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時期,如果李鴻章沒命令主力尚存的北洋艦隊躲進威海衛避戰保船,是否會存在清政府勝利的轉機?

眼鏡超人


不會的。關健是中國工業化未完成,工業基礎薄,沒有戰略儲備和功員能力的,肯定失敗。當然了也與清政府腐朽不無關係!


東東雪爾


題主這個問題並不準確,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並沒有命令北洋水師躲在威海避戰保船。

在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再未出海尋找日本海軍與之決戰。很多人把這歸咎於李鴻章,認為是他禁止北洋水師出海作戰,導致把制海權拱手相讓。李鴻章確實曾經給丁汝昌下過命令,讓他不得“不得出大洋浪戰”。不過這只是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損失過大,已經無力和日本海軍主力決戰而已。

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不僅損失了“致遠”、“經遠”等5艘巡洋艦,其他各艦也受傷不輕。像“定遠”和“鎮遠”的錨機、桅杆都被打壞,“定遠”的一門主炮也在戰鬥中受損。“平遠”的主炮也被打傷。而傷勢最重的“來遠”則後甲板完全燒燬。

由於北洋水師的修理基地旅順船塢設備有限,工人數量不足,所以北洋水師的維修工作緩慢。到10月16日,差不多黃海海戰爆發後的一個月,北洋水師受傷較輕的各艦都只進行了簡單的修補,拆除了受損的部件,受損的炮械都未更換。“來遠”則還爬在船塢裡無法動彈。加上炮彈補給一直沒有完成,此時的北洋水師根本無力和日本海軍進行決戰。

而在9月28日,也就是黃海海戰後不久,李鴻章就已經電告丁汝昌,要求他立即將各艦修理完畢,然後帶隊出海,以避免日本海軍乘虛而入。在10月2日、6日、9日李鴻章又三次致電丁汝昌,詢問他北洋水師各艦修理情況,催他早日出海。

丁汝昌在李鴻章的一再催促下,於10月16日率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靖遠”、“濟遠”、“平遠”、“廣丙”6艦離開旅順,前往威海補給彈藥和人員。此後北洋水師也多次在旅順、威海之間和附近海域多次巡邏,給日本製造了一定的壓力。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李鴻章的“不得出大洋浪戰”只是因為北洋水師實力大損,只有6艘軍艦可以出海作戰,無力和日本海軍主力決戰,不得不避免決戰而已,但是並非死守威海衛不出海。

實際上李鴻章給丁汝昌的電文中多次要求如果不是日本海軍主力,北洋水師要主動出擊。丁汝昌也都按照命令執行。

比如在12月23日,榮成地方官員上報發現日本海軍1艘軍艦在口外出現時,李鴻章就命丁汝昌率隊前去驅逐日艦。丁汝昌立刻率3艦出擊,只是由於日本的“高千穗”號已經退走,所以沒有發生戰鬥。

北洋水師死守威海不出,是在“鎮遠”觸礁以後丁汝昌主動提出的。此時的北洋水師因為“鎮遠”觸礁,船底漏水,加上旅順失守無法修理,因此已經不能出海作戰,只能在港內作為浮動炮臺之用。

“鎮遠”是北洋水師兩大主力鐵甲艦之一,“鎮遠”不能出海,北洋水師的實力再次受損。而日本在奪取旅順以後,又開始在榮成登陸,打算進攻威海。日本海軍主力集中在了榮成附近。

榮成在威海東面不遠,北洋水師如果出海,勢必和日本海軍主力遭遇。北洋水師各艦航速不如日本軍艦,將會面臨既打不過又跑不掉的窘境。所以丁汝昌建議配合陸路炮臺,在炮臺的掩護下和日軍海軍交戰。這是比較符合北洋水師當時實際情況的一個戰術,因此得到了李鴻章的批准。

因此北洋水師雖然有保船之舉,不過並非單純避戰,只是不希望無謂犧牲而已。如果貿然出擊,只可能敗的更快。


不沉的經遠


沒有勝利的轉機!

甲午戰爭中,清朝海軍能戰而陸軍不能戰,因為海軍實現了近代化,而陸軍雖然裝備先進,但仍然是中世紀軍隊,無參謀本部,無兵站,無野戰醫院,以營為單位,且兵為將有。

但海軍相對於日本聯合艦隊來說,存在航速慢、射速慢、火力弱的缺點,其失敗也就不可避免。

黃海大戰失利後,北洋艦隊就已經被重創了,旅順失守,北洋艦隊撤到威海衛,但威海衛沒有大規模維修戰艦的能力。

北洋艦隊重傷的有定遠、來遠、靖遠 傷勢較輕的平遠、濟遠,還有廣丙。

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法打了。

而李鴻章的想法估計是,保存艦隊。依靠陸上炮臺,進行防守。

但由陸軍駐守的炮臺迅速失守。

威海衛保衛戰,夾擊之下的北洋艦隊打退了日本十次大規模海上進攻之後全軍覆沒。

縱觀整個甲午戰爭,北洋艦隊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罪不在海軍,而在一觸即潰的陸軍。

即使這支殘存的北海艦隊不在威海衛軍港內,失去母港保障的這支艦隊還能有多少戰鬥力,不足以改變甲午戰爭清政府已經潰爛的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