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當然就不必費此操辦了。只要我默默遞出酒杯,您接過靜靜送入喉嚨即可,非常簡單、非常親密、非常準確。”

在村上春樹的遊記《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前言當中,村上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於是在寫下第一篇關於威士忌的文字時我就借用了書名作為標題。

當然,如村上文字描述的這個場景,對威士忌本身確能有最直觀的印象,但要說能感受到遞出酒杯這人對於威士忌的喜愛,那可未必,甚或還會被嚇跑,畢竟村上在書中推崇備至的艾雷島產威士忌,並不是所有人一開始都能接受的。艾雷島威士忌大多以泥煤味著稱,就如我身邊的朋友,喝威士忌的大有人在,若說能接受並喜歡這種風格的,也只寥寥數人。

艾雷島,也有翻譯成艾拉島或艾萊島的,是蘇格蘭威士忌協會(SWA)認可的五大產區之一,民間也有六大產區的說法。

五大產區分別是低地(Lowland)、高地(Highland)、斯佩賽(speyside)、坎貝爾(Campbeltown)、艾雷島(Islay)。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六大產區則是加上由朱拉島(Jura)、艾倫島(Arran)、斯凱島(Skye)、奧克尼島(Orkney)、茂爾島(Mull)所組成的Isle(島嶼區)。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蘇格蘭威士忌產區劃分的初始目的是稅收,早期酒廠多集中在地勢平坦人口密集的低地,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在之後開徵的麥芽稅導致很多酒農無法生存,轉而躲到島嶼及高地這些人跡罕至的場所釀酒,所以經常能看到蘇格蘭威士忌品牌名稱中有glen和ben開頭的命名,glen是山谷,ben是山峰,基本都和酒廠所在地有關,例如斯佩塞的利威河谷以及英國最高峰本尼維斯。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為了減少非法釀酒同時增加財稅收入,從西部的克萊德灣(Firth of Clyde)到東部的泰斯灣(Firth of Tay)橫穿整個蘇格蘭劃定了高地和低地的分界線,界線以北為高地,以南為低地,高地按照蒸餾器數量收稅,低地按照酒的體積收稅,並且由於高地之前的私釀酒農不受法規限制,所使用的生產設備和流程五花八門,為了便於將高地酒廠合法化,也就對這些歷史遺留問題默許了,令高地酒廠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如今,產區成為威士忌風格的代名詞,各個產區的威士忌都有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風格特質,當然這些特質並不絕對,但可以根據這些特質對各產區的威士忌有個基本概念。

Ⅰ 低地(Lowland)

低地目前最出名的品牌是保持三次蒸餾傳統制法的歐肯特軒(Auchentoshan),以及位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附近的格蘭昆奇(Glenkinchie),風味柔和是低地產品的顯著標志。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Auchentoshan)


Ⅱ 高地(Highland)

由於高地覆蓋範圍太廣,還以斯佩賽地區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區域。

東部高地的酒廠,口感甘醇濃郁,格蘭多納(Glendronach)、格蘭卡登(Glencadam)、皇家藍勳(Royal lochnagar)都是這個區域的知名品牌。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Glendronach)



西部高地僅有兩家酒廠,被Nikka收購的本尼維斯(Ben Nevis)和帝亞吉歐旗下的歐本(Oban)。本尼維斯在被收購之後開始偏向日式威士忌風格,歐本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酒廠一直保持著為大家所熟知的高地風格。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Oban)



南部高地的艾德拉多爾(Edradour)是僅有三名員工的最小酒廠,同屬南部的代表品牌還有艾柏迪(aberfeldy)。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aberfeldy)



北部高地的有著眾多知名品牌,克利尼利基(Clynelish)、達爾摩(Dalmore)、格蘭傑(Glenmorangie)、湯瑪丁(Tomatin)、富特尼(Old Pulteney),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Old Pulteney)



Ⅲ 斯佩賽(speyside)

斯佩塞是全世界威士忌廠密度最高的地區,目前運營中的酒廠總共有50多家,“單一麥芽威士忌中的勞斯萊斯”—麥卡倫(Macallan)就出自這一地區,還有格蘭菲迪(Glenfiddich)、格蘭花格(Glenfarclas)、百富(Balvenie)、格蘭冠(Glengrant)、朗摩(Longmorn)、格蘭威特(Glenlivet)都是非常知名的品牌。

從地理位置來說斯佩塞地區屬於高地,由於酒廠特別密集因此單列為一個產區,斯佩塞和艾雷島、坎貝爾都源起於私釀時期,優質且充足的水源和大麥原料吸引了大量私酒釀造者,調和威士忌的興起及19世紀末讓產品和原料運輸更加便利的蘇格蘭鐵路開通,讓斯佩塞一直到現在都保持繁榮景象。

