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涅槃與重生(一)

哲學的涅槃與重生(一)

----------兼論哲學範式的轉換

天 雲

內容簡介:傳統哲學以概念區分為起點,以形式邏輯的演繹為主要工具,用分析的、思辨的方法揭示普遍聯繫的事物存在的更加深刻的存在內容;科學通過建立相對獨立的理想模型,運用形式化的邏輯工具,在其中幾個物理量之間建立起來精確量化的數學關係,並進行預測和可重複性的實驗,完整科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的第一次範式轉換。現代系統論確立要素之間的耦合關係、結構和整體功能,在過去的形式邏輯、數理邏輯基礎上,讓辯證邏輯找到歸屬,並展現出來系統邏輯的內涵,形成綜合的邏輯框架。得以在眾多不同的學科、專業、領域之間進行概念、邏輯的綜合貫通,形成綜合哲學的又一次範式轉換,為綜合的哲學體系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哲學的涅槃與重生(一)


一、哲學的基本內涵

1、哲學的內容、功用、方式

哲學的基本內容是人們對於世界的看法、觀念,追求世界的存在本質、本體的思考,發展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心靈三大方向的哲學內容。哲學需要體現理性與智慧,採用哲學的工具和方式來建立符合邏輯的哲學思想體系,反思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為人們更加深刻的認識事物提供智力和確信的原則支持,形成符合理性的哲學原則和思想內容。

哲學從範疇上面分成本體論與認識論。哲學的本體論包含物質、意識、存在、思維的基本內容、關係和命題,進而延伸出來對於物質、意識、時間、空間、運動、聯繫、發展的基本內容的確立。哲學的認識論從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出發,反思人們的理性、邏輯、經驗、知識、語言、分析的內容,從而確立理性的基礎。

哲學的功用用維特根斯坦的話說,就是有助於改善人們對於事物的理解。從更加深刻的角度看,哲學的功用是能夠讓人們從各種繁雜現象中確立能夠區分的概念,找出獲取正確知識的方式和工具,認識更加深刻的存在、規律,從而展現理性和智慧。

哲學的方式需要建立可以區別的概念,運用哲學的邏輯工具進行符合因果關係的邏輯演繹體系,並獲得證據與經驗的支持,來揭示世界、事物存在的最一般的、普遍的規律、道理和存在。

人們對於知識的獲取的思考分別從經驗、邏輯的角度出發而進行。在邏輯的分類、歸納與演繹中,首先由亞里士多德確立了形式邏輯的內容和工具,以確定性的因果關係和邏輯演繹確立了哲學的主要工具,並由培根發展成了“新工具”。形式邏輯經過笛卡爾、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的不斷推進,再由後來的羅素的數理邏輯和分析哲學的不斷髮展。單純的形式邏輯在數理、數學中獲得了發展,成為哲學思考的工具;而邏輯的形式化在哲學與科學領域獲得了體現、展現,特別是在科學領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支持力量,讓邏輯的形式化王者歸來。

哲學的基本命題中,形成了特殊性與普遍性、內因與外因、發展與聯繫、簡單性與決定性、確信與包容、邏輯的內容、現象與本質等許多帶有普遍性的哲學命題。

2、哲學的範式

哲學的目的是對於世界存在本質的思考,試圖讓人們從各種繁雜現象中認識更加深刻的存在、規律,,體現智慧和理性,並形成了哲學方式和範式。

哲學的範式首先形成以確立可以區分的概念為基礎和邏輯起點,進行具有確定性的因果關係的邏輯演繹過程。

因為哲學的方式是在眾多繁雜的現象中區分、抽象出來具有更加深刻的概念內涵,來進行思想的邏輯演繹過程,由此形成這樣一種哲學的範式。無論是後來發展出來的經驗分析、邏輯分析、語言分析、知識分析,都屬於分析方式的,也可以稱之為分析哲學。

但是這樣的哲學範式與哲學原來所的追求世界本體的統一,進而體現同一內涵的目的是相反的,這導致了這樣的哲學範式的發展必然走向困境的悖論,然而卻在科學的演繹過程、科學思想發展中發揚光大了。

3、分析哲學的發展

對於哲學思考的對象、事實、素材,塞拉斯提出了明顯影像的概念。即哲學家面對的不是一幅統一的圖景,而是兩幅以上的複雜圖景,稱之為明顯影像來進行思考。

由於古代的科學並不發達,哲學家對於各種事物的明顯影像都有充分的認識,因而可以利用分析哲學的範式進行本體論的思考建構;進行事物存在的更加深刻的普遍規律的分析思考;進行邏輯內容的思考等等。進而發展出來了存在與思維的本體論,形成了唯物、唯心兩大門派。

