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學會第二門語言

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黃任在TEDxKids演講

學會第二門語言

就好像有了第二個靈魂

學英語有用嗎?我們花很多時間去學英語,值得嗎?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部去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叫《Arrival》,中文譯成《降臨》。

女主人公Louise是一個頂尖語言學家,她被美國政府派去和突然降臨地球的外星人溝通,試圖憑藉她深厚的語言學功底,去破譯外星人的文字。

經過一段時間和外星人的不斷溝通,她真的學會了外星人的文字——一種圈形文字。

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在這種文字裡,所有單詞在句子裡都是平行關係,沒有先後概念,顛來倒去都可以,就如同一個圓圈。

從這個文字就可以看出,這群外星人的思維跟我們地球人完全不同:他們沒有線性的時間概念,他們覺得“未來”和“現在”沒什麼區別。

聽起來很神奇是不是?一種跳出時間維度的思維方式,確實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想象力才能理解。

Louise學會了這種圈形文字以後,也神奇地開始擁有這種沒有時間概念的思維方式,開始擺脫時間的束縛,思維穿梭時空,看到了她和女兒的生死人生。

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Arrival》這部電影非常生動地傳達了一個理念——“語言影響思維方式”

多學一門語言就擁有突破原有思維方式的可能;多一個維度來看世界、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和看待自己的文化。

正如查理大帝所說:“學會第二門語言,就好像有了第二個靈魂。”

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有人可能會說,電影都是虛構的,不足為信,那我們來看看真實世界中的例子。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Lera Bordisky是研究“語言”和“思維”的關係這個領域非常有影響力一位學者。

她曾經探訪過澳大利亞一個偏遠的原住民社區,名叫波姆浦洛(Pormpuraaw)。這裡的土著語言非常有意思,在這種語言裡沒有“前後左右”的概念,一切都是以基本方位——也就是東、西、南、北來定位。

也就是說,當我們說“你的右腿”的時候,他們說出來的可能是“你的西南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會聽到他們說:“有隻蚊子在叮你東邊的胳膊!”或者“你南邊的嘴角上有顆飯粒”這種表達方式。

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的方位感奇佳,就算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下,他們也總能很快分清東西南北。他們的方位感超過了之前科學家所認為人類能做到的極限。

Lera Bordisky教授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她就想,語言中完全不同的空間定義方式,會不會影響人們對其他事物的看法呢?比如時間?

於是她做了一個實驗,請講不同語言的人給一組照片排序,這組照片顯示的是同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這些人的任務就是按照成長的時間順序給照片排序。結果她發現了什麼呢?

她發現:

講英語的人是按照從左到右來擺放排序的;

講希伯來語的人是按照從右到左來擺放排序的,因為希伯來語是從右往左寫的;

而最有趣的就是剛才說的這些澳大利亞的波姆浦洛Pormpuraaw人,他們的擺放順序始終是——從東到西。

什麼叫“始終”呢?就是當他們面朝南方的時候,他們的擺放是從左向右;而面朝北方時,擺放順序又變成了從右向左;當他們面對東方時,竟然是從遠處向自己的身體方向擺過來了,所以仍然是執著的從東向西!

語言對一個人思維習慣的影響就是這麼直接和深遠!

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既然語言對思維影響這麼大,那如果我們想深入瞭解一個國家的文化的時候,就不能不去了解這個國家的語言。

我在去美國留學之前,曾經在韓國呆過四年的時間,所以今天我就拿韓國文化來舉個例子。

在韓國工作生活過的人,都能親身感覺到韓國無處不在的等級文化。一般來說,韓國人對比自己年長或者職位級別高的人說話,都是畢恭畢敬的。在路上見到自己的學姐學長,一般都會鞠躬問候。在公司裡,兩個人職位哪怕只差一級,說話的時候氣場都是不一樣的。

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如果你沒有學過韓語,你可能會把這種等級森嚴歸因於“儒家文化”的影響。那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中國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時間更長,而且韓國近五六十年來受美國的平等和民主的文化影響極深,為什麼韓國的等級現象要比中國嚴重呢?

如果你學過韓語,這個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在韓語語法裡,同一句話基本上都可以有三種表達方式,一種是對晚輩、下級的,叫“半語”;一種是對平輩、同學的,叫“平語”;一種是對前輩、上級的,叫“敬語”。所以,韓國人在社交場合,常常是沒認識多久,就要問年齡,這樣才知道具體應該用那種語法來表達。

正因為在韓語語法裡,根據對方的等級不同,要選擇不同的句式;一個韓國人,從開始學說話到長大成人,長年累月地這麼說話,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一種等級觀念。這也是一個“語言影響思維方式”的力證。

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好,那我們迴歸到學英語這件事來。在翻譯機器如此先進且不斷進步的今天,我們還要不要學習英語,或者更廣泛來說,要不要學習外語呢?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作為工具的語言可以被機器人AI替代,但作為思維方式載體的語言卻無法用機器人人代替。

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掌握一門外語,讓我們接觸到一個更豐富更多元的世界,有助於我們突破固有的思維,多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同時,也能讓我們從更多角度理解、看待自己的文化。

在高度國際化的今天,這種跨文化的綜合能力顯得尤其重要。這種能力,有助於我們跳脫出狹窄侷限的視角,用更開闊的格局去審視當下,眺望未來。這才是學外語的真正意義。

多一種語言,多一種維度看世界

圖文編輯|本文來源於黃任在TEDxKids的講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