斯佩塞這個產區的酒廠實在太多了,同一品牌威士忌都有不同風格的產品,更不用說這為數眾多的酒廠,所以很難用一個統一的描述來說明斯佩塞地區的風格,共通點就是這裡出產的威士忌通常都具有複雜而多層次的味道。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Macallan Valerio Adami 1926 60YO)



Ⅳ 坎貝爾(Campbeltown)

”Capital of the Whisky World.“

這是在歷史上最輝煌時期,人們對坎貝爾的稱呼,依託海港的優勢,同時又有豐富的煤礦和泥煤資源,天時地利讓坎貝爾迅速成為威士忌產業的中心,這裡一度活躍著數十家酒廠。蘇格蘭鐵路的興起讓坎貝爾失去了地利優勢,再加上一戰和美國禁酒令時期對威士忌銷量的打擊,坎貝爾迅速的衰弱,與之相對的就是斯佩賽的興起。

由於坎貝爾之前僅餘兩家酒廠,屬於J. & A. MITCHELL家族的老牌酒廠雲頂(Springbank)和時不時斷供的格蘭帝(Glen Scotia),若不是J. & A. MITCHELL家族將另一家已停產的酒廠格蘭蓋爾(Glengyle)買下並恢復生產,勉強維持這一產區有三家酒廠的局面,幾乎要被蘇格蘭威士忌協會從產區列表中除名了。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格蘭蓋爾酒廠)



創立於1828年的雲頂,號稱是唯一一家從發麥步驟一直到最後裝瓶都在自家完成的酒廠。旗下有三個各具特色的品牌,經典的雲頂(Springbank)、淡雅的哈索本(Hazelburn)以及重泥煤味的朗格羅(Longrow)。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Springbank)



Ⅴ Isle(島嶼區)

朱拉島(Jura)

朱拉島上僅有一家以島為名的酒廠,出產的威士忌不乏一些神神叨叨的名稱,比如“迷信”、“預言”,都和島上的古老的傳統或傳說有關。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Jura 酒廠)



相比起威士忌,讓朱拉島更為人所知的是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1984》,這部小說的大部分內容是作者1948年在朱拉島上完成的。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1984》 喬治·奧威爾 著)



艾倫島(Arran)

艾倫島上同樣也只有一家酒廠,同樣以島為名,曾經艾倫島上也有數量眾多的酒廠,但早期酒廠在1837年之前就都已關閉了。Arran是家開設於1995年的新廠,使用小型蒸餾器,和雲頂一樣不添加焦糖色,目前還沒有高年份的酒,但基礎款素質已經不錯。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艾倫酒廠)



斯凱島(Skye)

泰斯卡(Talisker)座落的斯凱島是個非常原始的小島,在蓋爾語中“Skye”的意思是長著翅膀的島,終年下雨迷霧不散,泰斯卡的名字源於挪威語“ThalasGair”,意為“傾斜的岩石”,建立於1830年。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泰斯卡酒廠)



“Made by the sea”的泰斯卡威士忌是斯凱島的代名詞,泰斯卡威士忌具有強烈的個性,有人用“如火山爆發般猛烈”來形容,帶有濃厚的煙燻和海洋的味道,卻又比艾雷島的威士忌易於接受。權力的遊戲主題威士忌選用了泰斯卡來作為葛雷喬伊家的代表。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Made by the sea)



奧克尼島(Orkney)

奧克尼是片群島,有兩家酒廠,位於奧克尼群島最大島嶼的斯卡帕(Scapa)和地球最北端的蘇格蘭威士忌蒸餾廠——高原騎士(Highland Park)。

斯卡帕在較早之前一直是以調和威士忌基酒供應為主,推出自有品牌的威士忌時間並不長,香草、花香和微微的海潮氣息組成斯卡帕的複雜口感。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斯卡帕酒廠)



島嶼區歷史最悠久的高原騎士,建立於1798年,標榜維京文化,發佈的各種產品都以這個主題命名,比如維京勇士系列、維京傳奇系列,包裝設計也極盡渲染氛圍之能事,先聲奪人,還沒喝就已經被這格調吸引了,當然高原騎士也並不只是樣子貨,堅持地板發麥等傳統手法,在用桶上也是不惜血本,造就了高原騎士的過硬品質。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高原騎士 50年)



茂爾島(Mull)

與高原騎士同樣在1798年建廠的託巴莫利(Tobermory),也是茂爾島上唯一一家威士忌蒸餾廠,蒸餾後的威士忌原酒送到達丁斯頓裝桶,再轉到艾雷島的布納哈本進行陳年。旗下兩個品牌,無泥煤的託巴莫利(Tobermory)和帶泥煤味的利德哥(Ledaig),各佔據酒廠50%產量。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Tobermory)