並進而演繹出來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聯繫與規律、特殊性與普遍性、內因與外因、發展與靜止、簡單性與決定性、確信與包容、邏輯內容、現象與本質等許多帶有普遍性的哲學命題。

康德與黑格爾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康德的經驗出發產生的印象認識論、黑格爾的辯證法可謂哲學不斷髮展的結晶。

由於當時的科學不發達,導致哲學家所面對的物質時空的明顯影像內容相對穩定。於是,哲學家便將哲學理論向著倫理、道德、經濟、政治、藝術、美學等領域不斷的發展演繹著。


哲學的涅槃與重生(一)


二、科學範式的興起

在古代,科學與哲學是基本一體的,亞里士多德本身也是一位科學家,也是哲學家。古代哲學讓人們從各種繁雜現象、影像、經驗中認識更加深刻的存在、規律。揭示事物,特別是物質、運動、空間的更加深刻的存在屬性、規律,既是科學的發展,也體現哲學的發展。所以,古代的許多哲學家,也是科學家。

然而,當科學將研究的對象、領域、範疇從世界的統一體中割裂出來,以一種局部的、理想化的模型為研究對象,只研究模型中兩個、或者幾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樣便可以用數學邏輯對於各個要素建立數學關係,進行確定性的、定量的數學計算,並排除、剔除掉其它不重要的關聯的因素。這樣的研究方式,便將科學從哲學中剝離、獨立出來了。從而形成了科學的範式,不同於哲學的範式了。

1、科學的範式

科學的範式,沿用了哲學的對於事物的更加深刻的存在規律的探索要求,沿用了哲學的邏輯演繹功能和分析演繹模式,沿用了哲學的確立區分概念為基礎的邏輯演繹方式,而拋棄了哲學的以世界的統一性、事物的普遍聯繫為對象的研究範疇,而確立以將研究的對象、領域、範疇從世界的統一體中割裂出來、獨立出來,以一種局部的、獨立的、理想化的模型為研究對象,只研究模型中兩個、或者幾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才能實現用數學邏輯、公式進行確定性的描述與定量計算,獲得預期的結果,並用實驗來進行驗證。並排除、剔除掉其它不重要的關聯因素。從而確立了這樣的科學的範式。

科學的邏輯屬於形式化的邏輯演繹,以特定的物理對象、要素作為數理邏輯的計算內容,進行精確的計算,獲得確定的、可預測的物理量綱,並能夠進行實驗的驗證。

比如牛頓將物體以剛體、質點為基礎,建立力、質量、速度、加速度之間的數學關係,進而進行確定性的結果預測。

物理實驗先確定條件、物體、模型,進行數學計算,最後得到結果。

科學於是從牛頓力學的運動力學開始,不斷向著固體力學、流體力學、一般力學的眾多分支不斷延伸、發展。後來又發展到分子、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力學,形成四種相互作用的力學範疇。

由於科學以相對獨立的、局部的模型為研究對象,研究的內容必然是不完備的,因而懷疑、可證偽也成為科學發展的基本特徵和發展要素。

後來,科學便形成了以局部模型、邏輯演繹、精確的數學公式、可預測、可實證、可證偽的特徵和範式。

2、科學的發展

科學這樣的以局部的、相對獨立的理想模型的研究方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成果,認識內容不斷髮展、超越,各種學科、領域不斷拓展,思想內涵不斷深化。不斷揭示了表面事物後面的分子、原子、原子核到基本粒子的存在;不斷揭示了化學反應的元素週期表規律;不斷揭示了各種相互作用後面的四種相互作用的內容,並可以對它們進行精確的、可預測的數學描述。各種實驗手段、實驗儀器、實驗條件、實驗模式不斷升級、超越、突破。

過去傳統哲學追求的探索事物存在的更加深刻的存在規律的任務,被不同科學領域的發展所不斷實現著、不同突破著。並進而突破了過去哲學所理解的物質、能量、空間、時間的內涵,將傳統哲學的基礎影像都給突破了,從而將傳統哲學遠遠的拋在了後面。

17世紀的一天,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砸在了牛頓的頭上。於是牛頓創立了以實證科學為基礎的運動力學開,有效的建立了各種運動與力的關係、方程和實驗應用。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闡述了波動光學的基本問題,電磁現象和作用規律被有效的揭示。對於物質熱運動的宏觀規律和分子熱運動的微觀統計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的理論。這樣在十九世紀末,以經典力學、經典電磁場理論和經典統計力學為三大支柱的經典物理大廈已經建成。彷彿能夠解釋物理世界的所有問題了。

