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4歲女童遭繼母毒打進ICU

虐童!又是虐童案!

氣憤到發抖,揪心到窒息!日前,社交平臺廣為傳播一組4歲女童被虐待的圖片,讓人揪心。一個孩子肚子上遍佈疑似被菸頭燙傷的痕跡,額頭、臉頰和鼻子多處出血……


黑龍江4歲女童遭繼母毒打進ICU |“旁觀者效應”再次引發的悲劇


事情的背景是,被虐待孩子是黑龍江佳木斯一4歲女童於某,遭繼母毆打,目前,仍在建三江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救治。曲某對傷害女童於某事實供認不諱,已於2020年4月27日晚移送佳木斯市看守所進行關押。

黑龍江4歲女童遭繼母毒打進ICU |“旁觀者效應”再次引發的悲劇

黑龍江4歲女童遭繼母毒打進ICU |“旁觀者效應”再次引發的悲劇


相信更多的真相會不斷付出水面,我們也為孩子的康復祈禱。但我們無法理解的是,即便是繼母,為什麼會對這麼幼小的孩子進行這麼慘無人道的摧殘?怎麼會下得了手?她不是一個正常的人麼?

黑龍江4歲女童遭繼母毒打進ICU |“旁觀者效應”再次引發的悲劇

我們來分析一下虐待兒童魔鬼的內心:

  • 暴力循環: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這句中國古代俗語,道出了很多虐童施暴者本身的悲慘,虐童者大概率本身在童年、在生活中就是飽受精神或肉體摧殘的個體,極度缺乏親人或社會的關愛,不知愛、不懂愛,也不信愛。依照殘酷、扭曲和狹隘的生存邏輯,活在人世間。一有機會,就會釋放出內心的魔鬼,把自己受到的傷害,加倍施加給別人。

  • 人性之惡:我有權利傷害你

暴力傷害的心理基礎是“權力感”,年幼的孩子,因為缺乏反擊能力、爭辯能力,生存資源又全部依賴於父母或監護人,在某種負面心理條件下,非常容易激發成年人的權力感,尤其是對於擁有權威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的成年人。

心理學通過實驗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權力感被激活後,會抑制對他人的關心和對他人痛苦的體驗,同時高權力感會減少人們的同情心,個體的行為更少地受到自我意識的約束。生活中,一些家長偶爾也有過體罰孩子的經歷,有一種“越打越生氣,生氣到失控”的情緒體驗,就是這種權利感的刺激造成的。


佛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 去人性化:我可以與人為善,但你不是人。

虐童事件讓我們最難以理解的是,孩子那麼弱小,為什麼下得了手?根據鄰居反映,虐童繼母曲某,平時與鄰居相處也是一個平和開朗的“正常人”,為什麼對孩子會變得極度殘忍?心理學中的“去人性化”可以解釋這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通俗的結解釋就是“不把對方當人看”。

權力感會導致去人性化的增加,同時小孩因為還沒有發育完善,沒有順暢溝通和辯解的能力,也沒有成年人的自控能力,更容易激發去人性化心理,最終導致暴力的發生和升級。


這個虐童事件,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是,這個孩子,不止一次被虐待送到醫院!據某醫院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

受虐女童“住院很多次了!”,甚至連醫護人員看到都“真的很心疼,恨不得把孩子接回來自己養著”。同時,住在女童家樓下的鄰居表示,曾見過大冬天孩子被推到門外罰站

傷害都已經達到了多次住院的程度,社區、鄰居、醫院為什麼沒有及時作出有效的救援?其中的細節一定會不斷披露出來。但我們可以大膽設想,一定不是毫無察覺,很可能是一個心理效應在起作用:旁觀者效應。

這個局面的形成,有多重複雜的心理機制起作用,其中之一是“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叫做“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如果一件事情,一個人去做,責任感就會很強,這個人行動就很積極。但如果是一堆人去做,每個人的責任感就會驟降,面對困難以及遇到需要承擔的責任的時候就會出現退縮逃避。


旁觀者效應的發現來源於美國的基蒂·吉諾維斯案件

1964年3月13日,28歲的基蒂·吉諾維在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歹徒的襲擊。她大聲喊救命。一個鄰居在窗口後大聲警告那男人:“放開這個女孩”,歹徒正欲圖逃跑,但後來他發現沒有一個人出來干預,於是他又從車裡走出返回,將基蒂·吉諾維斯擊倒在地,又開始刺殺她。女孩繼續呼救直到最後有人報警。警察接到報警後兩分鐘便趕到了現場,但基蒂·吉諾維斯當時已經死了,襲擊者也不知去向。襲擊行為持續了35 分鐘。


黑龍江4歲女童遭繼母毒打進ICU |“旁觀者效應”再次引發的悲劇


後來,心理學家BibbLatané和John Darley對這次事件進行了研究,並通過多次實驗提出了他們的理論——旁觀者效應。

在黑龍江虐童案的事件中,是否是這種效應發揮作用,一定會有更多細節不斷披露出來,給我們最終的答案。

但這件事帶給我們的警醒是深刻的,希望每一個人在遇到暴力事件的時候,能夠成為受害者的英雄,用自己的勇氣,為受害者打開一道求生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