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為什麼不護永曆皇帝去臺灣?

一德格天1


鄭成功是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鍵的部下,實際上,他不願成為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的部下。所以鄭成功前期是沒有理由護送永曆皇帝去臺灣的。

等到後期隆武帝去世後,永曆皇帝和紹武皇帝爭權,紹武帝被清軍擊殺後,南明重歸永曆皇帝朱由榔統治。這個時候鄭成功雖然表面上支持永曆皇帝,可是實際行動上,並沒有任何向永曆皇帝靠攏的意思。

一、鄭成功和永曆皇帝貌合神離,這是南明失敗的重要原因。

  • 鄭成功和隆武帝更親近。

鄭成功是鄭芝龍的兒子,鄭芝龍投降滿清以後,鄭成功帶著人馬錶示要獨立,跟滿清若即若離。結果鄭芝龍在北京被殺,鄭成功徹底與滿清決裂,宣佈支持反清復明的運動。

鄭成功的崛起,不光靠著父親的資本,也依靠了隆武皇帝朱聿鍵的大力支持。當時鄭芝龍權傾朝野,可是鄭成功卻是一片赤子之心,所以隆武帝有心將鄭成功培養成為自己的心腹大將。

為此鄭成功對隆武帝非常忠心,當鄭芝龍出賣隆武帝的時候,鄭成功甚至反叛父親,也要保住隆武帝。

可惜隆武帝被何騰蛟在江西出賣了,大學士黃道周英勇殉國,隆武帝逃到長汀以後,也被清軍殺害。鄭成功自此失去了主公。

  • 鄭成功並不服氣永曆帝的統治。

可以說隆武帝的去世,是鄭成功人生的轉折點,因為鄭成功自此再也沒有了主動報效的對象,他可以獨樹一幟了。

隆武帝死後,他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被大學士蘇觀生和廣東布政使顧元鏡扶植為皇帝,建立了紹武政權。

與此同時,朱由榔在肇慶又建立了永曆政權,得到了大西軍李定國等人的大力支持。這兩家不顧清軍來襲,甚至彼此還要大打出手。

鄭成功早就看透了這些事情,他知道不管是紹武帝還是永曆帝,都是不靠譜的皇帝,所以他哪個都不願意報效。

後來做了一個多月皇帝的紹武帝,被李成棟率領的清軍殺掉以後,永曆帝朱由榔這才坐穩了南明皇帝的寶座。鄭成功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向永曆帝稱臣。

二、鄭成功想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已經初見端倪。

  • 鄭成功不與永曆政權會師。

鄭成功向永曆皇帝朱由榔稱臣以後,並沒有任何其他表現。也就是說這種稱臣是口頭上的,沒有任何實際行動。

當永曆帝多次希望鄭成功能夠與李定國大軍會師的時候,鄭成功總是拖延時日,以至於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其實鄭成功對永曆政權,是沒有多少信任度的。他寧可自己一個人在東南沿海,發展屬於自己的勢力,也不願意接受這位不靠譜的皇帝調遣。

所以永曆政權長達十多年的統治時間,鄭成功始終都沒有真正意義上成為永曆政權的部屬,自然也就不會接永曆皇帝去臺灣了。

  • 鄭成功北伐南京,喜歡單幹。

鄭成功曾經做過一件大事,那就是浩浩蕩蕩地北伐南京。這件事如果辦成了,那麼南方半壁江山可就都是南明王朝的了。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鄭成功《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當時李定國也是意氣風發,屢戰屢勝。如果鄭成功事先能夠跟李定國的部隊約好了,一起北伐,說不定大事可期。

可問題是鄭成功喜歡單幹,他不喜歡聯絡一個沒有什麼感情維繫的永曆政權。或者說,他擔心自己聯絡了永曆政權,那麼他就會受到永曆政權的管轄,從而失去自主權。

鄭成功的部下多以水軍為主,所以他們在海上的進攻轟轟烈烈。但是想打下南京城,就必須要上岸。

到了岸上的鄭成功大軍,可就沒有什麼戰鬥力了。此刻又沒有南明其他軍隊作為策應,所以鄭成功的這次北伐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三、鄭成功和李定國互相爭權,即使聯合也沒有好結果。

鄭成功明白,李定國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大家都說孫可望是個野心家,他背叛了永曆皇帝,將整個貴州出賣給了滿清朝廷。

於是,車駕入會城,文秀進封蜀王,與定國同輔政。明年,討可望,戰於交水。可望還走貴州,文秀追及之,遂奔長沙。時,大慝既去,忠義同心,方議安集滇黔,經略川楚,而文秀遽病。丁酉夏四月二十四日,文秀薨。---《西南紀事卷十》

