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為什麼被有的人不看好?

氣息秀


老師—這個職業從小接觸的時候就是被歌頌為那種天底下最神聖光輝的職業,是“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典型代表,其實一位好的老師可以配得上這種稱謂,可是總會有不和諧的聲音!

一是現在社會現實,比較功利性,很多老師從早到晚,累死累活,卻工資不高,更多是奉獻型,看上去不是很高端錢多的職業,國家也沒有大力去扶持老師,老師也需要規規矩矩,條條框框的生存,所以很多家長會給孩子灌輸這種思想,覺得老師職業不值得選擇!

二是現在的老師作為學校的代表,和學生作為家庭的代表越來越衝突和矛盾,學校為了升學率,為了口碑,對老師進行施壓,老師也只能對學生比較嚴厲,甚至會有小小懲戒,然而學生現在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眼裡是含在嘴裡怕化了的那種,即使孩子是錯了,都會動不動去投訴,不理解老師的嚴厲行為,在後背講老師的壞話,無形中也給孩子灌輸了,曾經他們尊重的老師也會慢慢變得輕蔑,變得毫無規矩可言!這樣的風氣怎能教導一個尊師重道的人才!

三是歷史遺留下的問題,歷來都是做官才是光宗耀祖,才是讓人尊敬的職業,甚至都是“臭老九”的帶有侮辱性的稱呼,這種當時被當作反派,極右分子,這種思想有些甚至遺留到現在,覺得當公務員,國企等才是好職業,好未來,又輕鬆福利也高,即使教師也是帶編制的,但是也沒有那麼被看好!

但是這個世上,還是有很多老師讓人尊敬和敬佩的!


輚丫蚩1


關於這個問題,我以前已經寫過了一個系列,其中《拉了一輩子犁,快到地頭了。教師是頭牛?》,好像也在《頭條》上發表。我在裡面已經有了論述,這裡就不多解釋。下面,我簡單地說說我的觀點:

第一,觀念的問題。

自古至今,教師地位一直不高。教師行“九”,位於上九流的第九位,屬於最末,這就是人們口裡的“臭老九”的來歷。

大家熟悉的“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就是南宋臭名昭著的秦檜說的,這是他的親身體會。當初,其未髮際的時候,當過私塾先生,也就是教師,體會到了當教師的滋味,一怒之下,發奮讀書,於是,就有了這句名言。

其實,就連“至聖”孔子,當教師,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學而優則仕”,說的很明白,讀書是為了當官的。你當個教師,算什麼?

第二,收入的問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在初中就學了。收入的高低,直接影響你的社會地位。

關於這個論點,有太多的論據了,都不好意思舉了。在我的文章裡,有太多的篇幅介紹了這個問題。

最簡單的例子,看看身邊的人,特別是九零年以前的教師,有幾個娶到心儀的對象?“嫁個幹部有權,嫁個工人有權,嫁個教師丟臉”,就是真實的寫照。

天可憐見,八十年代的大學生,還算是“天之驕子”,一旦沒有所謂的關係,脫了教師這張皮,一直到兩千年以前,有幾個混的如意?

第三,社會對教師要求太高了。

教師,就是個職業,別拔高,別道德綁架,真的,都不容易。

第四,發展前途有限。

是乎,教師就該清貧,就該視錢財為“阿堵物”,才能滿足某些人的陰暗心理,結果導致現在的局面,讓人唏噓。

教師是事業編,有一道明顯的天花板,想突破,難上加難。關於這一點,不說也罷。

好了,時間已晚,就說這幾句,希望說明問題,再見。


樂天知命故不憂


教師地位雖有所提高,但在現實生活中,仍不被大多數人(不是有的人)看好,細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社會地位的原因

1.進入封建社會後,教師地位就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到明清時代,更是每況愈下。那時教師地位的低下從"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的傳言中可見一斑,清代鄭板橋也曾用"教書原來是下流,傍人門戶度春秋"的打油詩刻畫過教師地位的尷尬。

2.新中國成立後,教師地位沒有根本性改變,特別是文革期間,教師人格受侮辱,尊嚴受殘踏,被人稱為"臭老九"。改革開放以來,儘管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但仍不盡人意,根據中國教育報所做的2019年教師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社會地位感知方面,近七成教師認為社會不尊重教師職業。

3.教師職業缺乏良好的發展前景。教師職業由於一眼就可以望到頭,整天打交道的都是小孩子,手中無權,袋中無錢,所以,男孩子一般不願從教,近5年,我縣錄取了240名公費師範生,其中男生僅19人。男孩子從教,有的連對象都找不到。

二、經濟待遇的原因

1.大部分教師工資僅能解決溫飽問題。目前,教師工資較以前雖有了很大提高,也基本上能兌現,但既是如此,大部分教師也僅能維持溫飽。我縣教齡5年內的教師,年收入不足3萬,教齡20年內的教師,年收入不足5萬。

2.工資收入同公務員和其他企事業單位同齡員工相比有較大差距。教師工資不僅與公務員、警察、電力系統職工、菸草系統職工等無法相提並論,就連以前待遇差不多的醫生也無法比,我縣縣人民醫院醫生,就連剛參加工作的月薪也近萬元。

三、工作風險的原因

1.社會對教師職業要求較苛刻,對教師關注度高。歷史上,過於將教師聖人化、道德化,強調教師的社會責任與理想人格,貶低教師的個體生命價值。教師的風吹草動都能引起很多社會性的爭議,尤其是在強大的媒體輿論下,教師往往成為弱勢群體。

2.家長望子成龍心情迫切,對教師期望值過高。社會重視教育是不假,但重視教育並不等於重視教師,家長是把教師理解成不需要獨立人格的教學工具,是按照自己的要求來提供服務的一個工具式的人,當一個人被理解成工具時,何來尊重?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教師的地位低下是可以理解的。

3.片面追求升學率,學校對教師壓力較大。為了學校的聲譽和校長的業績,學校對教學質量實行排名,並將教學質量作為教師評優晉級,績效工資發放等的主要依據,教師工作壓力較大,所以,部分年輕教師工作一段時間後,有的乾脆選擇辭職。

4."校鬧"頻頻,教師動輒得咎,有時甚至還有生命危險。作為弱勢群體,學生打罵教師後,大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還被學生、家長、媒體“倒打一耙”而蒙羞受辱。反過來,如果學生出了事,不管在校內還是校外,教師都脫不了干係,如此這般,教師怎敢揚眉吐氣地從事本職工作,社會地位又從何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