19世紀的最後一天,歐洲著名的科學家歡聚一堂。會上,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爾文勳爵發表了新年祝詞。他在回顧物理學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時說,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同時,他在展望20世紀物理學前景時,只還剩下兩朵烏雲飄在物理世界的上空。第一朵烏雲是-邁克耳遜-莫雷實驗與“以太”說;第二朵烏雲是黑體輻射與“紫外災難”。

於是,第一朵烏雲導致了相對論的產生,第二朵烏雲導致了量子力學的產生。物理學迎來了更加迅猛的發展。

進入二十世紀,物理學除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展外,還產生了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產生了協同論、耗散結構論、突變論;產生了標準規範場論、超弦理論、膜理論、平行宇宙論、人工智能等等。

科學思想的發展突飛猛進,導致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巨大改變。,對於自然的改造、控制能力越來越強。人們可以上天入海,日行千里,耳聽萬里。

隨著基因工程的不斷髮展,人們對於生命基因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而量子科學的不斷髮展,人們又開始用量子意識來思考人的意識問題。隨著計算機處理速度、運算能力的不斷增強,人工智能在許多方面已經超過了人的計算能力。

現在,似乎沒有科學不能解決的問題了。於是,許多科學家開始用科學的方式解釋宇宙的產生,試圖用宇宙大爆炸的奇點、量子波函數的疊加態等來解釋宇宙、生命的形成。科學便開始行使哲學的功能、任務了。


哲學的涅槃與重生(一)


3、不同學科的割裂

由於科學將研究的對象、領域、範疇從世界的統一體中割裂出來、獨立出來,以一種局部的、獨立的、理想化的模型為研究對象,只研究模型中兩個、或者幾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才能實現用數學邏輯、公式進行確定性的描述與關係計算,獲得預期的結果。

因而,科學的不斷成功、發展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學科、領域,也形成了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不同學科的邏輯、公式、規律難以在另外一門學科中應用。最大的壁壘便是微觀與宏觀的形成、割裂。導致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衝突、定域與非定域的衝突、確定性與隨機性的衝突、數學與科學的衝突、科學與藝術的衝突等等。

4、科學的侷限

人的身體是由碳基分子細胞為基礎構建的,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和意識系統建構的綜合體驗,因而只能將波長在一定範圍的可見光通過感覺意識系統建構成為五光十色的世界現象。於是通過光而看見了不同材質、形狀、顏色、形態、運動、振動的物體、空間,感覺了材料的硬度、強度、比重、質量等的現象,共同構成人化的體驗、觀念。即使採用分子、原子級別的儀器,也只能稍微放大一點人化範圍。而形成人化世界的現象和圖景。

於是,在人存在的物理時空範疇內,以恆定速度運行的光子與不同物質場的彎曲時空的結合後,再經過時空的相對性的時空轉換,被人的感覺意識系統建構成為了人化的空間、人化的世界:人類的存在、活動所面臨的各種物質存在、微觀粒子、物體和運動、五光十色、星球星空,再包括人的已分子細胞為基礎的身體存在本身所構成了人化世界。人類的的活動、經驗、觀念、科學探索、思想活動都以這個人化世界為基點而展開,並受它的制約而導致侷限。

當人們對於經典力學中的物體和宏觀物體進行測量的時候,所依靠的測量光波的波長遠遠小於被測量物體的尺寸,而測量光波的速度遠遠大於被測量物體的運動速度,該測量光波的波動頻率遠遠大於被測量物體的振動頻率,因而光波媒介對於被測量物體的影響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因而在經典物理測量中所建構的具有可重複性的的觀察現象、人化現象比較穩定,符合經典力學的內容。

人能夠看見的可見光的波長在380~780納米之間,現在科學已知的氫原子的直徑為0.1納米,如果裡面的電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運行,那麼,它的震盪波長不會超過0.2納米。所以,可見光的波長遠遠大於原子的尺寸,大於電子的尺寸和震盪波長。因而在一個可見光的波長下,也會導致超過千倍的疊加態現象出現,在持續的觀察中呈現出疊加態的電子雲。

人們所觀察到的量子疊加態和塌縮現象,都是在建立的認識系統中呈現的人化現象,體現人依賴於測量光波的波長、波動頻率相對於被測量粒子的大小、速度、振動頻率的比較而呈現出來的觀察現象、人化現象的侷限。也就是體現人的認識內容的侷限、認識能力的侷限,而不是被測量對象本身的狀態。