而李定國作為孫可望的對立面,一直忠心護主,所以李定國一定是一位出色的英雄人物。沒錯,他兩蹶名王的名聲,的確不是蓋的。

  1. 可是我們必須要注意一件事,他想要把永曆皇帝牢牢牽制在自己的手裡。當時他的義弟劉文秀坐鎮貴州前線,他希望永曆皇帝前往貴州前線鼓舞士氣。
  2. 這是非常不錯的想法,皇帝親自督戰,那麼將士們自然會賣命的,收復貴州可就有希望了。可李定國卻在擔心一件事,永曆皇帝去了前線,豈不就成了劉文秀手裡的棋子了嗎?
  3. 所以李定國怎麼都沒有答應這件事,為了給足李定國面子,永曆皇帝也就主動放棄了這件事,從而徹底錯失了收復貴州的機會。而劉文秀也被李定國召回昆明,罷免了兵權。

鄭成功明白,他自己有兵權,李定國也有兵權。如果他投靠了永曆皇帝,朝中大事到底該聽誰的呢?李定國和鄭成功早晚還是要鬧掰的。

總結:鄭成功就差一個繼承權了。

鄭成功是沒有繼承權的,這對鄭成功來說,是最吃虧的一件事。所以在明面上他只能臣服於永曆皇帝朱由榔。

其實不管從兵馬的調遣,還是賦稅的收繳,鄭成功政權和永曆政權,一直都處於兩條平行線上,彼此互不干涉,也干涉不了。

鄭成功內心是不承認永曆皇帝的,再加上有李定國這樣一位虎將在永曆皇帝身邊,鄭成功更加不可能投靠永曆皇帝了。

《南明史》

《明史》

《清史稿》


江湖小曉生


鄭成功緣何不護送永曆帝退守臺灣?非不願為而實不可為!原因有三:

一、鄭成功非擁立永曆帝的部屬。

鄭成功一開始效忠的南明皇帝非永曆帝而是隆武帝。隆武帝是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在見南京宏光政權崩潰後擁立登基的。雖然後續清朝大軍壓境,鄭芝龍不顧其子鄭成功苦諫而降清導致隆武政權的覆滅,但顯然可以從中看出,鄭成功效力的對象是隆武帝。

對於鄭成功效忠對象的另一佐證便是曾宣佈監國的魯王子嗣。鄭成功雖優待但卻未擁立,可見隆武帝在鄭成功心中的地位。雖然後續出於共同對抗清朝的目的,承認了永曆政權,但派系隔閡已然形成。這就導致了雙方未能形成協同作戰而失敗!

二、地域相隔,導致鄭成功無法出兵接應永曆帝

鄭成功退保東南,永曆帝固守西南,雙方中間相隔千里,其中省份諸如廣東、江西、湖南、廣西等均已被清軍佔領,如若出兵必定艱辛萬分!

更何況鄭成功軍強在海軍若在陸軍。這一點可自鄭成功攻南京失敗可見一斑。因此若要通過陸戰戰勝清軍並接應到永曆帝,與鄭成功而言幾無可能!

三、“權臣”思想註定了鄭成功不可能接應擁立眾望所歸的永曆帝!

鄭成功與其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有大義,即認為中國應由漢家兒郎掌權(或者說朱家人做皇帝)。但他又與其父親有一定類似,那就是“權臣”思想。

退保東南的均是鄭家嫡系,是經過鄭芝龍與鄭成功兩代苦心經營的成果。如若永曆帝至,則鄭成功必須得讓出權利與皇帝、諸臣分權,顯然這一點鄭成功是不願意的。這一點可以從張煌言配合鄭軍作戰卻始終得不到鄭成功支援可以驗證。為何?因為張煌言是魯王一系非隆武帝一系!

  • 總結

綜合以上三點,鄭成功顯然沒有動力及能力去支援永曆帝並迎接其退保臺灣。當然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鄭成功的早逝。1662年,鄭成功在臺灣病故,其部屬直接擁立其子繼位,而非還權於在臺灣避難的朱明宗室,這背後的原因顯然是鄭家一系軍閥思想!


