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雜談:美劇三大俗

美劇雜談:美劇三大俗


喜歡英劇的人,把英劇捧上天,認為是比美劇更好的電視劇,而喜歡美劇的人,則常常把美劇捧上天,比如我,就認為美劇是當今世界各國電視劇中最棒的、最具可看性、也相對綜合藝術實力最強。不過讚美歸讚美,冷靜理性的分析一下,你還是會發現,無論英劇還是美劇都有其各自不足之處,有各自的大俗之處,比如英劇的節奏大都很慢,其實不少英劇也不過是商業電視劇,很多鏡頭其實沒有太慢,沒有必要過度展示細節,而英劇的編導似乎在某種暗中的力量控制下,不該慢節奏的也慢的要死,拖泥帶水的,卻並沒有慢出一部精品劇集來,所以當今在全球贏得一片讚譽的電視劇往往都是美劇,《權力的遊戲》、《冰血暴》、《真探》(第一季)、《西部世界》、《24小時》、《迷失》、《紙牌屋》等,譽滿全球的英劇除了一部《唐頓莊園》,還有什麼?《貼身保鏢》第一季播出的口碑還是不錯的,可第二季為什麼至今還“無影無蹤”?別跟我說《神秘博士》,它就算拍出一百季,我都說它只是拍給小孩子看的,哄哄喜歡科幻的小孩的電視劇。英劇還有一大“俗”,那就是在特效製作方面的小氣吧啦,《神秘博士》就是最典型的特效小氣鬼,將近二十年前的美劇比如《超人前傳》,就已經開始製作出接近好萊塢大片的特效來了,《神秘博士》卻直到最近幾年的幾季在特效方面還是馬虎了事,大量的五毛特效。好了扯遠了,不去批評英劇了,英劇粉會大大不高興,所以,抱歉,扯回繼續談美劇吧——

我總結出美劇有如下三大俗:


美劇雜談:美劇三大俗


第一大俗:不該消失的角色莫名的消失。

在一部美劇中,根據前情鋪墊,一個本不該“消失”的角色會突然“死亡”或者“離開”,美劇對類似情況的處理往往是,在新的一集裡借某個角色之口,近乎是馬虎了事的說一下這個角色離開的原因,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可是過後不久就會有各種報道,說出這個角色“死亡”的原因,比如演員和演員之間鬧矛盾了,劇組為了平衡演員內部關係,有時候就不得不開除掉一些演員,最著名的就是《實習醫生格蕾》,那個很酷的黑人醫生貝克,在克里斯蒂娜結婚典禮上玩了一把失蹤,然後就此永遠“失蹤”了,第四季就沒有回來。後來有報道原來扮演貝克醫生的演員和劇組裡的其他演員鬧矛盾,大多數演員都對他有意見,於是他只好走人,後續的劇情怎麼辦?沒有怎麼辦,第四季第一集時只是草草說明一下就完了。在《24小時》裡,第一季最後一集傑克鮑爾的妻子被尼娜打死了,他還有一個女兒金鮑爾,有點叛逆,第一季就鬧出了一些事情,被恐怖分子抓走了,第二季人長大了,開始還和父親繼續“冷戰”,但當恐怖分子威脅到她所在的家庭甚至她自己的時候,還是開始和父親聯繫了,第三季金鮑爾甚至進入了CTU,作為一個情報分析員,也開始在反恐行動中發揮出作用了,可是進入第四季,金鮑爾這個角色就不再出現了,在以後的幾季中,她只是“打醬油”的出現一下,可問題是她是主角傑克鮑爾的唯一親人、“掌上明珠”,無論你從那個角度去解釋,她的不出現都是不合情理的。

還有更荒唐的,如《橘子郡男孩》第三季最後一集裡,前三季的女主角竟然突然車禍死亡了,於是第四季女主就只好換了一個角色。可是並沒有報道女主演員米莎巴頓死亡,那麼為什麼女主角做的好好的,突然不做了?突然被編導給寫“死”了?這部劇這方面情況的報道我沒有看到,所以不清楚究竟什麼原因女主角會突然“死亡”的。此外《24小時》中第五季才開始,前四季中的兩個重要的常駐角色前總統帕莫爾和前CTU主管蜜雪兒,竟然被編導寫成一個在賓館裡被人暗殺,一個在家門口被恐怖分子炸死,根據前面的情節,這兩個重要角色在新的一季裡“死亡”,唯一可以解釋的是,主創不願意繼續啟用這兩位演員,也許合同到期了, 也許演員得罪了主創,也許演員自己不願意繼續演了,總之不是劇情的合乎邏輯的正常轉折導致。《超人前傳》裡小超人的人類父親強納森肯特於第五季接近尾聲時心臟病發作而死,這個情節轉折總體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還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從第六季開始,小超人的人類媽媽瑪莎也開始經常不在家了,理由是她頂替了丈夫的國會議員身份去了華盛頓,到了第七季,瑪莎這個角色基本上不再劇中出現。這就很不合情理了,用美國人的理由來解釋,孩子長大了不需要媽媽在身邊,只能說很勉強,畢竟肯特農場還在,家還在。

