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故事》:全方位的私人導覽 用建築的語言讀懂建築

對《建築的故事》充滿期待,因為書的作者帕特里克·狄龍 是普利策獎獲得者 、英國著名的建築師與歷史學家,以會寫故事著稱,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建築師裡最會說故事的,歷史學家裡最懂建築的”。他的《最後的革命》 是一本與眾不同的講文革的書,獨具視角的描述了權利如何令國家瘋狂,是一本非常成功和深刻又令人不寒而慄的書。 這樣有才的作者表示“書寫《建築的故事》是最過癮的創作經驗 ”,當然讓人對這本新書充滿期待。


《建築的故事》:全方位的私人導覽 用建築的語言讀懂建築


拿到書的時候,我既驚喜又疑惑。驚喜的是這本《建築的故事》實在是太精美了,每翻開一頁都是一開幅被解剖的知名建築圖,每個都如3D模型那樣清楚,整體結構一目瞭然,小的細節也有對話框勾出一一講解,就像小學開學時拿到新的語文課本,翻了翻後迫不及待想趕緊閱讀。疑惑的是這本書會怎麼來講建築的故事呢,只有不到100頁,要怎麼展開脈絡和情節呢?

仔細讀完以後,我明白了。這看似薄薄一本書,其實內容非常詳實豐富,邏輯清晰,尤其語言深入淺出,青少年也能迅速讀懂學通。《建築的故事》精選16座傳世建築進行深度解剖,從時間線上這16座建築橫跨3000年;在建築史上這16座建築從最早的金字塔到巴黎聖母院再到水晶宮等,代表了不同建築流派和建築技術的變化;而每座建築背後的故事又將讀者引入當時的社會環境、時代變遷。就這樣,本書以每一座建築作為一個點,串點成線,講述了一個完整的建築故事。

全方位的私人導覽 用建築的語言讀懂建築

《建築的故事》對16座建築典範的解讀,都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建築流派的發展沿革和社會經濟的需要來解讀的,穿插以建築技術的細節,不僅讓讀者增長建築學方面的知識,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私人導覽,告訴讀者這座建築為什麼會有這種故事,讓讀者讀懂建築。以聖索菲亞教堂為例,這座被譽為城市之心的大教堂一直是建築史上的一塊寶石,書裡是從教堂所在的城市開始這次導覽的。

君士坦丁大帝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邊建立了一座將歐洲和亞洲分隔開的城市,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城市,在城中佈置了很多建築、花園,要將這座城市建設得像羅馬一樣華麗偉大。作為基督徒,他希望城中最輝煌的建築是一座教堂,這就是聖索菲亞教堂,希臘文中“聖智”的意思。隨著君士坦丁堡的發展,後來重建了更宏偉的聖索菲亞教堂,但不幸毀於戰火。

時間走到了查士丁尼大帝當政時,他請當時歐洲最著名的兩位科學家伊西多爾和安提繆斯設計重建聖索菲亞教堂,他希望這是一座比《聖經》裡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造的神殿更為宏偉的教堂,兩位科學家也做到了。正因為他們是科學家,精通數學,因此研究出瞭如何用扶壁支撐起拱頂、如何讓拱券層層堆疊而上。正是這個突破建造出了聖索菲亞教堂巨大而精美的中央穹頂。這個穹頂有多震撼呢,作者是這麼描述的:

君士坦丁堡的人們第一次進入聖索菲亞大教堂時,難以置信地倒抽了一口氣。中央穹頂高掛空中,彷彿是由金鍊從天堂懸掛而下。伊西多爾和安提繆斯的建築好像不是用磚塊或石頭建造,而是有空間和光影打造的。

這也達到了最初他們的想象,他們希望中央穹頂能俯瞰著整座城市,而光,則如淙淙流水一般從成千上萬扇窗戶中傾瀉而入。擅長繪畫和製作馬賽克的工匠在牆壁上裝飾滿了鍍金的飾物和藝術品,金色的牆壁和中央穹頂相互映照,美輪美奐。