於是,科學的不斷髮展,將人的感覺意識對於客體事物的反映侷限、認識能力的侷限給暴露出來了,也將哲學的本體論的侷限給暴露出來了。

所以,傳統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的侷限,在科學的影像、理性中,得以暴露。


哲學的涅槃與重生(一)


三、傳統哲學範式的困境

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傳統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的侷限,在科學的影像、理性中,得以暴露出來,也為人們反思傳統哲學的功能、方式、範式提供了新的參照。


1、哲學的明顯影像的困境

在古代哲學中,由於科學的不發達,哲學的明顯影像與科學影像是重合的。哲學家可以通過對於公認影像的思考、思維,通過分析哲學的方式建立哲學體系,推動哲學思想的發展。

隨著科學的興起與蓬勃發展,不僅產生了許多學科,產生了成爆炸式增長的科學影像內容,而且這些科學影像將過去傳統哲學所公認的明顯影像給推翻了。

比如傳統哲學認為空間是均勻、連續的。而相對論揭示了空間是彎曲的。量子力學揭示了空間是不連續的、量子化的。

傳統哲學認為物質是不生不滅的,而相對論揭示了物質的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量子力學對於真空的研究發現了不斷生成與甄滅的正反粒子對。

傳統哲學認為物質沒有意識,而量子糾纏實驗證明量子配對之間有記憶和糾纏現象。

傳統哲學認為時間是均勻的、統一的。而相對論證明了時間是可以運動、引力場的不同而延緩的、改變的。

……

科學所不斷產生的大數據、公式、規律、影像,讓傳統哲學的試圖將不同影像的內容進行分析、尋找具有普遍的、更加深刻規律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困難,顯得力不從心而陷入了困境。因為現在科學的發展,每一門學科、專業的學習都要用一生來進行,更何況是不同學科的全部影像了。

2、傳統哲學範式在科學範式中的困境

哲學的功能就是要尋找不同學科、領域、專業所形成的各種科學影像之間、影像後面的更加深刻的聯繫、規律。

然而每一門學科的不斷髮展下,形成的邏輯、數學公式、實驗手段、實驗模型、實驗數據越來越複雜。而傳統哲學範式的分析方式、邏輯演繹方式被科學的分析方式、科學的範式所取代、體現、重合。傳統哲學的試圖將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影像的內容進行分析、尋找具有普遍的、更加深刻規律的願望被科學的分析方式、科學的範式所取代、體現、重合。從而讓傳統的哲學變成了跟在學科發展後面解釋、理解學科的地位,而陷入困境。

而科學所不斷髮展的跨學科研究、複合學科研究、邊緣學科研究,便是體現了傳統哲學的任務。從而讓傳統哲學的任務、範式被科學的發展所取代。而傳統哲學要尋求將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影像的內容進行分析、尋找具有普遍的、更加深刻規律的願望、任務的追求,逐步演變成為了跟在科學的不同學科後面進行反思、抽象、解釋、補充的任務內容,逐步成為了科學的奴婢。

於是,傳統哲學的範式導致了它的侷限和困境,導致了它在面對科學的蓬勃發展中難以實現它的本來任務,而被科學的發展所取代。所以,人們普遍接受了傳統哲學成為科學奴婢的現實,而霍金也發出了“哲學已經死亡”的哀嘆。

而今,卻出現了科學家來試圖解釋宇宙是什麼?物質是什麼的局面,科學主義有了取代傳統哲學任務的野心。


3、傳統哲學範式的困境

除了傳統哲學所採用的明顯影像的侷限,傳統哲學的建立區分概念、進行分析的方式進行邏輯演繹的內容,也是因為各具一點而展開,所以,形成了主觀唯心論、客觀唯心論、機械唯物論、辯證唯物論等許多學派,導致眾多不同的哲學思想的相互衝突,而遠離了為世界建立統一本體、尋找更加深刻規律的目的、願望的背離。

儘管有康德、黑格爾等大哲學家的成就,往往精華的內容被眾多浩瀚的、對立概念、觀點所淹沒。反而將人們的思想、探索引向一種混亂。而被有效的、實用的、實證的科學發展所掩蓋。

隨著科學的不同學科的不斷髮展,許多哲學結合不同的科學學科的內容而建立跨學科的哲學思想,可以對於這些科學的學科新的解釋,有助於人們對於學科內容的理解、註解而非學科發展的動力源。傳統哲學的範式便讓哲學走向科學的註解、附庸,走向一種科學奴婢式的困境。


