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


三國之主曹操、劉備、孫權,縱橫捭闔,權謀幹略,出類拔萃,堪稱當世英雄。孔明、荀或、魯肅以其超人的智慧,描繪三國宏圖,促使三分鼎足,不愧稱三國時代傑出的三大戰略家。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則有周瑜、陸遜、郭嘉、程昱、司馬懿、龐統、徐庶等輩;勇而有謀,武功顯赫,則有關羽、張飛、黃忠、趙雲、張遼、徐晃、徐盛、朱桓之流;兩才相當,棋逢放手,則有姜維、鄧艾和羊祜、陸抗之徒。


勇冠三軍,驍銳莫當,蜀有馬超、魏延,魏有許褚、典韋,吳有甘寧、太史慈。不辱君命,鄧芝、趙諮可謂善於外交。文采風流

,蔡邕、王粲、禰衡,曹植、楊修亦一時之絕。三國人才濟濟,不勝枚舉。讀 《三國演義》宛 如入中國古代人才展覽總館,歷代各種人才,在此莫不具備。不禁令人驚歎:三國何其多才!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三國人才濟濟主要是君主善用人

  三國人才如此眾多,而一些朝代卻廖廖無幾,是否“造物者”偏愛於三國?其實,“天涯何處無芳草”。西晉文學家左思《詠史》詩中則指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意即哪個朝代沒有奇才,只不過是被埋沒罷了。


  為何被埋沒?或因無機遇,或因君主不會用才。人才之湧現,多在亂世或盛世,在腐敗的朝代人才是難於發揮作用的。盛世之所以多才,是因盛世不是上帝安排,而是靠人去改天換地,沒有眾多治世之才是難於出現盛世的。亂世,是大動盪、大分化、大轉變的時期,


舊的統治者已不能再統治下去了,它統治的基礎——皇親國戚、各級官吏等已腐朽不堪,這些人大多是碌碌庸人,無所作為,他們既無力挽狂瀾於既倒,也無本事獨樹一幟,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滅亡的命運。這時草澤英雄紛紛崛起,逐鹿中原。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要圖天下,必須有人才,故獨霸一方革主大多能禮賢下士,千方百計蒐羅人才,所以說這正是用才之秋,也是人才得以脫穎而出的良機。三國曆史正好證明亂世出英雄這個真理。如非亂世,織草履出身的劉備何能稱帝西蜀?如非亂世,宦官之孫曹操何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若非亂世,一縣吏之孫孫權何以威鎮江東?


  雖說亂世出英雄,但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7次分裂時代,為何人才以三國最多,最引人注目?這是因三國之主曹操、劉備、孫權都善於用人。他們在其割據的地區竭力發掘人才,可說是蒐羅將盡,被埋沒的不多。因此,湧現眾多人才的時代,一是機遇,二是君主要善於用人,二者缺一不可。而三國人才最引人注目.與《三國演義》作者生花妙筆的描述也有關係。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正確評價人始能正確用人

  三國用人藝術,是我國古代人才學的珍貴遺產。認真進行研究,對於用人是大有裨益的。研究三國用人藝術,要從正確評價人才入手,因為能正確評價人始能正確用人。而要正確評價人才,首先必須實事求是,決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劉備用孔明,可說是善於知人、用人,孔明確是當世奇才個了不起的英雄。可是,因孔明未能實現其北伐宏圖,人們頗多異議。有的說他六出祁山,所得只不過三郡,勞而無功,說明他非大才:有的說蜀國人才短缺,致使“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可見他不善於用人。


孔明是蜀國的關鍵人物,他輔佐劉備開始是謀主後當丞相,劉備逝世後他是實際的執政者,蜀國強弱跟孔明當然大有關係。但不能以成敗來衡量孔明,把他的優點說成缺點,從而否定這個傑出的戰略家。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在用人方面,孔明不拘一格,能因才任用,故陳壽說,“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三國志·蜀書·費禕傳》)許靖是大名士,但沒有多大實際能力,劉備入川后原不想用他,孔明因許靖海內知名,用他可擴大影響,吸引更多人才,故力勸劉備任用,劉備乃拜年已70的許靖為司徒。魏延、楊儀兩人很有才能,因魏延“性矜高”,楊儀“性狷狹”,兩人都不能團結人,他雖依靠這一武一文為軍中左右手,卻沒有任為繼承人。


