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林徽因:活成自己的豪门,到底有怎样的底气?

有人说,女人总是喜欢寻找安全感,是因为她们活得没有底气,而女人的底气来自于有颜有钱。

出生豪门的千金小姐林徽因,原本也是风华绝代的美女。按现在的说法,家庭环境优越,她的人生完全可以不用奋斗;天生丽质的她,也可以靠颜值吃饭。但她16岁时就立志做建筑师,偏偏要选择去拼搏,因为她深信人生从来都只能靠自己。

出生豪门,不等于自己就是豪门;有颜有钱,也不见得真的就是豪门。

再谈林徽因:活成自己的豪门,到底有怎样的底气?

01 豪门出生不只是自带光鲜,也有磨砺

林徽因有显赫的家世:祖父林孝恂是清代光绪年间的进士、翰林院学士。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新派人物,曾担任司法部长、外交次长。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杭州,她是林家的第一个孩子,模样漂亮,又聪明伶俐,深得长辈的厚爱。即使后来父亲又再娶的二太太,生下了一大堆儿女,林徽因也仍然是父亲林长民的最爱,连母亲的“情敌”二娘,对懂事乖巧的林徽因也十分喜欢。

不过,万千宠爱下的林徽因,童年的经历中也有酸涩苦楚。林徽因的母亲不讨父亲喜欢,也得不到家族的肯定,尤其在父亲后来娶了二姨太后,更备受冷落。

小小的林徽因很早就见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方面,她要在祖父母、父亲面前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聪慧能干的好孩子,另一方面又要宽慰脾气暴躁的母亲,做母亲的小棉袄。

祖父去世后,因为父亲林长民常年在外奔波,母亲对家务放手不管,二娘又弱不禁风,什么事都做不了,操持家中事务的重担,落到了年龄不到10岁的林徽因身上。

虽然家道殷实,不缺钱粮,但侍候大妈、二妈,照顾弟弟妹妹,给父亲写信,举家迁徙时打理行装等等杂务,都由这个林家长女一手操持。

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事事都完美。林徽因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孩童应有的那份天真、单纯,而过早懂事、成熟,承载了成年人强加的负担。

不过,林徽因的童年经历也让她开启了早慧的心智,让她可以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七、八岁就开始管理家务,也让她从小树立了担当和责任的观念,练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庭条件的优越,长辈的厚爱,可以给人底气;而成长中的痛点,也许是生命中的不完美,但却能让人在面对未来时,更加自信。

再谈林徽因:活成自己的豪门,到底有怎样的底气?

02 成长不可缺失父爱

有爱,但并不宠溺,是父亲林长民对子女们的养育方式。林徽因独自操持家务、照顾弟妹、尊重二娘,让父亲十分欣慰。“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女。”

林长民在家书中,对林徽因大加赞赏与鼓励。林长民虽然常年在外奔波,对子女缺乏陪伴,但从没有缺席过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

林长民厚爱林徽因,在林徽因十六岁时,利用自己出国游历讲学的机会,带林徽因一同去欧洲旅居,希望女儿可以暂时离开家庭中两个太太之间的纷争,以及家务的困扰。

“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可见,父亲对林徽因寄予了怎样的厚望,决意要将她培养成一个和他一样,有远大抱负的人,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

在欧洲期间,父亲让女儿林徽因以秘书身份为他打理事务,让她学会独立处事。又以外交官身份,把林徽因当成女主人,带她接触许多国家的政要人物,开阔了视野,让林徽因养成了独立思考、决断的能力,也锻炼了她的交际能力。

正是林长民对林徽因没有缺失的敦敦教诲,以及身体力行和潜移默化,让林徽因在后来无论是处在众星捧月的光环下,还是身处逆境,都能够从容面对。

她也继承了父亲胸怀天下、报效国家的遗志,后来真的成为了一名对国家民族有杰出贡献的女建筑师。

可惜父亲英年早逝,幸而他的好朋友梁启超,把林徽因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来看待。因此,林徽因在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梁启超父亲般的关爱。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个个都很厉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而这些杰出的子女,都是梁启超亲自教育出来的。现在的人们称他为“超级奶爸”,教育学者们更是封他为“中国家教第一人”。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成长过程中,无处不有梁启超的影子——从安排两人相识,到对爱徒徐志摩爱情婚姻观的批评,以及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在国外的求学安排与资助,甚至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安排,他都亲力亲为。

林徽因是幸运的,虽然在童年时期因为母亲的不得宠,而有过一些酸涩苦楚,但她不曾缺乏父爱,长大后又得到梁启超的庇护和帮助。林徽因成年后,对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幸与不幸,都能坦然接纳,与她的两个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父爱可以让孩子学会用男人的胸怀去包容一切,可以让孩子更独立、自信,更有底气。

再谈林徽因:活成自己的豪门,到底有怎样的底气?

