛報放映場次,騙取國家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補助。據報道,近日,因3年內虛報510場放映場次、騙取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補助6.6萬餘元,四川內江一對夫婦被判處緩刑。而過去一年,包括這對夫婦在內,四川內江至少已有20名放映員因此獲刑,他們虛報的放映場次近6000場。

作為文化惠民工程的農村公益電影卻成了一些人騙補的工具,這著實讓人意外。據媒體梳理,除了四川內江,近年來,浙江樂清、山東平邑以及廣西灌陽、岑溪等全國多地都曾出現類似案例,他們或通過“空放”電影,或通過虛報放映場次等方式,騙取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補助。這表明,防範農村公益電影騙補現象,已經不只是個案,需要在系統性的監督層面有更為整體的改進。

從內江的騙補案例來看,一些監督漏洞顯而易見。比如,公訴機關出示的證據中,有村幹部作出證言稱,有放映員一次拿多張回執單到村委會蓋章,自稱是一式多份。此外,還有多名村幹部稱,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回執單有時是一個月甚至一年一簽訂,沒有每次核實真實性。因此,當地給出的改進方法主要是增加審核強度。如在回執單監管方面,除了每場放映後需在回執單上留存一名村民電話,放映員的放映計劃也需要鄉鎮黨委宣傳委員簽字確認。

不過,僅有這樣的針對性監督堵漏或許仍不夠。一方面,騙補現象在數年內大面積發生,除了制度上的監管漏洞和放映員故意操作,是否也存在監管上的失責和“內鬼”的配合?如果內部的問題不查清,外部的監管環節再增強,也可能遺留漏洞。另一方面,不管是提升公益電影的放映質量,還是杜絕騙補,不能把村民的監督作用拋在一邊。

農村公益電影已實施了多年,但在一些地方,不少村民根本就不知道有此惠民工程。至於具體的放映標準,包括放映時間、場次,一般村民更是不知情。村民作為公益電影的觀眾和受惠者,他們理當享有最大的知情權。如果連他們對相關政策和操作都完全處於“不知情”的狀態,這顯然為騙補和各種貓膩預留了極大空間。

另一方面,未能重視村民的主體作用,除了放大騙補漏洞,也讓公益電影的質量和效果大打折扣。此前就有媒體報道,一些地方的農村公益電影片源選擇不靈活,觀影人群減少。因此,公益電影下一步到底該如何放,還是得多從村民的視角來考量,既要壓縮騙補空間,也要提升放映質量。除此之外,在放映員騙補的另一面,還存在一些放映員不能及時拿到補助或者補助標準和國家標準不符的現象,這些問題同樣應該正視。

如果說增加放映環節的審核和“留痕”是一種橫向監督的強化,那麼,打通村民對公益電影的知情障礙,則是同樣亟待強化的縱向監督。說到底,公益電影如何放,如何保質保量,作為受益對象的村民得有發言權。如此,這項惠民工程的效果才能不打折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