孔明每次出征,治理蜀中事務都委託德才兼備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孔明逝世後,蔣琬、費禕先後管理蜀政,使敵人不敢窺視西蜀,邊境無虞達29年。至於孔明未能取勝,這主要是由於客觀形勢的原因。當時魏國兵力、人力都比局國多3倍以上,經濟力量也比蜀國雄厚得多,其統帥又都足智多謀。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戰爭是人力,物力、智力的較量,而魏、蜀兩國人力、物力如此懸殊,智力又不相上下,蜀國是不存在取勝的客觀形勢的。但是孔明以5萬兵力能採取攻勢,使魏國駐守秦川前線的20多萬大軍只能堅守,其主將司馬懿不得不忍恥接受巾幗婦人之衣,如果孔明沒有超人的軍事才略,何以臻此

!因此,以成敗論英雄,是不能正確認識孔明這個奇才的。


其次,要正確評價人才,要有一分為二的觀點,決不能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對於人才的評價,不能僅從其人道德品質方面去考察,而更重要是要看他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曹操是一個十分殘忍又具有雄才大略的奸雄,既有過也有功,對社會發展還是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的。他在用人方面也有其過人之處。


曹操不念舊惡,唯才是舉,因而過去的仇人與敵營的人,都奔集於他麾下,為他獻智效勞,終於統一北方。如果曹操老是計較個人恩怨,用人吹毛求疵,則不能圓結更多的人為己用,也許他將變成孤家寡人,一事無成。有人因曹操秉性奸詐,連他的雄才大略也一概斥之為邪惡,那是片面的。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再次,要正確評價人才,要對具體人做具體分析,決不能用一個框框來衡量天下之才。世上沒有萬才具備的人,有人精於此而粗於彼,孫權未見出奇謀,但能任賢舉能,集“眾智”、“眾力”於一身,故成一代明主。周瑜雖不衝鋒陷陣,但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被譽為英明的統帥。馬謖任主將不行,卻是個有智計的謀士。馬超不善謀略,卻是驍銳莫當的勇將。故用人要量才錄用,不要強用其所不能。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用人攸關國家興亡

  能否用人,對國家之興亡至為重要。三國之興,與曹操、劉備、孫權善於用人大有關係。劉備”三顧草廬”,孔明感其知遇之恩,做出隆中決策,為之效忠竭智,才能由弱變強,稱帝西蜀;孫權善於用“眾智”、“眾力”,聽從魯肅的“榻上策”,故能鼎足江東;


曹操虛心求教於荀或,遵其“深根固本以濟天下”、“堅守官渡待變”之策,方能稱雄北方。東漢末年,逐鹿中原的不乏其人,為何只存下三國,而其他人都被消滅了,不善於用人是個重要的原因。袁紹雄踞四洲,兵多糧足,謀士如雲。官渡之戰,他的兵力比曹操強得多,勝利本應屬於他,因他既不聽田豐、沮授之諫,又不從許攸之策,疑其所不當疑,決其所不當決,於是貽誤軍機,被動挨打,以失敗告終。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劉表居用武之國,擁九洲之眾,因其“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又無宏圖大志,滿足於現狀,只能是他人俎上之肉,任人宰割,荊州被分解是必然之理。呂布被稱為無故將軍,效忠於他的陳宮,為他盡智獻謀,他當耳邊風,對面諛而通敵圖他的陳珪父子,卻言計聽從。


在被曹操圍困的危急關頭,他不依靠張遼等猛將以擺脫險境,而是想憑他的方天畫戟和赤兔馬以保妻子安全,結果還不是被曹操所擒,腦袋搬了家。後來三國之亡,也是因用不得其人之故。劉禪寵信黃皓、曹魏重用曹爽、孫皓任用岑昏等一小撮佞臣,都加速了蜀、魏、吳的滅亡。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善用人者都採取”五湖四海”政策