4、認識論的發展

在眾多傳統哲學的思想中,產生了康德的物自體與印象、胡塞爾的現象學、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思想。結合科學對於實體從分子、原子、原子核與電子、中子與質子、基本粒子的不斷的證實和證偽的發展過程,認識論的思想不斷接近更加合乎實踐、的內容。對於今後哲學的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化世界的認識論思想認為科學所認識的是具有具有可重複性的人化現象,是主客體相互作用中所建構的認識反映現象,依賴於主客體的共同建構二形成。

科學的深入發展,不斷髮展了、揭示不同的現象之間的聯繫規律。而實踐是用具有可重複性的實驗現象對於主觀猜想內容的檢驗。如何符合實驗的檢驗,那麼,科學的猜想就成為科學的真理。

科學與哲學的發展,在不斷增加了人們的認識能力、拓展了人們的認識範圍、深化了人們的 認識深度的同時,也讓人們認識到了人的生命認識世界的能力的侷限、內容的侷限,讓人們 認識到了哪些內容是人能夠認識的?比如現象、邏輯、心靈感應等;而哪些內容是人不能認識的?比如物自體、本體、量子態觀察現象後面的狀態、終極、黑洞、奇點等。從而讓人變得更加的理性。


哲學的涅槃與重生(一)

上面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四、哲學本體論的誤區

古希臘哲學從巴門尼德提出存在的本體論開始,便試圖建構世界的抽象的本質存在。柏拉圖的理念本體思想中,便有了關於一般本質的、統一性的內容。後來亞里士多德將實體和對於一般規律的思考當做本體,體現當時將對於實體與存在規律的認識也當做對於世界本體認識的內容和深化過程。

所以,當洛克將知覺世界當做本體世界,便導致休謨因為懷疑本體世界而發展到懷疑一切。

終於,康德將本體論與認識論區分,將現象後面的物自體與認識現象區分,發展認識現象的思想,便讓本體論的思考與哲學思想的發展走向理性。後來的胡塞爾現象學、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相對論的彎曲時空、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現象,對於現象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了。

唯心主義用虛無的、絕對精神的、先念的內容當做宇宙本體,與唯物論將物質、基本粒子、波函數、超炫等、希格斯粒子等當做宇宙本體一樣,同樣都體現將人的認識侷限、思想侷限當做宇宙、世界的本體、終極的錯誤。

而我用人化世界綜合的、理性的提煉出來了人們對於現象的認識和發展。對於同一客體x,因為人們的生理結構相近,也就是從眼睛感官到人腦意識的建構功能f相近,所以,建構反映內容f(x)相近,形成可重複性的f(x)內容。人們不斷深化這對於各種現象之間的規律性的聯繫認識,都是人化的認識內容。

實踐是用具有可重複性的認識現象對於理論內容的檢驗。


以分子細胞為基礎的人的生命,也處於五蘊六識的感覺認識侷限,處於不斷的生老病死的輪迴中的人。依據基因構建的大腦神經結構,不斷髮展思想內容、認識內容。人的生命追求與思想發展,一直有建構宇宙本體的衝動和追求。以自己生命的侷限、認識能力的侷限和認識內容的侷限,不斷的試圖建構著宇宙本體的存在本質和終極內容。就是現在熱門的量子態、波函數、彌散態、疊加態等,也體現當相對於人所在的表面時空的人而言,在其存在尺寸小於人用來觀察的光波媒介的波長,在其波動速度與頻率高於人用來觀察的光波媒介頻率時,所導致的認識侷限後的認識現象。卻被一些人當做宇宙終極、本體、本質來進行描述、推崇。

人只能在相對低維時空中建構起來對於世界的人化內容。所以,將動物的認識歸為動物化;將人的認識歸為人化;將不同層次的神的認識歸為神化。人需要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時空維度的侷限,才能夠更加理性的發展自己的思想認識內容。

所以,以人的處於五蘊六識的侷限感覺認識的生命、處於不斷的生老病死的輪迴中的人,去談論無限高維的宇宙的終極、本體,就如同微生物談論世界本體、螞蟻談論宇宙終極那樣的荒謬、侷限。而誤導的卻是人自己對於宇宙的認識和敬畏,誤導的是人對於人生命目的意義的感悟思考,導致人生命在自大中的異化、變異。

人們試圖建構本體論哲學是一種誤區,卻在試圖建構本體論思想的努力中,不斷深化了對於現象的認識內容。結果還是體現在對於認識現象的不斷髮展的認識內容中。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