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復興區西大屯:生態美景入畫來 幸福生活踏歌至

復興區彭家寨鄉西大屯社區蝶變記

邯鄲市復興區西大屯:生態美景入畫來 幸福生活踏歌至

鄉愁特色小街、戶外村史公園、九龍壁文化廣場、村南迎賓大道、二十四孝文化長廊……,走進復興區彭家寨鄉西大屯社區這些地標性景觀會讓人驚歎不已,忍不住駐足觀看。在這裡,開窗看綠、推門聞香,一個個特色小院,留住青山綠水,喚起鄉村記憶,傳承家風文明,點亮村莊風景。

復興區西大屯社區位於復興區南部,南鄰趙王城遺址公園,一牆之隔邯鋼廠區。社區現有人口1200戶、5300人,耕地面積505畝,黨員217名,社區“兩委”幹部7人。社區年集體純收入450萬元,年人均收入10000元。

近年來,西大屯社區黨總支在區、鄉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及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力,結合自身實際,堅持“發、穩、綠、文、靚”五大發展理念,以“環境優美、管理有序、守望相助、共治共享”十六字為治理目標,使社區黨組織建設、集體經濟發展、人居環境改造提升以及社區治理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社區居民幸福指數逐年攀升。

強黨建為社區發展“注滿油”

邯鄲市復興區西大屯:生態美景入畫來 幸福生活踏歌至

2018年社區黨總支按照市、區換屆要求,嚴格遵循“五選十不選”“十一條禁令”要求,圓滿完成了社區兩委換屆任務,年齡結構按照“五、四、三”,即50歲、40歲、30歲模式配備,學歷結構涵蓋本科、大專、中專等,新一屆兩委班子結構更加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黨總支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堅持大事共商、民事共決,積極打造團結班子,做到班子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增強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配班子帶隊伍,培養村級後備力量是關鍵。為破解農村社區管理人才缺乏的難題,社區黨總支從長遠著眼,多領域培養人才。選拔優秀集體企業管理人員充實到社區管理隊伍中,為集體經濟創建和管理提供知識保證,他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選拔本籍10多名優秀大學生,通過公開招聘進入社區工作,並且輸送到區、鄉政府部門實習,多崗位磨練。

經過近些年培養和鍛鍊,這些後備力量有的已經進入兩委班子中,多人擔任社區部門負責人;有的到企業擔當重任,在各自崗位發揮著重要作用;選拔具有多年農村社區工作經驗、熟悉村情,實踐經驗豐富,為人正派,吃苦耐勞,群眾認可度高的幹部,充實到社區精細化管理一線崗位,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按照“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的要求,社區黨組織堅持“三會一課”制度,開展好主題黨日學習活動。創新黨小組工作用法,選舉新的黨小組長,由有著較高威望的老黨員擔任,同時為黨小組長選配專職聯絡員,全部由社區招聘的大學生擔任,二者優勢互補,在黨總支領導下使基層黨建工作迸發新的活力,成效顯著。

社區黨總支還組織各類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先後開展了一名黨員一棵樹,一個支部一片林的植樹綠化活動;組織全體黨員“走復興之路,看鄉村之美”,感受全區鄉村建設的氣魄和決心;組織全體黨員清明節到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找尋抗美援朝烈士杜金祥家屬,請烈士回家,在黨員群眾中培樹正能量;黨員過政治生日時,社區黨總支送政治生日賀卡;“七一”建黨節隆重表彰社區優秀共產黨員、黨小組、入黨積極分子;2019年10月1日全體黨員參加升國旗儀式,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社區黨總支還就西大屯戶籍的離退休黨員幹部組織關係回村問題做出決定,鼓勵把黨組織關係轉回故里,參加黨的活動,把聰明才智投入到村莊建設中,去年,共轉回社區黨員15人,社區專門組織了迎接儀式,為“新黨員”發放黨旗、黨徽、共產黨員戶門牌以及學習資料。

在總支會議及社區兩委會議上,經常性開展紀律教育,遵從黨章,嚴明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同時結合社區實際,發揮廉政診所效能,同時以居民小組為單位,聘請多名老黨員為輿情監督員,把監督觸角延伸到普通黨員當中;經常開展黨員政治體檢,給黨員打預防針;微課堂—黨總支書記授課,讓診所醫生和輿情監督員時刻緊繃廉潔這根弦。

壯大集體經濟助推“生活美”

邯鄲市復興區西大屯:生態美景入畫來 幸福生活踏歌至

西大屯社區黨組織把經濟發展當成第一要務,要讓社區有錢辦事。本照這個原則,社區黨總支結合區位優勢,依託國有企業,堅持“以集體經濟發展為主體,股份、合作、民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理念,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幾年來,通過積極跑辦項目,多方籌措發展資金,創辦了集體企業,合資、合作企業,年集體純收入達到了450萬元,極大地保障了社區管理良性運行。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採取了優勝劣汰的方式,先後把不符合環保的、低價值高能耗的企業進行了關停,把虧損的沒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進行了剝離,有效的使現有企業強筋健體健康發展。

集體收入優先發展民生。社區逐年提升老年人福利待遇,每年為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米麵油等福利300餘萬元;先後投入資金對社區進行綠化美化硬化、修建廣場遊園等基

