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只看虎符,不認人?

羞澀的巨龍


因為士兵又沒見過皇帝,或者說絕大多數士兵都沒見過皇帝,只認識上頭能見到面的長官。

古代發兵,兵符印信必須齊全。

兵符一剖兩半,右半塊由皇帝掌握,左半塊由各地駐軍將領掌管。

沒有皇帝的兵符,任何將領不得擅自調動50人以上的部隊,邊郡太守以及實封的諸侯王除外,(邊郡太守有自衛反擊的兵權、諸侯王有徵討的兵權)。

皇帝要打仗,任命某人為大將軍,賜給他一大批兵符、任命文書以及大將軍印。

大將軍設立幕府,派一批軍使持兵符以及大將軍軍書到各地駐軍,合符勘驗,確認文書,然後交出兵符印信,之後軍隊遂軍使開拔至大將軍指定地點。

當各軍都已到達,大將軍任命各級將領為禆將軍或偏將軍,由長史書寫文書,戳上大將軍印,再篆刻將軍印授予各將領,大將軍收回兵符。

各將軍憑將軍印下達各級任命文書以及作戰命令,統帥部隊,以令旗金鼓指揮部隊。

兵符也叫符節,可以節制地方郡國部隊,當中央軍派使者持符節到地方郡國勘驗合符,地方郡國最高官必須將部隊指揮權交出,並交出所有兵符印信。

等仗打完了,大將軍帶著所有兵符交還皇帝,並由皇帝重新授予各地駐軍將領左半兵符(打完仗,必然會有職位調動)。

然後呢,各將軍的將軍印全部作廢,各將領該是太守的,去當太守,該是御史大夫的,去當御史大夫,該是太僕的,去當太僕。


小嚴說歷史


首先,虎符也叫兵符,最早是用青銅器製成的伏虎形狀的令牌。在古代是一種帝王授權於將領調遣部隊權利的憑證,也是除了皇帝玉璽之外最重要的軍事權利的象徵。

其次:古代的統治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地位不受到威脅,也為了防止形成皇權之外的軍事集團,於是想出了製造兵符來控制將領權利的方法,有效的遏制了亂臣賊子調兵反叛的局面。再加上古代戰事頻發,將士的更替速度較快,而且通訊技術不發達,因此導致兵不認將,將不認兵,所以光憑將領刷臉是無法調動軍隊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虎符便應用而生。所以古代的軍隊在訓練時就已經給灌輸了只認虎符不認將的的觀念,而虎符的識別和辨認也成了每個新兵的必修課。

虎符一般都是一分二,可想而知,一半在最高權力的掌控者帝王手裡,另一半就在授權的將領手裡,兩半虎符設有子母缺口,可合二為一。為了防止造假,也只有兩半能無縫隙結合驗其為真才能真正調動軍隊,且古代都有一地一符的說法,可見帝王對兵權的管控是多麼的嚴格。

但也有過一些偷用兵符的小插曲,就像在戰國時期,秦趙戰爭,秦國包圍了趙國邯鄲,於是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立即伸出援手,派大將晉鄙前去救趙,但晉鄙見秦國實力強大便不敢上前,於是魏國信陵君和魏夫人商計對策偷用了魏王的虎符,殺了晉鄙,奪得兵權,打敗秦兵,救趙國於危難之中,使當時將士只認虎符不認將的觀念發揮的淋漓盡致。


第一軍情


虎符就相當於當代的紅頭文件一樣。

虎符為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

虎為百獸之王,制定虎符這種形狀的估計也是希望軍隊像猛虎一樣百戰百勝吧。

虎符也算是中央集權的一種表現,兵權自古以來都會掌握在當權者手中,封建皇帝為了更好地掌握軍隊,虎符應運而生,據說最早可追溯到在戰國時期。也有說法是這虎符是周朝姜太公所創。

古代士兵入伍後就會系統的學習如何去認虎符樣式作用等,會被灌輸一種只認虎符不認人的一種思想,其實也是一種忠君的思想。

虎符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虎符分為兩半,皇帝或者朝廷持有右半部,地方領軍將領持有左半部,是為‘符合’虎符一個地方一種,不會出現虎符能調動多地的軍隊的情況發生,相應的軍隊不是隻要有虎符就可以,必須要有相應的詔書說明軍隊的用途,調動軍隊的數量,誰人為總指揮,缺一不可。但虎符一旦丟失就可能被敵對勢力所的利用,畢竟有句話叫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沒有詔書急調部隊的事情也有許多。

在後世虎符的用途多種多樣,比如皇宮的門禁,侍衛的調動等,對虎符的使用上漸漸地更加嚴謹和多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