之所以認為美劇中一些角色的“消失”屬於一大俗,主要是因為我們都知道美劇一旦“長壽”,常駐角色一般是不會輕易“消失”了,或者說除了《權利與遊戲》,絕大多數的“長壽”美劇中的常駐角色“消失”,都往往和演員本身的問題有關,比如合同到期,劇組不願意給某個續約的演員提高片酬,這個例子最近的就有美版《無恥之徒》原女主角演員艾米羅素在第九季結束後離開了這部美劇,有報道就提到艾米羅素和劇組曾經談續約片酬,劇組不願意將她的片酬提高到和男主一樣的水準,所以她選擇了離開,所以去年秋季播放的第十季裡沒有了艾米羅素扮演的女主角。還有演員和演員、演員和編導之間鬧矛盾被開除或者選擇離開等新聞報道,則不是極個別的例子了。這種不是因為劇情、情節的需要而讓角色“消失”,由於在美劇中經常出現,經常會令某一部劇的粉絲為之沮喪。

毫無疑問,在所有劇情類的影視劇,在所有的元素中,角色是第一要素,沒有角色就沒有劇情,何況在美劇中美女帥哥是第一重要元素,第一吸引眼球的要素。一個重要角色的存在與離去,會嚴重影響到劇情的前因後果的鋪墊與發展,《超人前傳Smallville》第八季沒有了拉娜這個前女主角,編導就開始設計克拉克和路易斯發展戀情,如此前六季的那種傷感悲情韻味就蕩然無存了,起碼在這部劇中,小超人和路易斯之間的戀情不但沒有了悲情意味,反而叫人感覺到不少奇怪滑稽的東西,味道大大不同。《吸血鬼獵人巴菲》裡第三季最後安吉爾突然獨自離開去了洛杉磯,女主角巴菲在後四季裡的戀情也沒有了那種生死之戀的大悲大喜情懷,而多麼瘋狂和扭曲的做愛,一個角色的離開,甚至會影響到整部劇的風格。


美劇雜談:美劇三大俗


第二大俗:暴力做愛。

凡在美國公共廣播電視臺上放映的電視劇,暴露鏡頭是極少的,床戲難免,但暴露的極為剋制,因為沒有有影視劇審查制度,公共電視臺上播映的節目應該是嚴禁暴露鏡頭的,如《24小時》、《超人前傳》、《吸血鬼獵人巴菲》、《迷離檔案》、《實習醫生格蕾》、《終結者之沙拉康納傳》等等,在具體做愛鏡頭方面都很含蓄,不要說和“低級黃色”沾邊,甚至連色情二字都談不上。

可是一個成人總要做愛,影視劇如果說的是成人故事,戀愛、做愛就無法避免,否則我們人類怎麼繁衍發展?所以在美劇中,床戲就難免,沒有暴露鏡頭,但各種做愛的動作還是做得十足的。問題只是這些床戲,叫我懷疑美國人是否在接受佛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後走向了某一個極端?不管好人壞人,不管主角還是配角,只要有興趣做愛了,就一定是格鬥式的、瘋狂的、火星撞地球似的,十七、八歲的男女小青年是如此,二、三十歲的男女大青年是如此,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女也是如此,有的甚至連老頭老太都如此扭打一般的做愛。西方情人、戀人或者夫妻恩愛相遇,接吻相待就像中國男女的拉手擁抱,很正常,可叫人看的困惑的是影視上的他們接吻不但“暴力”而且“粘連”的時間過長,至少感覺如此。

我當然不瞭解美國人的真實情況,所以只能猜想,什麼原因令編導如此要求他們的男女角色做這樣的“暴力做愛”?人種原因?可是很多美劇中的角色其演員都是非西方人。那麼是文化原因?華人或者日本人,這些長期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人,不至於到美國後就很快能夠改變性情了,幾十年未必能夠,甚至一、二百年都未必能夠改的掉。所以我覺得美劇裡的這些“暴力做愛”鏡頭還是一個噱頭問題,美劇中不是沒有做愛做的很溫情脈脈的,很“正常”的,只不過不少編導可能覺得在某種激情時刻男女角色的溫情做愛,無法“點燃”觀眾的激情,一句話不夠吸引眼球——吸引眼球沒有錯,偶爾來幾回“暴力做愛”也沒有錯,可是太多就俗了,太濫就太俗了。