礎設施建設,改善社區面貌;為居民做好做實各項代辦業務,不斷深化服務管理,逐步向服務型社區轉變,居民生活幸福指數持續提升。

人居環境整治實現“蝶變美”

邯鄲市復興區西大屯:生態美景入畫來 幸福生活踏歌至

由於社區緊鄰邯鋼生產廠區、城鄉結合部,環境問題成為社區發展的“攔路虎”。

2017年3月,社區黨總支決定,按照少花錢多幹事的原則,用兩到三年時間,紮實推進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街道小巷、房前屋後、田邊地埂、牆體圍擋,由點帶面,由標到本,全面開展整治,淨化美化社區環境,打造生態宜居村莊。

社區黨總支借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之機,有效解決了社區私搭亂建、垃圾堆放、小散亂汙企業等重點難點問題。

據介紹,在社區南出口區域,邯鋼路西延工程因種種原因擱置,大量的廢土及垃圾堆積到村南處,使村南雨水汙水無法外排,尤其在汛期,路面形成大面積水坑,使村民無法正常通行。同時也造成了村南環境垃圾遍地、蚊蠅肆虐,嚴重影響村南居民的正常生活。數年來成為社區黨總支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老大難”。

2017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期間,社區先後召開創城動員會,“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為主題的黨員大會、居民代表會以及黨群座談會;同時為全社區居民印發《創城倡議書》《共建美好家園倡議書》等,組織黨員群眾參加多種形式的義務勞動,帶動全體社區居民自覺參與到村容村貌整治當中,營造“人人動手,全面參與”的良好氛圍。

經區、鄉多方協調,村南環境整體改造拉開大幕。之前垃圾如山、蚊蠅亂飛的髒亂差之地變成了曲徑通幽、綠美花香,面積超3萬平方米的綠色遊園。

社區不僅限於環境的改造,更加註重環境品質的提升。在改造中堅持現代元素和古樸特色相結合,因地制宜完成了不同風格設計改造。有留住鄉愁的特色小街,第一批綠美庭院、戶外村史公園、夜景亮化的九龍壁文化廣場、滿眼皆綠的村南迎賓大道等,使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現如今,漫步走到社區南苑廣場,綠樹搖曳,鮮花盛開。往遠處看,雄偉壯觀的迎賓之門,和諧飛翔的現代雕塑,厚重古樸的景觀石,惟妙惟肖的九龍石壁,拾階而上的景觀山丘,戶外南苑村史公園,每一處均為一景。

截至2019年底,社區已新修、整修20餘條街道、小巷共5000餘米,汙水管網清理6000餘米,新建遊園廣場6處3萬餘平方米,美化牆體20餘萬平方米,綠化植樹10000餘棵、120畝,亮化10餘個主要街道和節點。投入近20萬元在社區主要節點安裝監控,夯實群防群控基礎,打造平安社區,不斷提高群眾安全感。

如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孝老愛親宣傳畫隨處可見;鄰里之間互幫互助,文明風氣日漸濃郁;村規民約上牆,村民議事公開,廣大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文化興村提升“人文美”

邯鄲市復興區西大屯:生態美景入畫來 幸福生活踏歌至

社區環境變美了,居民的心情也跟著美了起來。西大屯的文化活動“名聲在外”,太平鼓、跑竹馬、劃旱船、推太平車等民間藝術,呈現出濃郁的地域風格,有著傳承性,增添了西大屯的文化底蘊。

社區黨總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文化品牌。中秋詩會的成功舉辦,就是一次有效的嘗試。社區居民自編自演,詩詞歌賦,撫琴吹簫,讓美麗的鄉村充滿詩情畫意。社區居民王桂香參加了兩屆中秋詩會,第一次與侄女上臺合唱了歌曲《明月幾時有》;第二次她又帶動全家姐妹五人表演了詩朗誦。現在已形成了家家要參與、戶戶當主角的文化氛圍。社區常年活躍的文藝團隊10餘個、文藝愛好者百餘人。

社區黨總支於2018年籌辦了社區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居民自編自導的各種類型節目,效果顯著,成為了全體居民新春的年夜飯。

同時,社區還開展了好鄰里、好婆媳以及“綠美庭院”“最美家庭”評選活動,弘揚好家風、好家訓,培樹好民風、好村風,把環境整治進一步向居民家中延伸,用一個個乾淨整潔小家組成一個美麗宜居的大家。好兒媳王振英,在家孝敬公婆,在社區是文藝骨幹,通過選拔也登上了社區2020年村晚的舞臺。疫情期間,王振英還主動參加疫情防控,報名成為了社區防疫志願者,每天為社區公共場所消殺。

社區還建強基層調解隊伍,以居民小組長為主,黨小組長為輔,進行網格化管理,並定期開展培訓活動。2019年,社區舉辦了普法教育課堂進家庭、河北電視臺幫大哥欄目以及惠民幫幫團進社區進家庭宣講活動,提升調解員的素質和本領,打造平安社區。

談及社區未來發展,黨總支書記張存海信心滿滿。他說,隨著邯鋼老區退城搬遷整合提升,西大屯面臨著新的經濟發展機遇,但我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方向不會變,社區黨總支為居民謀幸福的初心不會變。社區黨總支將積極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固強補弱,繼續推進社區環境改造提升,一個宜居宜遊、富有活力的美麗城中村新畫卷愈加秀美靚麗。

來源:邯鄲日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