Ⅵ 艾雷島(Islay)

“有許多人特意在惡劣的冬季跑來這荒僻的海島,他們獨自趕來,租一間別墅,不受任何人打擾地靜靜看書,把氣味好聞的泥炭放進火爐,用低音量聽瓦爾第的磁帶,在茶几上放一瓶高檔威士忌和一個玻璃杯,拔掉電話線。眼睛追逐文字追得累了,便合起書放在膝頭,揚起臉,側耳傾聽濤聲雨聲風聲。也就是說,他們是無條件地接受壞季節並加以把玩。”


村上是艾雷島的鐵桿粉絲,在書中,七成的部分都在談艾雷島,艾雷島的威士忌以泥煤味著稱,但並不表示島上出產的威士忌都有泥煤味,例如布納哈本、卡爾里拉、布赫拉迪都有為人稱道的無泥煤產品。

艾雷島靠近蘇格蘭西海岸,把2018年才建成投產的最新酒廠阿德納侯(Ardnahoe)算上,這個面積不大的島嶼上聚集了九家威士忌酒廠。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Ardnahoe)


在阿德納侯之前,2005年開廠的齊侯門(Kilchoman)是島上最年輕的酒廠,其餘幾家都有百年以上歷史。齊侯門也是家固執的堅持著傳統制酒手法的廠商,所有生產工序都在自家完成,謙虛的自稱為農場作坊,出產的產品已暫露頭角。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Kilchoman)



島上曾經“最年輕”的兩家酒廠都有120年以上的歷史,布赫拉迪(Bruichladdich)和布納哈本(Bunnahabhain)都成立於1881年。

布赫拉迪在標新立異這件事情上非常優秀,這裡完全沒有貶義,他家的“泥煤怪獸”即使是不怎麼喝威士忌的都可能聽過名頭,同時對各種大麥原料和陳年用桶的嘗試,包裝的年輕化設計,都讓布赫拉迪吸引到了更多的目光。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泥煤怪獸 9.1)



布納哈本則是艾雷島上的異類,主要出產無泥煤味的產品,但他們家同樣也有符合大眾印象的艾雷島產品,帶泥煤味的“Moine”系列。早期作為調和威士忌的重要供應商,布納哈本擁有的生產設備和原酒儲存倉庫都是島上數一數二的。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Bunnahabhain Moine)



歷史最悠久的波摩(Bowmore)誕生於1779年,出產的酒屬於相對平和的中度泥煤口味,至今仍保持著傳統制酒流程,專業的技術和嚴謹的態度讓波摩不論在業界還是愛好者當中都有良好口碑。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輩分僅次於波摩的,是艾雷島南部泥煤三傑,阿貝、拉弗格和拉加維林。

阿貝(Ardbeg),1798年建廠。愛好者們將阿貝稱為世界上最純正的泥煤味威士忌。使用Port Ellen發麥的麥芽,含有充足的泥煤煙燻味。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Ardbeg)



1815年誕生了查爾斯王子最愛的拉弗格(Laphroaig),緊隨其後的是拉加維林(Lagavulin),1816年。拉弗格和拉加維林在蒸餾和選桶方面都有各自的堅持,拉弗格使用特色的細頸蒸餾器,拉加維林則堅持拉長蒸餾時間的緩慢蒸餾法,拉弗格為保持大麥風味,堅持使用波本桶,拉加維林則為了減少桶對酒的影響選擇已使用過三次,並重新組裝,瀕臨廢棄的波本桶。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Laphroaig)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Lagavulin)


卡爾里拉(Caol Ila),1846年。整個艾雷島規模最大的一家蒸餾廠,出產的威士忌90%以上作為調和威士忌的基酒,只有少部分作為單一麥芽威士忌裝瓶出售。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2

(Caol Ila)



初次接觸艾雷島泥煤威士忌,村上的描述大概能概括最常見情況了:“喝第一口時,你可能覺得奇怪:這是什麼啊?但第二口時,你大概就會這麼想:恩,有點怪,但不壞麼!果真如此,我可以以相當大的概率斷言——第三口時,你肯定會成為艾雷島單一麥芽威士忌迷。”

有人說,喝單一麥芽威士忌,最終都是要“上島”的,說的就是最終都會迷上艾雷島產威士忌,雖不中,亦不遠矣,就目前嘗試的一些艾雷島酒,阿貝、拉加維林、布赫拉迪、齊侯門我都挺喜歡的,但還沒到非艾雷不喝的程度 :)

最近又跌入亂買酒的泥潭,加上前不久分期樂9月大促屯的,已經囊括蘇格蘭所有產區了,要收收手,不然喝到明年都喝不完了 :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