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夷陵之戰"、"石陽之戰",聊一聊鮮于丹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在漢末三國時期出現的很多比較活躍的人物都沒有傳記,曹魏、蜀漢、東吳都存在這個問題。有的可能是因為政治上的問題;有的可能是因為史料缺失和陳壽個人的抉擇;有的可能是單純地因為貢獻不夠。然而在當時的動盪時期,這些人物難免有非常豐富的經歷,比如江東集團的將領鮮于丹。鮮于丹跟隨呂蒙攻取荊南三郡;在"夷陵之戰"、"蘄春之戰"、"石陽之戰"三次戰役中都有所參與,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攻取荊南三郡

劉備和孫權在荊州的問題上一直是處於扯皮的狀態。孫權把南郡借給了劉備,劉備藉助這個基地西進入川消滅劉璋,吃了一個肚皮溜圓。孫權雖然也趁這個機會派步騭進入交州,暫時在名義上取得了對交州的控制,但是和劉備獲得的東西相比還是不夠看。孫權當初扶植劉備本意是搞一個對付曹操的小弟,沒想到劉備取得益州後反而對長江下游的孫權構成非常大的威脅。這就有點像當初的袁紹和曹操的關係。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孫權管劉備要南郡,劉備不給;孫權退一步管劉備要荊州南部的零陵、桂陽、武陵三個郡,怎麼也要削弱一下劉備在荊州的力量,按照小編的理解,也是希望利用江夏和荊南包圍劉備所控制的南郡,至少限制一下劉備對揚州的進攻速度。劉備當然也不會答應。當時劉備其實還在益州,主要精力是處理"益州之戰"之後的爛攤子和重新建立秩序,於是孫權趁著這個機會派呂蒙攻取荊南三郡。這個時候鮮于丹就是呂蒙的部將。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在這次戰役中,其實雙方碰撞得並不是很激烈,除了一些實力不算強的官吏之外,武陵、桂陽二郡望風而降;零陵太守郝普中了呂蒙的計策,也投降了。關羽的主力被孫權、魯肅牽制不敢找呂蒙的麻煩,呂蒙可以說是打得順風順水。最後雙方經過外交的手段,訂立了"湘水之盟",對荊州各郡重新劃分。這裡面鮮于丹的表現沒有記載,大概也沒有什麼表現的機會。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夷陵之戰"

雖然有過盟約,但是這個盟約就像手紙。在關羽發動北伐的時候,孫權就把手紙給撕了,直接偷襲荊州,也就是南郡、零陵郡、武陵郡,還幹掉了關羽。然後曹操去世,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孫權暫時在名義上屬於曹魏。劉備在開國之後,或者為了給關羽報仇;或者宣揚國威;或者重新奪回荊州,反正是在比較不利的局面進行了東征。在前期取得巫縣、秭歸縣,然後雙方在夷陵這個地方相持。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當時劉備作為蜀漢軍隊的主將,率領程畿、吳班、馮習、傅肜、沙摩柯、輔匡、趙融、廖化、馬良(馬良在荊南的另一個戰場)等人;東吳這邊主將是陸遜,率領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人,另外步騭從交州出來別領一軍對抗馬良。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可以說是潰敗,鮮于丹作為東吳諸將之一,在這樣的順風局應該會有一些表現和戰績,但是也是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蘄春之戰"

劉備被陸遜打回了魚復,還把魚復改了名字叫做"永安",看上去確實挺缺少安全感。不過當時並不是劉備和孫權的對手戲,在北方還有曹丕在蠢蠢欲動。曹丕真把孫權當臣子,管孫權要質子,但是孫權明顯不這麼認為,屢次拒絕曹丕。於是曹丕和孫權之間又出現了裂痕。孫權放棄與劉備的戰爭,準備提防曹丕;曹丕也比較給面子,果然發動三路大軍進攻孫權,雖然沒有明確的數字,但是從一些記載和表現上來看,這次伐吳的規模非常巨大。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曹丕三路伐吳,雖然一度有過比較明顯的優勢和機會,但總體上來說各有勝負,曹丕也沒有抓住突破長江防線的機會。此戰之後曹丕和孫權的關係破裂,事實上在沒有結束之前孫權就改易年號,脫離曹魏的控制,還非常騷包地從曹魏的"黃初"和蜀漢的"章武"各取一字。在東吳黃武二年(即公元223)年六月,曹丕三路伐吳剛結束不久,孫權就發動一個比較小的報復行為。之前東吳將領晉宗叛逃到曹魏,曹魏任命他為蘄春太守。孫權令胡綜和賀齊率軍突襲蘄春、擒獲晉宗。而鮮于丹在這次戰役中就是作為賀齊的部下。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石陽之戰"

在東吳黃武五年、曹魏黃初七年(即公元226年),曹丕英年早逝了,四十歲就死掉了。曹叡登基稱帝,曹魏政權發生權力交接。孫權認為這個時候是進行北伐的好時機,於是孫權令諸葛瑾等人進攻襄陽,自己率領軍隊進攻石陽,不過孫權打進攻戰的戰績表現確實不是特別盡如人意,被曹魏所置江夏太守文聘挫敗。值得一提的是《魏略》中的記載相當精彩,孫權率領數萬大軍突然襲擊石陽,文聘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於是乾脆在城裡面睡覺。孫權覺得石陽有埋伏,不敢進攻而撤軍。這算是文聘版本的"空城計",不過《魏略》的記載一般沒有什麼節操,未必比《郭衝五事》靠譜。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從《三國志·魏書·文聘傳》的記載,包括《吳主傳》的記載來看,孫權這次"石陽之戰"無疑是失敗了,其實諸葛瑾在襄陽也失敗了,打了個敗仗。不過看《孫奐傳》的記載,東吳軍隊好歹也是有一些戰績的。孫奐是孫堅的弟弟孫靜的兒子,當時作為江夏太守。石陽在曹魏所控制的江夏郡,孫奐的地盤就成為孫權北伐的基地。這個時候鮮于丹是孫奐的部將,孫奐命令他率領五千人切斷淮道(地點小編沒有查到,大概是曹魏支援石陽的一條途徑);自己率領五千人作為前鋒威逼高城(地點也沒有查到,《三國志辭典》中高城一條在湖北省松滋縣南,但是這個地點在東吳所轄地區,而且是與江夏相隔比較遠的南郡一帶,明顯不是孫奐進攻的高城),迫使三個曹魏將領向東吳投降。幫孫奐打下手的鮮于丹勉強算是有一些功勞吧。

隨呂蒙襲取荊南;參與

總而言之鮮于丹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出現,在黃武五年繼續出現,至少服務江東十一年,實際的時間當然會更長。鮮于丹參與四次戰役,不乏"夷陵之戰"這樣的影響深遠的大規模戰役,但是全部是作為其他人的部將,沒有獨自領軍的經歷。這應該是鮮于丹在《三國志》中沒有傳記的原因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志辭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