03 胸有墨,不止一点

林徽因的大姑姑林泽民给了她知识的启蒙,让她很小就学会了识字,并爱上了读书。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已经样样精通,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已经深深植根于她的血脉中。

他们一家迁居北平后,林徽因上的是教会中学,又接受了西式教育:英语、自然科学、地理、音乐、美术等等,这些新奇的知识,让林徽因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应该说,教育对林徽因最大的影响,是父亲带她去欧洲游学的那一年多的时光。在全英文的环境里,林徽因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文学、历史、美学等等,跟随父亲结交欧洲众多文化名流,得到他们的点拔,使她的文学启蒙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而在伦敦,徐志摩又带林徽因一起接触了西方的诗歌,为她打开了精妙的英国文学和英语世界,并从此爱上了文学,不经意间也让她成为了一个女诗人。

这次游学,给林徽因最重要启发的是她的房东,一位女建筑师。也是在那时,林徽因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一个宏大的规划,这就是要成为一名女建筑师。

因此,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四年,她坚定地选择了建筑专业,并且带动原本想从事政治的梁思成也选择了建筑学。因为校方建筑专业拒绝女生注册,林徽因只能选修建筑专业。但最后,因为成绩优异,林徽因居然由选修生逆袭为建筑系的助教。

林徽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又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熏陶,眼界的开阔,也让她的内心世界不断丰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用在林徽因身上,再贴切不过。

再谈林徽因:活成自己的豪门,到底有怎样的底气?

04 不慌不忙,从容应对岁月的磨砺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有人说这句话出自圣经,但在中国,它是因为林徽因而被广为流传的。可能林徽因曾经引用过这句话,一些人就干脆说这句话是林徽因的发明。

林徽因内心笃定,不慌不忙,并不是说她是一个娇弱的好脾气女子。事实上,她的坏脾气在圈内是出了名的。

从美国留学回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应聘去了东北大学,他们一起亲自组建建筑系,并一起担任该系的教师。

一次上素描课,有一个男学生,无论如何都画不好,林徽因先是悉心指导,学生还是不得要领。心直口快的林徽因脱口而出:“这简直不是人画的!”男生感到受辱,一气之下转了系。

著名戏剧家李健吾先生对林徽因的评价:缺乏妇女的幽娴,但有赤热的心肠;性子直,好强,喜欢和人争辩,但热爱真理。

事实上她对待学生是非常负责的,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她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习英语,带着怀孕的身子,经常熬夜为学生批改作业。学生有困难找上门来,她也会毫无保留的予以帮助。

她的教学方式别开生面。在上美学和建筑设计课时,她带学生到实地体察,先由学生讨论,提问,然后深入浅出地讲解,回答学生的问题。

这种教学尤其适合建筑设计这类专业,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她教的学生中,后来出了刘致平、刘鸿典、张镈、赵正之、陈绎勤、林宣等建筑精英人才,其中林宣是她的堂弟,后来担任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教授。

1937年7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山西太原五台山考察,在一间布满尘土,蝙蝠横行的阁楼,林徽因与丈夫一道,在屋梁间爬上爬下,测量、记录、拍照,身上爬满了臭虫,在呛人的污秽气味中,一呆就是一整天。

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佛光寺,这是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它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此外,他们还在这里发现了除敦煌壁画以外,唯一现存的唐代壁画。

24岁初入职场,就被聘为东北大学教授的林徽因,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是作为专家和学者的从容——教学方法的灵活、新奇、先进、有效,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和严谨细致。

对学生的严厉指责,是因为她恨铁不成钢,是因为她对事业的偏执,她认为做事情,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做不好就不做。

我们在职场中,也有这种脾气有点急,说话不留情面的领导、前辈或同事,有人说这种人是情商不高的垃圾人,要想方设法避开他们的负面情绪。

其实,我们是不是太玻璃心了呢?在暗潮涌动的职场,这些真性情的人,也许恰恰是你最值得信任,最能给你帮助的人。而那些花言巧语的所谓高情商职场人,他们对你“吴侬软语”,极有可能就是在给你挖坑。

再谈林徽因:活成自己的豪门,到底有怎样的底气?