飛眼視角


導語:鄭成功是絕對不願迎接永曆皇帝到臺灣的。

鄭成功出身於鄭氏海盜集團,他始終以維護鄭氏集團的利益為第一要務。

在其父鄭芝龍投降清廷以後,鄭成功一直搖擺於南明和清廷之間,力圖為以自己為首的鄭氏集團謀求利益最大化。

只是因為當時天下像李定國、張煌言之類堅決抗清的英雄人物太多,清廷根本沒有把私慾燻心、想與清方議和的鄭成功放在眼裡。

在鄭成功與清廷的議和過程中,清廷一口拒絕了鄭成功提出的議和條件,並且勒令鄭成功無條件投降。清廷的藐視,使鄭成功大為失望;為了反抗清軍的進攻,鄭成功只好打起了南明的旗號,虛情假意地加入到南明抗清的行列中。但是,鄭成功的目的是明確的,那就是一切以維護鄭氏集團的利益為主,必須保證自己在東南地區割據自雄,獨斷專行。

鄭成功的這一目的極為確定。無論明、清,誰答應讓他割據自治,他就投靠誰的一方。鄭成功在給漢奸父親鄭芝龍勸他投降的回信中,明白無誤地表明瞭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清朝若能信兒,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

清廷沒有滿足鄭成功的慾望,所以,鄭成功打出了南明的旗幟。

鄭成功原本屬於南明隆武政權,但是,由於以鄭芝龍為首的鄭氏集團把持隆武政權的大權,使得隆武帝空有大志,卻無法施展。

鄭芝龍在隆武政權中威福自操,禍國殃民。清兵一到,鄭芝龍立馬降清。而鄭成功為人狐疑,不相信清廷,因此,他沒有跟著鄭芝龍一起去投降清軍。

隆武帝遇難之後,清廷不把鄭成功當成一回事兒,鄭成功只得遙奉南明永曆皇帝為正朔,心中所想的,其實還是要獨霸東南,橫行海上。

鄭成功一心想割據一方,對進入他的勢力範圍的任何武裝,不論明清,都極力排斥。就像魯王監國政權的張名振、張煌言兵敗舟山之後,前來廈門投奔鄭成功。鄭成功不但像收編他們的隊伍,而且還曾一度妄圖加害張名振和張煌言。

而堂堂的監國魯王,也只不過是客居在廈門,一直到永曆皇帝被殺死之後,鄭成功也絕無擁立魯王、繼續抗清的意願。

1653年到1654年,南明著名將領李定國兩次率軍進攻廣東。李定國深明大義,給鄭成功寫了情真意切的信(就是今天我們讀後,也甚為感動),邀約鄭成功共同出兵,東西合攻,消滅廣東清軍,進而收復整個江南。

遺憾的是:鄭成功次次都虛與委蛇,就是不願出兵幫助李定國實現恢復廣東的戰略。

根據治學嚴謹的歷史學家顧誠先生所言:

會師廣東的計劃是李定國制定的,在1653、1654年(順治十年、十一年)他夢寐以求的就是同鄭成功東西夾攻,邁出收復廣東、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這只是定國一廂情願,鄭成功並不想這樣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會師廣東是南明中興的關鍵一著,而是鄭成功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對永曆朝廷,他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曆正朔的原大西、大順軍和其他抗清勢力能支撐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員,藉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頭腦的,預見到如果應定國之約出動主力東西合擊,必勝無疑,隨之而來的是閩粵兵連一體、地成一片,遙相呼應的局面就要改觀。鄭成功不會不考慮到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將受到很大限制,軍政大事要稟承於朝廷,否則就難逃僭越之議。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聲望上都略遜於李定國,加以李定國同永曆朝廷的關係比他更密切,這些因素必然在鄭成功的深謀遠慮之中。所以,無論李定國制定的戰略如何正確,也不管定國為了實現南明中興對他怎樣苦心相勸,鄭成功總像一根插在閩海地區的彈性鋼條一樣,外力的大小隻能造成他左右搖晃的程度,最後還是我自巋然不動的南天一柱。

因為鄭成功兩次爽約,導致李定國在廣東肇慶、新會兩次兵敗,最終錯失了良機,從此,李定國再也沒有進攻過廣東。

試想一下,就連李定國這樣高瞻遠矚的會師廣東的戰略計劃,鄭成功都能為了一己私利而故意使李定國兵敗,以保證自己獨霸東南沿海的局面。就這樣一個不顧大局、自私自利的人,他怎麼可能把永曆皇帝接到臺灣,憑空給自己頭上戴個緊箍咒,更可怕是,一旦永曆皇帝到了臺灣,那豈不是把所有清軍主力都吸引到自己的身上了嘛!

結語:精明自私的鄭成功,是一個典型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他絕不會傻到作出把永曆皇帝接到臺灣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