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隻黑鸛在互助南門峽過夜

30多隻黑鸛在互助南門峽過夜

30只黑鸛停留青海互助南門峽溼地公園。攝影:王艦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30多隻黑鸛來互助了!”4月20日,一個從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傳來的好消息,引起了省內生態環保界、野生動物攝影界眾多人士的關注。

黑鸛是一種大型涉禽,它鮮紅色的嘴長而直,鼻孔較小,它的腿也較長,脛以下的部分裸出,呈鮮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餘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變幻出綠色、紫色或青銅色金屬光輝,尤以頭、頸部更為明顯。黑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反映生態環境的重要物種之一。

4月20日清晨,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保護中心水庫責任區管護員祁統海發現,數十隻黑鸛在水庫東北邊水岸上停留,他再三確認後,將黑鸛大量現身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的消息上報至林草部門。

很快,溼地公園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互助林草部門工作人員、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了南門峽水庫附近,對停留在水岸邊的黑鸛群展開觀測,最後確認有30多隻黑鸛。

“從前一天夜裡至20日10時10分許,黑鸛群體在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捕食、休整,休憩,之後起飛,盤旋上升,向西北方向飛去。”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郭發新介紹。

據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會長王艦艇介紹,這群黑鸛極有可能是在遷徙途中,專門選擇在南門峽水庫過夜休憩的。這次在互助縣發現的30多隻黑鸛是我省自開展鳥類監測以來觀察到的黑鸛最大種群活動跡象,也是我省東北部河湟谷地一帶首次觀測記錄到黑鸛大種群遷徙的畫面。

2018年8月10日,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工作人員在庫區西北角灘塗上,無意中拍到黑鸛幼體6只。當時,溼地公園決定對黑鸛群體在互助的種群分佈、群體繁育情況展開監測。

2019年5月25日,溼地公園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在一處懸崖上,發現了一處黑鸛繁殖巢穴。幾天後,工作人員確定黑鸛已在互助築巢孵化,其中3只黑鸛雛鳥已日漸長大,展翅欲飛,這是我省首次利用影像證實黑鸛在青海繁育。

2020年,30多隻黑鸛在互助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現身,過夜、覓食、歇腳,時間長達十多個小時。

王艦艇說,黑鸛雖是稀有物種,但在我省玉樹囊謙、海西花土溝、黃南河南、海南貴德等地都有活動跡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