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薄西山,薄暮冥冥”,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為何會逐步凋零?

引言

歐洲中世紀,也被稱為“歐洲的中古時代”,這個詞彙在很多人的心裡是美好的,眼前會不禁浮現出一幅令人嚮往的畫面:溫文爾雅的騎士、衣香鬢影的貴婦、觥籌交錯的宴會等等,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日薄西山,薄暮冥冥”,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為何會逐步凋零?

文藝復興以來,很多學者形容中世紀的歐洲時,習慣於用“黑暗”“文化倒退”等詞彙,對於這個時期的基督教文化更是嗤之以鼻,認為是“人類的災難”“價值寥寥”,其實不然,基督教文化正是在中世紀進入了輝煌繁榮期,並且取得了很多讓世人驚歎的文化成就,比如“騎士文學”、“哥特式建築”等等,然而在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文化逐漸呈現出了衰落之勢。

封閉愚昧的氛圍包圍著西歐,在基督教會的推波助瀾下,一場文化復興的暗流悄然湧動

14~16世紀爆發的意大利文藝復興,被人們看做是歐洲中世紀與現代文化的分水嶺。

在這場運動發生以前,整個歐洲都處於一個封閉矇昧的氛圍中,於是一股文化復興的暗流悄然湧動

這股文化復興的暗流與基督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為此後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公元5~8世紀,蠻族入侵,歐洲處於一個“黑暗時代”,作為文化接力手和文明傳播者,基督教會一方面傳承著古老的文明,另一方面又在用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來洗滌蠻族的野性。

“日薄西山,薄暮冥冥”,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為何會逐步凋零?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最初的文藝復興運動是由查理曼帝國的統治者推動的,但是讓整個歐洲免於湮滅的還是基督教會。正是由於基督教會在充斥著愚昧無知的時代裡,保留了古典文化的火種,才讓蠻族文明教會成為了可能。

中世紀,日耳曼蠻族作為侵略者進入西歐,他們試圖用北方森林中帶來的野蠻習俗取代羅馬世界的文明制度,在當時的人們無動於衷的時候,基督教會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

基督教會,當時唯一有教養的教師,用上帝的名義將一種扭曲了的古典文化傳播給蠻族,並注入了他們的思想和靈魂中,使這些原先充滿著野性的蠻人逐漸放棄野性,走上了一條文明化的道路。

在當時的西歐封建社會中,基督教的精神---唯靈主義深入人心,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王公貴族,人們都將基督教的信仰當成是至高無上的真理來對待並且加以維護。小到個人生活,大到國家的行政,都被打上了一層基督教信仰的深深烙印。

中世紀時期西歐人們在物質生活上並未抱有太多的奢望,長期停滯不前的生產力水平,封閉愚昧的文化思想,加上內心對現實世界的深深不滿,這些都極大的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力,人們的心中並沒有社會進步的觀念。

“日薄西山,薄暮冥冥”,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為何會逐步凋零?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生活是枯燥乏味的,而宗教活動就是生活的調味劑,觀看宗教劇的演出、舉行一場浩大的節慶遊行是當時的人們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樂趣了。

人們心中對於天國的幻想與現實黑暗的強烈反差,被知識分子們置於當時的一切文化作品中,在“騎士文學”和“哥特式建築”中尤為突出,整個西歐都處於一個基督教特有的“痛苦的極樂”的精神範圍之中。

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歐洲的大學起初是產生於教會的母體之中,然而後來卻成為了傳播先進思想的地方,在“加洛林王朝的文藝復興”時期,查理曼大帝鼓勵擴大教育的範圍,讓一些與基督教會有關的教堂等等承擔起教育的責任。

總體上而言,12世紀的西歐社會,已經漸漸從蠻族入侵造成的愚昧無知中走了出來,這與基督教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由於基督教會對於各種文明以及先進思想的大力推動,才讓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源源不斷注入歐洲。

有著如此影響力的基督教會,為何會在中世紀晚期逐漸有了衰落之勢呢?

戰爭與災難頻繁爆發,社會混亂不堪,加之思想觀念的扭曲,基督教會屢屢失勢

  • 社會動盪不安,災難和戰爭頻繁爆發
“日薄西山,薄暮冥冥”,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為何會逐步凋零?

