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杂谈:美剧三大俗

美剧杂谈:美剧三大俗


喜欢英剧的人,把英剧捧上天,认为是比美剧更好的电视剧,而喜欢美剧的人,则常常把美剧捧上天,比如我,就认为美剧是当今世界各国电视剧中最棒的、最具可看性、也相对综合艺术实力最强。不过赞美归赞美,冷静理性的分析一下,你还是会发现,无论英剧还是美剧都有其各自不足之处,有各自的大俗之处,比如英剧的节奏大都很慢,其实不少英剧也不过是商业电视剧,很多镜头其实没有太慢,没有必要过度展示细节,而英剧的编导似乎在某种暗中的力量控制下,不该慢节奏的也慢的要死,拖泥带水的,却并没有慢出一部精品剧集来,所以当今在全球赢得一片赞誉的电视剧往往都是美剧,《权力的游戏》、《冰血暴》、《真探》(第一季)、《西部世界》、《24小时》、《迷失》、《纸牌屋》等,誉满全球的英剧除了一部《唐顿庄园》,还有什么?《贴身保镖》第一季播出的口碑还是不错的,可第二季为什么至今还“无影无踪”?别跟我说《神秘博士》,它就算拍出一百季,我都说它只是拍给小孩子看的,哄哄喜欢科幻的小孩的电视剧。英剧还有一大“俗”,那就是在特效制作方面的小气吧啦,《神秘博士》就是最典型的特效小气鬼,将近二十年前的美剧比如《超人前传》,就已经开始制作出接近好莱坞大片的特效来了,《神秘博士》却直到最近几年的几季在特效方面还是马虎了事,大量的五毛特效。好了扯远了,不去批评英剧了,英剧粉会大大不高兴,所以,抱歉,扯回继续谈美剧吧——

我总结出美剧有如下三大俗:


美剧杂谈:美剧三大俗


第一大俗:不该消失的角色莫名的消失。

在一部美剧中,根据前情铺垫,一个本不该“消失”的角色会突然“死亡”或者“离开”,美剧对类似情况的处理往往是,在新的一集里借某个角色之口,近乎是马虎了事的说一下这个角色离开的原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可是过后不久就会有各种报道,说出这个角色“死亡”的原因,比如演员和演员之间闹矛盾了,剧组为了平衡演员内部关系,有时候就不得不开除掉一些演员,最著名的就是《实习医生格蕾》,那个很酷的黑人医生贝克,在克里斯蒂娜结婚典礼上玩了一把失踪,然后就此永远“失踪”了,第四季就没有回来。后来有报道原来扮演贝克医生的演员和剧组里的其他演员闹矛盾,大多数演员都对他有意见,于是他只好走人,后续的剧情怎么办?没有怎么办,第四季第一集时只是草草说明一下就完了。在《24小时》里,第一季最后一集杰克鲍尔的妻子被尼娜打死了,他还有一个女儿金鲍尔,有点叛逆,第一季就闹出了一些事情,被恐怖分子抓走了,第二季人长大了,开始还和父亲继续“冷战”,但当恐怖分子威胁到她所在的家庭甚至她自己的时候,还是开始和父亲联系了,第三季金鲍尔甚至进入了CTU,作为一个情报分析员,也开始在反恐行动中发挥出作用了,可是进入第四季,金鲍尔这个角色就不再出现了,在以后的几季中,她只是“打酱油”的出现一下,可问题是她是主角杰克鲍尔的唯一亲人、“掌上明珠”,无论你从那个角度去解释,她的不出现都是不合情理的。

还有更荒唐的,如《橘子郡男孩》第三季最后一集里,前三季的女主角竟然突然车祸死亡了,于是第四季女主就只好换了一个角色。可是并没有报道女主演员米莎巴顿死亡,那么为什么女主角做的好好的,突然不做了?突然被编导给写“死”了?这部剧这方面情况的报道我没有看到,所以不清楚究竟什么原因女主角会突然“死亡”的。此外《24小时》中第五季才开始,前四季中的两个重要的常驻角色前总统帕莫尔和前CTU主管蜜雪儿,竟然被编导写成一个在宾馆里被人暗杀,一个在家门口被恐怖分子炸死,根据前面的情节,这两个重要角色在新的一季里“死亡”,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主创不愿意继续启用这两位演员,也许合同到期了, 也许演员得罪了主创,也许演员自己不愿意继续演了,总之不是剧情的合乎逻辑的正常转折导致。《超人前传》里小超人的人类父亲强纳森肯特于第五季接近尾声时心脏病发作而死,这个情节转折总体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还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从第六季开始,小超人的人类妈妈玛莎也开始经常不在家了,理由是她顶替了丈夫的国会议员身份去了华盛顿,到了第七季,玛莎这个角色基本上不再剧中出现。这就很不合情理了,用美国人的理由来解释,孩子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在身边,只能说很勉强,毕竟肯特农场还在,家还在。