  縱觀三國曆史,凡善於用人者都採取“五湖四海”的政策。曹操的“唯才是舉”實是這種政策的體現。如荀彧、郭嘉、賈詡原是曹操敵人的謀士,張遼、徐晃是亡虜,于禁、樂進是行伍出身,都被曹操所蒐羅,加以提拔重用,才得顯姓揚名。


孫權用人也如此。他不僅重用吳郡人顧雍等,對於避亂江東的廣陵人張紘、琅邪陽都人諸葛瑾等,也都重任。劉備取蜀後,除以隨之入蜀的荊州人士為骨幹外,對於原有益州、東州人士,即便是劉璋的親疏,都量才錄用。孔明在團結這三州人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三州人士團結在劉備的周圍,擰成一股力量,對鞏固蜀國政權起了巨大的作用。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用人不計恩仇,是曹操、劉備、孫權的共同點東漢末年,群雄對立,或友或敵,很難固定,人與人的關係是十分錯綜複雜的。如果以恩仇做為用人的界線,決不能團結更多的人,也對事業不利


因此,曹、劉、孫用人,對事業有利的,雖仇也用。張繡曾殺曹操長子、侄兒、愛將,後他再降,操也納之。劉巴為劉備宿怨,他取蜀時為團結益州人士,也不計較其既往而用之。甘寧曾結怨於孫權,後他來降,權不咎其過去,甘寧因此拼力很效,屢立奇勳,成為東吳猛將。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用人唯親的惡果

  用人唯親的惡果,在《三國演義》中也有深刻的揭露。所謂“親”無非有二,一是認為是“心腹”,二是親屬。用人而限於此,人才必然是有限的。所謂“心腹”,大多是佞巨,這些人只看其主子限色辦事,為達到個人私利,往往瞞上欺下,他們是成事不足,敗享有餘


東漢末朝桓、靈二帝,寵信宦官,造成天下大亂,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裙帶關係而成為權貴的,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常見的事。這些人大多不學無術,是碌碌無能的庸才,一旦掌握朝政,必然把它弄得一塌糊塗。何進原是屠屍,因妹妹貴為皇后面被封為大將軍,正是在這個雙料草包的手裡,使漢朝名存實亡。用人唯親即使是曹操、劉備也在所不免,如曹操用夏候淵丟了漢中,劉備用關羽失了荊州,這對於曹操、劉備雖是個別的事件,但也足見完全擺脫用人唯親也殊不易。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樹立朋黨之害

  樹立朋黨之害給人的教訓也是很深刻的。凡立一朋黨,必有另一朋黨與之對立。朋黨之爭,或一敗,或兩敗俱傷,對國家、對事業都有害無益。當然用人必須依靠骨幹,不過這與樹立朋黨是兩碼事。

因依靠骨幹是為更好團結大多數,而樹立朋黨是為捧一派打擊一派,袁紹因寵愛幼子袁尚,對其黨徒也大加重用,於是自成一朋黨。擁長子袁譚派也就成立一朋黨與之對抗。


  因朋黨對立,內部力量大為削弱,終被曹操所滅。劉表因愛妻而讓妻黨掌握軍權,妻黨必然擁護其妻所生的幼子劉琮,一朋黨於是產生。長子劉琦不甘心失去其法定繼承權,求助於劉備,這又立了一朋黨。曹操南征,繼位的劉瓊不與其兄劉畸協力抗曹,而是為保位投降了曹操,結果不僅丟了荊州,連命也保不了。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知人、薦賢是用人先決條件,知人、薦賢是用人的先決條件。知人才能用人得當,薦賢才能廣招人才。《三國演義》有不少知人美談和用人軼事,如曹操、劉備、孔明、孫權等都 能知人,故能用人;魏、蜀、吳賢士都能輾轉相薦,這是三國人才濟濟的原因之一。他們的知人、薦人的經驗,值得用人者借鑑。


三國人才之眾,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罕見的,堪稱人才學的珍貴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