05 无愧为革命烈士后代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家开始了动荡不安的岁月。他们跟随学校不停搬家,从东北到北京、天津,再到云南、重庆、四川等地,辗转流离。

但她不曾妥协,也谢绝了费正清夫妇请她去美国治病的邀请。她说,祖国正在遭难,我要与祖国在一起。

有人问她如果日本人占领了重庆该怎么办时,她豪迈地回答:“门外就是扬子江!”意思是大不了投身于江,以身殉国,但誓死不会投降。

日本人占领北平后,曾邀请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出席“大东亚共荣协会”的会议,林徽因愤怒地撕毁了请柬。

在昆明,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义务为空军航校的八名学员当名誉家长。这些孩子来自于沿海大城市,家乡沦陷后,纷纷投笔从戎,远离故土,难免思念亲人。

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在生活和思想上给予关怀,这些孩子后来全部都战死沙场,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作为家长,一一为他们料理后事。

对同胞温柔有加,对敌人、对困难毫不妥协,这就是林徽因,一个革命烈士的后代。在国家民族遭遇危机时,不仅有责任、担当和民族大义,在生死面前,还表现出一种镇定自若的气质。

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必慷慨赴死,但工作、事业中也会遇到种种艰难险阻。危难之时,我们是慌里慌张找不到北,还是畏难退缩,躲避逃跑?我们有多少底气沉着应对呢?

再谈林徽因:活成自己的豪门,到底有怎样的底气?

06 满目疮痍,依然淡定

曾经优雅的林小姐,在满目疮痍的生活面前,也表现出了她从小磨砺出的坚韧和倔强。

在四川宜宾李庄和滇南小镇那些岁月,林徽因一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不但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一家的生活甚至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要靠费正清夫妇接济度日。

工作之余,林徽因带着病体,还要照丈夫顾梁思成、母亲和两个孩子的生活,繁重的家务也将林徽因压得喘不过气。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林徽因在病床上仍在工作,她通读了《二十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

她帮助梁思成校稿、润色、查询资料,并亲自撰写相关章节,还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图录》的文稿。

离开北平之前,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在中国营造学社就职,全面开展他们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同时,林徽因是一个文化沙龙的女主,一帮文化界的大佬是她沙龙的常客。

这些名流精英围在她的身边,听她侃侃而谈,对她倾慕有加,林徽因也时不时写写小说,发表点诗歌。这时的她,星光褶褶,满面春风,何等傲娇!

而当远离了繁华,远离了锦衣玉食,做洗衣綄纱的主妇,与病魔作斗争,不停迁徙,甚至还有战火中的生命之忧,林徽因依然能守得清明,无论是光鲜亮丽的岁月,还是暗谈无光的日子,她始终都能够不慌不忙,从容以对。

再谈林徽因:活成自己的豪门,到底有怎样的底气?

07 结语

纵观林徽因短短的51年人生,她无疑有豪门的优越,和先天赋予的美颜,以及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背景。

但她更有不为常人所有过的历练:童年的尴尬酸涩,父辈的慈爱与严训,艰苦漫长的求学,工作环境的艰辛,战火的洗礼,病痛的折磨......

因此,成就林徽因的,更多的应该是那些历练,是她在这些历练中磨砺出来的意志力。

她的经历太过传奇,她不需要安全感,51年的人生华彩中,虽然不乏风雨沉浮,但她终究活成了自己的豪门。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坎坷。无论何种处境,都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力,将所经历的痛苦,化作生命的养分,从而以十足的韧性,支撑起自己,度过漫长而艰辛的岁月。

这种意志力,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底气。

一个人如果没有底气,一定会内心慌张,焦虑不安。尤其是女人,颜值和金钱,不会护佑你终身,也不能带给你安全感。但如果你内心丰富,底气十足,你一定会淡定从容地活出风采,活成自己的豪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