中世紀晚期,社會處於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這是基督教會文化衰落的外部原因,在這個時間段內,歐洲頻繁爆發戰爭和災難。

英國與法國的戰爭持續了百年之久,一直從中世紀中葉延續到了十五世紀。

戰爭的持續時間如此之長,導致了英國和法國的經濟狀況都大受影響,對於兩國的人民來說也是一場災難,這場戰爭的結束之時也一度被認為是中世紀結束的標誌。

除了戰爭的爆發,災難和疾病也是導致社會混亂的原因,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黑死病,也在歐洲盛行。

這場疾病的直接結果是導致了歐洲人口急劇減少了三分之一,這不僅嚴重打擊了當時歐洲的社會結構,最為主要的是削弱了封建以及一些教會的勢力,使得當時支配了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地位被動搖

災難和戰爭的發生,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了傷害,這也間接促成了後來的意大利文藝復興以及宗教改革。

  • 經院哲學凋零,教皇權力瓦解,宗教文化逐步衰落
“日薄西山,薄暮冥冥”,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為何會逐步凋零?

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會衰落的內部原因是宗教本身的衰落

在當時的西歐社會,基督教的影響範圍十分廣闊,在當時的人們心中佔有極高的位置。

歐洲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與基督教息息相關

然而到了中世紀晚期,由於經院哲學凋零,教皇權力瓦解,再加上精神權威的動搖,以及宗教實行改革, 導致了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再加上人們本身民族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得基督教會對人性的控制完全喪失,這從根本上撼動了中世紀的思想根基,也為此後文藝復興中“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思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 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

中世紀晚期,莊園經濟逐步走向了衰落,與此同時,歐洲商品經濟卻蓬勃發展。

“北歐人的擴張給割據的歐洲帶來了活躍的商品交換。”

在十字軍東征的時間裡,歐洲的商業藉助教俗勢力的支持而得以快速發展。而莊園經濟的衰落,其直接影響就是使得封建制度中的政治關係逐步走向凋零。

在這樣的環境下,教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使得教會在精神上的壟斷力逐漸消失,基督教走向衰落。

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基督教會的衰落腐敗成為必然

伴隨著中世紀晚期的基督教會逐步衰落,在文化方面也逐漸呈現出了凋零之勢。

“日薄西山,薄暮冥冥”,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為何會逐步凋零?

起初,基督教是以包容性的原則逐步成為當時社會的意識主流,並長期主導控制著西歐的文化領域方面,至中世紀後期,這種包容性逐漸削弱

隨之而來的是逐漸呈現出一種封閉的模式,用一種“暴力”的方式企圖將所有的異端都剷除乾淨。隨後的數百年裡,包括巫師、猶太人以及一些科學先驅在內的人都被視為“異端”而遭到了迫害。

當時得了羅馬教會一方面極力鎮壓這些所謂的“異端”,一方面又擔心受到異端的威脅,兩種思想相互摩擦,造成了一種心理危機的惡性循環。這種心理也從側面反應了中世紀晚期基督教會的衰落。

中國有句古話:“盛極必衰,否極泰來。”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會長期引導著西歐人民的思想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久而久之,這種興盛必然會衰敗,這是後期基督教會走下坡路的本質。

至中世紀晚期,以法國為代表的民族國家勢力不斷壯大起來,這些國家在利益上的追求,以及羅馬教廷的分歧都處於一個不斷上升的趨勢,這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激烈的教俗鬥爭。

鬥爭的直接結果就是使得基督教會瓦解分裂,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權威的崩潰。

中世紀基督教會的衰落表現為基督教文化的神聖內涵不斷流失,最終淪為了現實中政治鬥爭的籌碼。

結語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會曾有過燦爛輝煌,但是其衰落是必然,究其原因,是因為基督教文化中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即理想的美好與現實的殘酷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這種反差深深刺激著當時的人們,一種無法剋制的痛苦的自我分裂逐步侵佔的人們的內心。

基督教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它的興盛和衰落標誌著封建制度的消逝以及民族國家的欣然崛起,透過現象看本質,中世紀基督教會的衰落其實在根本上推動了歐洲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西歐中世紀史》

《世界史綱》

《文藝復興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