美劇雜談:美劇三大俗


第三大俗:各路人馬都要麼好演說要麼熱衷絮叨人生哲理,無論正派還是反派角色

絕大多數的演說,我看“全世界人民”都一樣,即都是那麼義正詞嚴、慷慨激昂,無論正派反派角色。《24小時》第六季裡韋恩總統和他的下屬官員們就好演說,而幾乎每一季裡的恐怖分子首領都要來上幾回“義正詞嚴”的演說。《巴菲》裡從第五季開始,女主角巴菲就好演說,反抗英國殺手委員會時要來一番“嚴厲”的演說,帶領女孩子們出征殺魔鬼前更是“說”個不停;連《終結者之沙拉康納傳》裡面的“水銀”女機器人出場都要來上一番關於人類危機的演說。此外如《真愛如血》、《月光》、《天使》等有大量吸血鬼或者各種魔鬼角色的美劇,好人壞人都常常要說一番關於人性邪惡等等的大道理。而《慾望的城市》裡多的是關於人生命運的大道理演說,《黑金誘惑》裡那位白髮大亨鵲帕·達倫(Tripp Darling)則好談包括政治、金錢、事業、人生等等的大道理。人一到了高位,是否就好高談闊論了?是否一下子就懂了很多大道理了?魔鬼站在魔鬼的立場,總統站在總統的立場,英雄站在英雄的立場,原本他們所談論的大道理應該是很不同的,拯救人類的和毀滅人類的兩種……生物,照我想思想應該有大不同,可事實是,假如我們抹去那些角色的姓名、地位、身份和背景,就聽他們的演說詞,你會發現美劇中的那些“大話”都如同一個人說的。

大道理說教或者“大話”鼓舞一番,有時候會叫人感到一種激情,有時候則叫人肅然起敬,但是說的太多了就覺得煩了。也許美國的一些人為了競選而不得不練就一身的演說本領,也許美國還有一些人為了在民主社會里爭得一些利益而不得不放聲大說。公關學裡是不是有說大道理一科?我不知道,不過據說以前我們社會里那些搞傳銷的“首領”,也特別喜愛聚攏一群同好者,然後開始大道理演說。在我們的現實社會里,無論什麼樣的人物,在公眾場合包括各種公開的媒體上進行演說的現象,現在幾乎絕跡,所以我們不懂那些長篇大論的演說究竟有些什麼內容、有些什麼作用以及為什麼,但是喜歡美劇的人一定會有很多機會了解到美國影視劇上的形形式式的演說,包括總統的、明星的、英雄的、恐怖分子首領的或者普通官員、甚至普通民眾的。看現在的美劇,會令你難以想象默劇時代的美國電影是如何表現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交流。

很多角色的大道理演說是編導瞎編的,毫無根據,比如魔鬼類影視劇中那些魔鬼的演說,《24小時》裡的那些恐怖分子首領的演說我認為是瞎編的,是根據報刊各種相關的報道想當然而已。在適當的情境下由適當的人物做一番演說,會有一定的影視效果,有些是劇情演繹結果。但是弄得太多了,很多演說與人物角色的個性定位不符,和劇情也沒多大關係,演說次數再多幾回,就難免叫人生厭,尤其那些關於拯救世界、拯救人類的大話說的太多就更叫人頭大,哪有那麼多拯救人類的課題啊?打死幾個魔鬼其實與拯救全人類無關,幹掉幾個恐怖分子也談不上就將美國從毀滅邊緣拯救了出來。


美劇雜談:美劇三大俗


——仔細想一想,美劇三大俗現象中,第三俗往往只出現在一些品質不高的美劇中,而第一俗則可能出現在任何一部美劇中,因為第一俗的問題根源大都和演員合同、續約片酬有關,任何事情一牽扯到鈔票,就會變得複雜起來,有權力的人就變得小氣吧啦的,於是“消失”的角色就難免。而第二俗則比較複雜,好品質劇集和低水準劇集可能都會出現,所以我想暴力做愛也許真的和美國文化有關,只不過我不喜歡罷了。

美劇其實不止三俗,認真的總結一下,一定還可以找出更多的俗套,美劇總體上來說屬於商業電視劇,俗套難免,商業電視劇是面向大眾的,不俗大眾不買賬,收視率就可能受到影響。而能夠堅持不俗、或者少俗的美劇,終究是極少數,是需要勇氣,需要編導高水準的,更需要投資者電視臺的鼎力支持,天時地利人和,就容易出精品劇,比如《老友記》、《冰血暴》、《絕命毒師》等,以後有機會再說。

(圖片來自網絡)


美劇雜談:美劇三大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