之所以认为美剧中一些角色的“消失”属于一大俗,主要是因为我们都知道美剧一旦“长寿”,常驻角色一般是不会轻易“消失”了,或者说除了《权利与游戏》,绝大多数的“长寿”美剧中的常驻角色“消失”,都往往和演员本身的问题有关,比如合同到期,剧组不愿意给某个续约的演员提高片酬,这个例子最近的就有美版《无耻之徒》原女主角演员艾米罗素在第九季结束后离开了这部美剧,有报道就提到艾米罗素和剧组曾经谈续约片酬,剧组不愿意将她的片酬提高到和男主一样的水准,所以她选择了离开,所以去年秋季播放的第十季里没有了艾米罗素扮演的女主角。还有演员和演员、演员和编导之间闹矛盾被开除或者选择离开等新闻报道,则不是极个别的例子了。这种不是因为剧情、情节的需要而让角色“消失”,由于在美剧中经常出现,经常会令某一部剧的粉丝为之沮丧。

毫无疑问,在所有剧情类的影视剧,在所有的元素中,角色是第一要素,没有角色就没有剧情,何况在美剧中美女帅哥是第一重要元素,第一吸引眼球的要素。一个重要角色的存在与离去,会严重影响到剧情的前因后果的铺垫与发展,《超人前传Smallville》第八季没有了拉娜这个前女主角,编导就开始设计克拉克和路易斯发展恋情,如此前六季的那种伤感悲情韵味就荡然无存了,起码在这部剧中,小超人和路易斯之间的恋情不但没有了悲情意味,反而叫人感觉到不少奇怪滑稽的东西,味道大大不同。《吸血鬼猎人巴菲》里第三季最后安吉尔突然独自离开去了洛杉矶,女主角巴菲在后四季里的恋情也没有了那种生死之恋的大悲大喜情怀,而多么疯狂和扭曲的做爱,一个角色的离开,甚至会影响到整部剧的风格。


美剧杂谈:美剧三大俗


第二大俗:暴力做爱。

凡在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上放映的电视剧,暴露镜头是极少的,床戏难免,但暴露的极为克制,因为没有有影视剧审查制度,公共电视台上播映的节目应该是严禁暴露镜头的,如《24小时》、《超人前传》、《吸血鬼猎人巴菲》、《迷离档案》、《实习医生格蕾》、《终结者之沙拉康纳传》等等,在具体做爱镜头方面都很含蓄,不要说和“低级黄色”沾边,甚至连色情二字都谈不上。

可是一个成人总要做爱,影视剧如果说的是成人故事,恋爱、做爱就无法避免,否则我们人类怎么繁衍发展?所以在美剧中,床戏就难免,没有暴露镜头,但各种做爱的动作还是做得十足的。问题只是这些床戏,叫我怀疑美国人是否在接受佛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后走向了某一个极端?不管好人坏人,不管主角还是配角,只要有兴趣做爱了,就一定是格斗式的、疯狂的、火星撞地球似的,十七、八岁的男女小青年是如此,二、三十岁的男女大青年是如此,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女也是如此,有的甚至连老头老太都如此扭打一般的做爱。西方情人、恋人或者夫妻恩爱相遇,接吻相待就像中国男女的拉手拥抱,很正常,可叫人看的困惑的是影视上的他们接吻不但“暴力”而且“粘连”的时间过长,至少感觉如此。

我当然不了解美国人的真实情况,所以只能猜想,什么原因令编导如此要求他们的男女角色做这样的“暴力做爱”?人种原因?可是很多美剧中的角色其演员都是非西方人。那么是文化原因?华人或者日本人,这些长期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人,不至于到美国后就很快能够改变性情了,几十年未必能够,甚至一、二百年都未必能够改的掉。所以我觉得美剧里的这些“暴力做爱”镜头还是一个噱头问题,美剧中不是没有做爱做的很温情脉脉的,很“正常”的,只不过不少编导可能觉得在某种激情时刻男女角色的温情做爱,无法“点燃”观众的激情,一句话不够吸引眼球——吸引眼球没有错,偶尔来几回“暴力做爱”也没有错,可是太多就俗了,太滥就太俗了。