這座宏偉的教堂的確成為了城市的中心,不僅在地理建築地位上,在精神座標上也是如此。她成為了背井離鄉的遊子們魂牽夢縈之處,成了皇帝們死後的安息之處,成為了萬千拜占庭人的精神寄託之處,她不再僅僅是建築物是藝術品,而變成了凝結整個帝國夢想和希望的城市之心。

然而帝國逐漸衰弱,隨著奧斯曼人的侵入和佔領,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伊斯坦布爾,變成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好在穆罕默德二世也認為聖索菲亞教堂是最美麗的教堂,他沒有毀掉這個傑作,只是將其變為了一座清真寺,從此基督徒的祈禱聲變為了穆斯林的清真言。


《建築的故事》:全方位的私人導覽 用建築的語言讀懂建築


講完了教堂的歷史故事,該進入好好看看這座內景還要遠超外景的教堂了。從前院到坡道到讀經臺再到後殿,書裡一一標註解讀,仔細到貼著大理石薄板的牆壁、主祭壇四周的音色屏風等任何一個有特色的的細節都沒有錯過。

看完教堂,該深入解析下一個建築小知識了:拱券和穹頂。拱券是建築學上的一個突破性成果,正是由於拱券的出現,解決了受力問題,才會有歐洲建築史上那麼多絢麗雄偉的穹頂。《建築的故事》用非常簡潔的語言,配之以簡單明瞭的圖畫,將拱券如何分力層層傳導到地面講解的非常明白,這是非常有技巧和能力的作者才能做到的。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這是一本非常適合的入門讀物,既能非常容易地增長知識也能開啟對建築史的興趣。


《建築的故事》:全方位的私人導覽 用建築的語言讀懂建築


書裡就是這樣,通過建築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讓讀者不僅能瞭解建築,還能瞭解建築所處的時代發生的歷史故事,寬幅全綵的建築剖面圖讓讀者從故事中出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建築,又通過對建築的術語、細節、技術的解讀帶領讀者讀懂建築走入建築獨具魅力的世界。

人類創造了建築,同時建築也改變了人類

書裡詳細剖析的16座建築裡我最喜歡的是包豪斯學校,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萬千不知道曾經有這樣一個建築的存在。

包豪斯在德語裡是蓋房子的意思,包豪斯學校是一批德國設計師創建的,在那,人們可以學習設計建築、各種生活用品比如地毯、桌子、盤子杯子等等。

早期,最華麗的建築都是為貴族、富人建造的,無論是凡爾賽宮、泰姬陵還是紫荊城,都是給有權勢的人建造的。這些建築物裡也都配有精緻的生活用品,但是沒有關心平民們的建築關心平民們在哪安睡用什麼吃食物。

一戰後,設計師們開始了反思,他們希望人人都能有更好的生活,平民們也能擁有適合居住的房子、舒適的生活用具。他們認為新建築需要新規範,不應只囿於古典規範;事物的設計要符合其功用,要有美感。

包豪斯學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就像其創辦人沃爾特說的:我們應該向世人展示現代建築應有的樣子,其校舍極具簡潔之美,設計完全是從其功用出發。


《建築的故事》:全方位的私人導覽 用建築的語言讀懂建築


學生們興奮的湧入包豪斯學校,在那學習如何設計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各種事物。遺憾的是,納粹上臺後摧毀了學校,但是這種思想和設計觀念卻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開啟了建築的新時代。

在這章裡,作者用簡練的語言通過講包豪斯學校的故事,闡釋了人們創造建築建築也改變人類這樣一個概念。

在書的最後還附有索引和建築大事記時間表 ,非常實用,能幫助讀者更好的理清時間線和思路,非常貼心。


《建築的故事》用異常簡潔的語言和精美的寬面剖圖,從宏觀的視角呈現了16座經典建築的前世今生和細節流派,不止講解了橫跨3000年的建築故事,也通過建築和人類相互影響作用,講述了人類歷史的磅礴故事。


#書評##建築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