美剧杂谈:美剧三大俗


第三大俗:各路人马都要么好演说要么热衷絮叨人生哲理,无论正派还是反派角色

绝大多数的演说,我看“全世界人民”都一样,即都是那么义正词严、慷慨激昂,无论正派反派角色。《24小时》第六季里韦恩总统和他的下属官员们就好演说,而几乎每一季里的恐怖分子首领都要来上几回“义正词严”的演说。《巴菲》里从第五季开始,女主角巴菲就好演说,反抗英国杀手委员会时要来一番“严厉”的演说,带领女孩子们出征杀魔鬼前更是“说”个不停;连《终结者之沙拉康纳传》里面的“水银”女机器人出场都要来上一番关于人类危机的演说。此外如《真爱如血》、《月光》、《天使》等有大量吸血鬼或者各种魔鬼角色的美剧,好人坏人都常常要说一番关于人性邪恶等等的大道理。而《欲望的城市》里多的是关于人生命运的大道理演说,《黑金诱惑》里那位白发大亨鹊帕·达伦(Tripp Darling)则好谈包括政治、金钱、事业、人生等等的大道理。人一到了高位,是否就好高谈阔论了?是否一下子就懂了很多大道理了?魔鬼站在魔鬼的立场,总统站在总统的立场,英雄站在英雄的立场,原本他们所谈论的大道理应该是很不同的,拯救人类的和毁灭人类的两种……生物,照我想思想应该有大不同,可事实是,假如我们抹去那些角色的姓名、地位、身份和背景,就听他们的演说词,你会发现美剧中的那些“大话”都如同一个人说的。

大道理说教或者“大话”鼓舞一番,有时候会叫人感到一种激情,有时候则叫人肃然起敬,但是说的太多了就觉得烦了。也许美国的一些人为了竞选而不得不练就一身的演说本领,也许美国还有一些人为了在民主社会里争得一些利益而不得不放声大说。公关学里是不是有说大道理一科?我不知道,不过据说以前我们社会里那些搞传销的“首领”,也特别喜爱聚拢一群同好者,然后开始大道理演说。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无论什么样的人物,在公众场合包括各种公开的媒体上进行演说的现象,现在几乎绝迹,所以我们不懂那些长篇大论的演说究竟有些什么内容、有些什么作用以及为什么,但是喜欢美剧的人一定会有很多机会了解到美国影视剧上的形形式式的演说,包括总统的、明星的、英雄的、恐怖分子首领的或者普通官员、甚至普通民众的。看现在的美剧,会令你难以想象默剧时代的美国电影是如何表现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流。

很多角色的大道理演说是编导瞎编的,毫无根据,比如魔鬼类影视剧中那些魔鬼的演说,《24小时》里的那些恐怖分子首领的演说我认为是瞎编的,是根据报刊各种相关的报道想当然而已。在适当的情境下由适当的人物做一番演说,会有一定的影视效果,有些是剧情演绎结果。但是弄得太多了,很多演说与人物角色的个性定位不符,和剧情也没多大关系,演说次数再多几回,就难免叫人生厌,尤其那些关于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大话说的太多就更叫人头大,哪有那么多拯救人类的课题啊?打死几个魔鬼其实与拯救全人类无关,干掉几个恐怖分子也谈不上就将美国从毁灭边缘拯救了出来。


美剧杂谈:美剧三大俗


——仔细想一想,美剧三大俗现象中,第三俗往往只出现在一些品质不高的美剧中,而第一俗则可能出现在任何一部美剧中,因为第一俗的问题根源大都和演员合同、续约片酬有关,任何事情一牵扯到钞票,就会变得复杂起来,有权力的人就变得小气吧啦的,于是“消失”的角色就难免。而第二俗则比较复杂,好品质剧集和低水准剧集可能都会出现,所以我想暴力做爱也许真的和美国文化有关,只不过我不喜欢罢了。

美剧其实不止三俗,认真的总结一下,一定还可以找出更多的俗套,美剧总体上来说属于商业电视剧,俗套难免,商业电视剧是面向大众的,不俗大众不买账,收视率就可能受到影响。而能够坚持不俗、或者少俗的美剧,终究是极少数,是需要勇气,需要编导高水准的,更需要投资者电视台的鼎力支持,天时地利人和,就容易出精品剧,比如《老友记》、《冰血暴》、《绝命毒师》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图片来自网络)


美剧杂谈:美剧三大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